亨利·基辛格:每次对中国的访问都像是一出认真排练过的戏

黑潮君

23-2-4 20:22

发布于 福建

来自 iPhone 11 Pro Max

已编辑

就这样,尼克松第一次亲自领略到中国式的外交:苏联人一般比较生硬;中国人则拐弯抹角。

苏联人坚持显示作为一个大国的特权;中国人则运用普遍适用的原则,充满自信,试图使实力问题显得无足轻重,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要求。

苏联人把友好作为谈判成功后的奖赏;中国人在谈判之前就把友谊作为缰绳,他们至少在形式上与对方成为私交,这样就微妙地限制了对方能提出的要求。

苏联人所居住的国家曾屡次被入侵,近期则主要利用武力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对自已的要求的道义根据缺乏把握,因而不敢承认犯错误的可能性。他们从绝对正确的教条发展到不可改变的立场(不论他们的立场改变了多少次);中国人在东亚地区执文化的牛耳达上千年,甚至能用自我批评作为工具来为自己服务。他们征求来访者的意见——这是一种赢得同情和支持的谦虚姿态。这样做还可以使来访者说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目的,从而约束了自己。而中国人以后就能够引用对方自己的建议(而且时常这样做)。

苏联人脾气暴躁,有时口是心非,给人留下一种心理反常、心神不安的印象;中国人则强调中国价值观的独特性,并对之深信不疑。因此,他们表现了一种不为压力所左右的优越感,他们甚至用暗示“原则问题不容谈判”的方法事先就阻止对方施加压力。

在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中,至少在和我们的接触当中,中国外交家证明他们是完全可靠的。他们从不搞小动作,他们不讨价还价,他们很快就亮出底牌,进行说理,顽强地加以辩护。他们信守协议的意义和精神。正如周恩来喜欢说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每次对中国的访问都像是一出认真排练过的戏,什么都不是偶然的,然而一切又显得那么自然。中国人记住每一次谈话的内容,从低级官员到最高级政治家说的话全都记住。中国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拼图游戏中的一块,尽管一开始我们这种简单的头脑还没明白整个的图案。

我前后访华10次,好像是在跟一个有机体进行一次连续不断的谈话,这个有机体能记得每一件事, 似乎由一个头脑在指挥。这种会晤令人提奋,有时又令人产生不太舒服的感觉。这样严格的纪律和彻底的献身精神使人不禁产生敬畏,感到自己完全无能为力——这是外国人在接触中国文化时常有的感觉。

....在我后来的一次访问中,我对邓说,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的,因为我们都无所求于对方。第二天,毛泽东在见我时提到了这句话,同时表明了他对细节的注意。他有力地批驳了我的废话,说:“如果双方都无所求于对方,你到北京来干什么?如果双方都无所求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接待你和你们的总统?”

——【美】亨利·基辛格回忆录《白宫岁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