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0年首次接触电脑,就用BASIC语言编了空军第一个“人工智能”应用软件
今天在观网上看到几篇观友第一次接触到台式电脑的短文,触发了我的回忆。
我第一次接触台式电脑是在1980年。那时美欧对我严格禁售各种电脑产品,我军高价从香港中间商转手进口了一批,分到空军的仅有一台。空军决定用它开发一套航空兵作战指挥数据库系统,任务下给空军某研究所,从下面部队调来两个参谋协助开发,我是其中之一。
那个电脑的品牌已经不记得了,就记得CPU是Z80A,DOS操作系统,16K内存,64K的软盘。
航空兵作战指挥常用数据包括敌我各种机型数据、弹药数据、机场数据等等,可以说是成千上万,在没有电脑之前我们都必须记在脑子里,你不可能在分秒必争瞬息万变的空战中去翻各种数据手册,因此背记海量数据是我们航空兵指挥控制人员的基本功。所以当时我就觉得用电脑开发作战指挥数据库是有必要,但仅仅用来查查数据好像并没有充分发挥电脑的作用。电脑电脑,就应该用来增强人脑的功能。
我就想到了制定航空兵转场计划这件事。当时我军大量装备的是歼五和歼六,腿都不长,长距离跨区机动转场,比如从北方紧急转场到东南沿海,通常需要中途降落2-3次加油。我们人工制定转场计划,首先要根据飞机转场的最大航程,选择2-3个合适的中途降落场(所谓“合适的”,包括总的转场时间最短等多种因素),然后计算各段航行的航向、高度、时间、耗油量等各种领航数据,从而形成整个转场计划。用人工来做航空兵转场计划,最快也需要4个小时,如果遇到选定的中途降落场因故不能使用,调整计划又需要4个小时。
我觉得,这就应该是电脑替代人工的项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电脑学会人工制定航空兵转场计划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会人工从众多降落场中优选2-3个中途降落场的方法,看上去是不是有点“人工智能”的味道?
可当时这个项目是我自己想的,并没有列入科研计划中,也不知道能不能成。我就想我自己先试试?
当时基础很差,别的语言也看不懂,就学了一遍入门的BASIC教程,琢磨了一下,觉得好像有门。然后就用BASIC写程序,利用节假日电脑的闲置时间上机调程序。最后居然真的让我给搞成了!科研所的主任和工程师们都很惊讶,不过他们评估后认为这个软件是成功的,并把它列入了本项目的成果中。用这个软件,航空兵转场计划的生成不超过3分钟。
这时,我的一位老战友听说后来找我。当时他已经调到空军指挥学院当教员,正在做一个科研项目,就是优选评估歼击机火炮攻击敌机时的最优攻击角度。这个项目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模拟各种攻击角度的命中率。他问我能不能做?我想了想说肯定能做,然后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给他认可,然后编程上机。我记得当时一个攻击角度模拟攻击一万次,要用一个整夜。我们开机调好基础数据后就回宿舍睡觉,第二天早上起床过来,结果正好打印出来。
我们俩都是老三届,我是初一,他是初二。我这位老战友后来成为空军十位首席科学家之一。
解放军是所大学校,这话一点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