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前面确实都可以,但结尾的格局和档次确实太低

【本文来自《满江红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他的结尾》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电影的前面确实都可以,但结尾的格局和档次确实太低,导致整部电影的立意非常拉胯。这个结尾确实是电影里最大的转折,相当于一帮聪明人殚精竭虑结果却是为了一个非常虚无的目标,这也让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一种极大的荒诞性。他们的行为和目标不匹配,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历史上反复发生的真实的历史逻辑。

岳飞的最高追求是什么?是直捣黄龙,恢复河山,其它一切都为这个最终目的服务。即使面对以完颜构为首的极端保守派的掣肘,他也尽全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推动那个最高目标的实现。写词什么的只是他抒发个人意志的手段,词只是工具,重要的词的内容和思想,更重要的是为这个理想需要付出的实实在在的行动。

但电影里把对岳飞事业的重点放在了《满江红》这首词本身,属于严重的目标错位,严重背离了岳飞的个人意志。如果想体现这首词本身的传播完全可以换个方式表现。按电影里的行事逻辑,如果岳飞知道他的部下以及追随者花了那么大的牺牲,却完全没去做足以实质上改变(至少是推进)“还我河山”这个事业的事,而是为了一首只作为工具存在的词整了一堆自我感动的戏码(这一点丝毫不用怀疑,在岳飞眼里,和他的人生追求相比,词根本不重要,如果一首词不写能换来北伐事业的进展,他毫不犹豫会选择后者),他的内心应该是非常失望的。诚然,电影创作者可以解释说历史不能改变,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岳飞的精神,那也是跑偏了。

传承精神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继承前辈未竟的事业,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哪怕这种行动最终体现为悲剧,那也是努力之后的悲剧,电影完全可以一种努力之后的悲剧既提现对岳飞事业的传承,又从大局上符合历史。

电影里把对岳飞精神和事业的传承简化为仅仅为了一首词,往大了说属于历史虚无主义,而且是以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方式实质上结构了岳飞的精神,使得这种精神成了高高在上的贡品;往小了说是创作人员对电影的立意理解不足,过于追求表面行为给观众带来的情绪价值,通过给角色集体降智营造一种自我感动的氛围,这也算是创作人员“文艺幼稚病”的体现,实际上更可能是创作人员根本就没有抱着对历史和现实最基本的同情,他们只看中了其中的商业价值,什么《满江红》、岳飞、“还我河山”都只不过是为了票房这个目的而已,其它的,与他们何干?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