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还涨,春节档第一个真香来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你大舅你二舅。

又快到一年一度带老家外甥看电影的时候。

这屁孩平时也迷短视频打游戏,但在Sir这些年熏陶之下,每逢春节还是非常期待我这个懂电影的老舅。

噢对。

前两天他还亲自打语音来“警告”:

我是大人了,今年不许在稿子里说带外甥看《熊出没》!

Sir看着那张努力假装事态严重的小脸,试探性反问到:

可公号里还有很多没你成熟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的爸爸妈妈想带孩子去看电影,你会推荐哪部?

思考片刻后。

他盯着屏幕一字不漏地说出了完整答案——

熊出没之伴我“熊芯”

500

“史上最强春节档”又又又来了。

但如果说其中哪一部最不容易选错,踩雷,乃至吃亏上当。

Sir敢肯定是《熊出没》。

或许只有家长知道带孩子看电影的不容易。

内容要靠谱,不能太低幼,故事要对孩子有启发,最好能让大人也看进去,散场可以一起探讨。但市面上这类型的质量又参差不齐……

而一个更容易忽略的事实:

熊出没系列从2014年以来,已经在春节档拿下了超过40亿票房,且从未缺席。

大家还在呼喊国产动画崛起时,它已经在合家欢的赛道内站稳脚跟,稳步迭代。

当然曾经我们也质疑过——

这是一个正常成年人会看的吗?

500

然而,靠着稳定的品质,它已然对中国家长们证明:春节档你永远可以相信《熊出没》。

不可置信?

其实它的出现本身就是答案。

年年上映,年年被低估。

不就是在提醒着浮躁的市场:

永远不要低估观众,即使有人说TA还是个“孩子”。

500

01

可能很多人对《熊出没》的印象,还停留在早期TV版。

熊大熊二保护森林,对抗想要伐木/打猎的光头强。

往往以森林被成功保护,光头强吃瘪作为故事结尾,反反复复,就像猫和老鼠里的汤姆杰瑞一样。

但《熊出没》大电影早就完成了对此模板的突破。

想象力,年年有惊喜。

2015年《雪岭熊风》,借白熊山山神的传说,重塑了熊大熊二以及光头强的关系,靠着成熟的叙事技巧和高水平的视觉效果,豆瓣拿下8.1高分。

500

这可是国产动画哦。

自此之后,《熊出没》就开始各种发力:

守护金鹿角的奇幻世界之旅;

穿越石器时代的史前冒险;

可以去“狂野大陆”跟奇珍异兽比个赛,更可以跟来自太空的朋友来个第三类接触……

500

500

500

奇幻冒险、时空穿越、变身科技、直播比赛、机甲、外星人入侵……现实世界里新潮的元素,常常被《熊出没》吸收进电影里。

这回的《伴我“熊芯”》,同样不甘人后。

注意标题里的那个“芯”字,直指当下最热的话题: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

在距离狗熊岭不远的振兴岛上,有个世界顶尖的机器人研发中心。

岛上要举办博览会,将展出最新的机器人产品,以及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

光头强也想凑个热闹,便把熊大熊二打扮成机器人去参加展会。

500

好端端的一个展会,却怪事不断。

先是振兴岛附近的船只离奇失踪,引发恐慌。

再是展会现场,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突然故障反攻人类。

最后冲出一群“铁甲怪”袭击现场,在展会上打砸抢烧,还要抓走和主角同行的苏洛博士。

为什么?

苏洛博士手上,可能掌握着她母亲生前的关键研究成果,关于整个振兴岛的科技崛起。

500

而铁甲怪这次有组织的袭击,背后是谁在指使,谁在谋划?

面具撕开,所有人震惊又疑惑——

一头熊。

一头白熊。

记得吧,《雪岭熊风》里的山神也是一头白熊,在《熊出没》世界里,白熊有着特殊地位。

接下来熊二的反常更是证明了猜想:

妈妈!

500

她是熊大熊二那个离开的母亲?

可顺着这个思路,问题并不少:

为什么他们毛色不一样,为什么当年突然离开,为什么如此能打,但又要帮助反派……

以及,她似乎完全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们”。

500

动画在这里并没有马上做出解答,而是让问题悬置,吊着观众的胃口继续看下去。

嗯,为了外甥Sir也不会剧透的。

一般子供向动画片,谜底揭开,升华主题,到这基本完成任务。

但《熊出没》已经是成熟的大电影了。

各种元素见缝插针安排上——

反转、抓马、笑点、泪点,有人工智能的探索,还有毁灭世界的疯狂。

500

500

500

等等。

怎么能少得了每年标配的大场面呢。

500

为了保留神秘感图就先不多放。

《熊出没》深知视觉的重要性,所以每年都会稳定地对场面进行技术升级。

并非堆砌或者噱头。

而是必须先满足观众,才有可能征服观众,甚至超越“观众”。

02

如果说成熟的想象力,扎实的视效场景,是《熊出没》电影的上限、是它能达到的高度。

那么,口碑保障,则源于对故事的打磨。

相比于那些天马行空的大场面,熊出没的故事一直不复杂。

《变形记》。

“变大缩小”的高概念之下,让熊大熊二以微观视角去看待世界,猎奇又趣味。

而故事落地的情感,仍是朴素的父子情,探讨的是代际沟通。

500

《狂野大陆》。

讲变身动物的科技,搞直播竞赛的创举,最后还批判了资本家的贪婪和无良。

看起来内容挺杂,但真正的落点却很聚焦。

亲情。

一个父亲为了孩子的梦想可以有多拼。

同样,一个父亲为了不让孩子的梦想被玷污,能够有多勇敢,有多决绝。

500

500

一部电影,就讲清楚一种关系。

因为对于人类心底隐秘的情感来说——

足够克制,才有可能足够广阔。

这回《伴我“熊芯”》则聚焦母子情。

而且与之前把重点放在新人物不同,故事回归主线,作为熊大熊二的背景补全。

大概中国半数孩子都知道,熊大熊二有一个在很小就离开(抛弃)了他们的母亲。

原因是个迷。

如今,不仅重现当年分别的现场,还设计了一个关键道具。

琥珀。

500

熊大熊二的母亲脖子上常年带着这块琥珀。

当年母亲走入了火海之后,琥珀也再未出现过。

直到——

铁甲怪袭击振兴岛,一片混乱之中,琥珀从苏洛博士的背包里掉落出来。

500

熊大熊二赫然发现:

当年母亲失踪,可能和苏洛博士妈妈,以及振兴岛的崛起有着很深的关系。

更别说,还有那个藏身在铁甲怪之中的精英白熊。

你妈妈的离开

也许跟铁甲怪有关

500

这不仅是电影的谜底。

更是散落在整个系列中的一条情感线索。

那段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是他们童年难得的幸福时光。

之后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颠沛流离,都让他们的失望、怀疑、不甘一次次加深。

明明妈妈爱熊大熊二,为什么离开?

明明他们是有妈妈的,怎么变成了没人疼的小野熊?

风餐露宿,被人欺负。

连一向稳重的熊大都忍不住暴走。

这么多年你都去哪了

你知道这些年俺们是咋过的吗

500

可惜,他愤怒的一拳终究挥向空气。

这个母亲和她经历的事情,并没有熊大熊二想象得那么简单。

预告片的台词埋下过伏笔:

她有着自己的苦衷。

500

500

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注意,Sir在形容这部主题的时候,是母子情。

而不是“母爱”。

这也是《伴我“熊芯”》在叙事上打磨最多的地方——爱与义务、身份、责任有别,它应该是一种粘稠而交织的情感呼应。

爱是相互的。

所以电影不仅有母亲为孩子牺牲,与反派战斗。

更有熊大熊二长大后挡在母亲身前,和母亲一起战斗的情节。

500

最打动Sir的还是这段:

不论是做一个母亲,还是做一个孩子,注定的陪伴与分离,既是上天赋予的缘分,更是需要学习和互相适应的过程。

相信看过电影之后,它能够戳到绝大多数父母的泪点和心坎。

500

相对于春节档的其他大作,《熊出没》在执着于这种“小”的表达。

纵然前期会缺少营销噱头。

但这种稳扎稳打,在国产电影市场这个普遍急功近利的大环境里,不说独树一帜。

至少良心。

而良心,总有一天将汇聚成破解偏见的信心。

03

是的,熊出没终归不是一个面向所有年龄受众的作品。

偏见或误解都很正常。

包括电影里一些情节转折和情绪抒发,比较直给,更多考虑年轻受众的接受度。

逻辑推进也并非绝对严谨。

500

这也是Sir恰恰想说的——

《熊出没》过往的成功和如今的选择,背后是一份“自醒”。

尤其放在春节档这每年观影人次最多的档期,凑热闹的路人,远比想看电影的多。

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它也知道选择它的观众想要什么。

一部春节档合家欢,以亲子为主要受众,而且,还能够由浅入深地讨论普世的情感题材与观众共鸣。

这就够了么?

观众年年在变,品味逐渐在提升。

《熊出没》真正的清醒在于,它总能跑在大多数观众前面。

500

比如动画最根本的想象力。

初期不断用新潮创意,视觉刺激,满足少儿观众。

后来,如何让家长乃至普通成年观众,也能有获得感呢?

《熊出没》一边缩小每一次题材的落脚点,一边拓宽着想象力背后的深度与广度。

最明显的例子。

《伴我“熊芯”》这个片名,有一层双关。

心,指人心。

芯,指机器之芯。

二者双线并行。

电影在熊大熊二找妈妈的故事以外,用爱作为线索,居然把话题也引到了人造机器人的觉醒,人工智能瓶颈的突破上……

500

那种感觉吧,还有那么一点像《银翼杀手》。

问题来了——

孩子能看懂吗?!

记得熊出没主创团队在采访中提到:

……也有一部分家长事先担心孩子能不能看得懂,但实际的效果却很出乎他们的意料,孩子不仅看得懂,也会被故事感动,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心灵很单纯,他们能很好的接受到情感的触达。

Sir想起《侏罗纪公园》里的那句台词:

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500

这也是许多儿童动画容易走进的误区。

为难孩子的,往往不是故事尺度,而是讲故事的方式方法。

为难观众的,往往不是因为没服务好观众,而是压根没有对视过观众。

《熊出没》选择了相信孩子,相信观众。

所以始终尝试把一些复杂议题,深入浅出地传达。

并在所谓“低幼”的群体中,植入一些更高级的认识、意识、审美、情节、想法……

即使不能完全“懂”。

但当孩子们长大,或许会偶然回首:当年故事里,并不是没有深度,当年的童话中,并非缺乏机锋。

就像Sir如今也相信。

外甥电话里说的那句“我长大了”,没有骗人。

500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