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剧情猜想
虽然我没看过《流浪地球2》,但是以下包含预告片内容和 我 希 望 看到的剧情走向,请大家酌情浏览。
看了17号“人类股骨”预告,感觉有点不妙,李雪健老师讲话时底下的外国人坐姿太板正了,跟小学生似的……演讲用情绪感染听众是很正常的技巧,但它一定要在事实和科学的基础之上,不然就只能变成无根之木,不知道电影里是怎么处理的,前期有没有铺垫,没有事实和科学铺垫的话,就会很生硬。
于是来豆瓣翻了@妙语连猪的评价(他的评价稍微有一点点点点剧透,大家酌情看),眼前一黑……流浪地球2的剧本对人物的塑造果然又犯了过于扁平的老毛病,球1的韩朵朵也是这个问题(李雪健老师的演技肯定没问题,我不喜欢的是剧本)
我想看的可不是李雪健老师一发言,外国人就哗哗鼓掌,人民群众就一呼百应;而是李雪健老师的流浪地球计划与外国提出的方舟计划在联合国中进行多次讨论,过程中进行多重博弈,最后发现技术上方舟计划成功率高、政治上流浪地球计划阻力小,于是相互妥协,最终形成组合方案。
但是也没啥用了,都已经这个时间了,难道还能重新写剧本吗……
所以为了稍微弥补一下心中遗憾,再加上这几天看不到正片实在是心痒难耐,就来大概写写 我 希 望 看到的李雪健老师的角色(周喆直)的大概剧情,大家权当看一乐:
一、面对太阳氦闪危机,联合国进行闭门会议,讨论各种可行方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即人类科学家、高级技术工人、富豪、政治家使用“方舟计划”,乘坐宇宙飞船逃离地球,飞往最近的半人马座三星寻找新的类地行星;其他美国和欧洲的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工作兑换“数字生命计划”的名额,转变为数字生命存储在宇宙飞船中的服务器内;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如果可以提供矿产、劳动力或技术等,也可以兑换“数字生命计划”的名额。西方科学家用严谨的科学精神,充分论证了,在以维持人类文明延续的第一目标下,相比于其他计划,“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成功率最高,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周喆直代表中国提出的“流浪地球计划”落选。于是全球加入西方国家主导的“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政治领袖也一定能意识到,普通人并不一定能够轻易接受自己变为数字生命,于是以“自由”为主要标签,开始大规模宣传,普通人只要转变为数字生命,就可以享受绝对的自由、无限的虚拟资源、彻底解决疾病和痛苦、拥有无限的寿命。
二、然而,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对该计划充满疑虑:(此处讨论过于晦涩,也不利于影视化,不想看的兄弟可以只看每段第一句话)
(1)自由是需要保护和捍卫的。如果绝大部分普通人转变为了数字生命,那么保持了人类形态、掌握了超级计算机电源和源代码编写权的现阶段的人类精英们,就掌握了对普通人的生杀大权。如果在逃离地球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能源紧张,那么人类精英就有可能限制储存了数字生命的服务器的运行速度,甚至直接拔掉电源或者是为了给飞船减重而直接抛弃服务器。
(2)数字生命是否仍然是生命,是存在争议的。生物学对生命的定义为: 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的复合现象。 人在转变为数字生命后,会不会由于服务器计算资源的限制,而无法繁殖?儿童在转变为数字生命后,是否还能生长发育?在内存中的数据的传递和交换过程中普遍有纠错机制,这一纠错机制允许发生遗传变异吗(不能遗传变异,人类就无法进化)?等等。
(3)数字生命是否可以保持劳动能力。简单地说,如果数字生命无法劳动,那么飞船升空后,我们人类精英凭啥要花费资源养着你们?准确地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结晶;商品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特性;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为使其保持劳动力所需要消耗的价值,而其使用价值为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数字生命丧失了劳动能力,那么他们将失去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人类精英们在未来重建工业化生产循环、重建资本主义,那么他们就必然像现在一样,将劳动力视作一种商品,那么此时无法劳动的数字生命将失去“使用价值”——这对数字生命来说,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4)“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对人类精英和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区别对待,有违公平。
(5)“方舟计划”消耗了目前全球几乎所有的工业产能,导致普通人的生活条件大幅下降,招致大众不满。
这一段分析过于晦涩,剧本肯定不能照搬,但是可以做简化处理。比如借用路边采访群众的口,说“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拔掉我们的电源?”“老头子我还想抱孙子呢!”“要是电能不够了怎么办?你让我这一串数字怎么去挖矿(采集聚变燃料)?”
三、基于以上3点顾虑,绝大多数美国和欧洲的普通人拒绝接受“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由于数字生命计划所需的计算机计算量较为庞大,以及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资源的压榨,第三世界国家以及中国也并未从“数字生命计划”中获得足够的名额。此时周喆直代表中国,从保障最广大人民生命权的角度,也对此提出反对:“中国人是不是人?(致敬张伯礼)(还可以加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是不是人?之类的)”。但西方政治家一方面加强维稳和安保,一方面一意孤行,导致美国和欧洲爆发大规模抗议,其他国家民众也抗议本国政府面对西方国家缺少作为,“反叛军”暗中成立,引发用于建造方舟宇宙飞船的“太空电梯危机”(过程中刘德华扮演的图恒宇女儿重伤,从而引出图恒宇线)(由于在地面建造宇宙飞船的话,飞船升空过程消耗燃料过多,所以需要用太空电梯将建造材料搬入太空中进行建造)。周喆直在联合国大会上直接指出:“方舟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虽然重视科学,但是忽略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兄弟们我考研政治能不能满分?狗头)”,并顺势将先前落选的流浪地球计划公开,并同时公开了以下技术用以支持该计划:
(1)重聚变发动机技术(此技术为中国独有)。由于地球质量太大,根据动量定理,别说将其推离太阳系了,就是将其调整到火星轨道所需要的推进剂质量也是天文数字,而地球和月球上加起来也没有那么多的氢聚变燃料(是氕氘氚啊还是氦三啊啥的我就不懂了)。所以需要使用地球上储量多得多的硅元素进行核聚变,为行星发动机提供能源。
(2)地下城内的生物圈维持技术。1995年生物圈二号,由于无法维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以及缺乏足够的分解者从而失败。但本次中国提出的地下城方案,将实现提供足够的碳元素储备,并提出了基因技术改良的蚯蚓(地龙)(此处为了呼应球1我瞎编了,我也不知道蚯蚓是不是分解者),以解决上述两种问题。
流浪地球计划同时实事求是地公开了其仅能容纳一半普通人的事实,谁能进入地下城通过抽签决定。由于所有人均可获得机会,且可以容纳的人数远超“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因此获得大部分人民群众支持。
四、由于“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始终是成功率最高的计划,而且人类精英们在飞船上的生活质量并不会有太大下降,而地下城的生活条件却是肉眼可见的变差,所以一部分西方政客并不甘心于这一计划流产;另一部分西方政治家意识到,如果继续推行“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将遇到越来越大的政治阻力从而变得事实上不可行,因此转而与中国合作形成多数人选票,将流浪地球计划重新提上联合国议程。但是,在对流浪地球计划的评议过程中,又提出了以下质疑:
(1)对引力弹弓可行性的质疑。如果是宇宙飞船利用引力弹弓进行加速,因为飞船体积较小,所以飞船上各处由于位置不同而导致的引力差所引起的潮汐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飞船利用引力弹弓非常安全。但是地球体积太大,相应的潮汐力也非常巨大,而地球的地壳又相对较薄,非常容易被潮汐力撕裂而引发全球大地震(对应木星引力危机)(话说,球1里木星引力突然就增大了,也没个铺垫,太突兀了,机械降恶魔了属于是。这里可以填坑,就说木星表面的风暴湍流性太强,导致木星的引力场一直在大幅度震荡,即使是可以运行数字生命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精确预测,而如果使用模型来简化计算,误差又太大,完全无法接受。而逃离太阳氦闪迫在眉睫,逃离太阳系的时间窗口就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只有木星位置合适,所以无论是方舟计划还是流浪地球,都只能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才能飞向半人马座三星)。
(2)地球发动机的推进方向难以把控。由于宇宙中的航程过长,所以一旦发动机的推进角度有微小的偏差,地球就将严重偏离预定轨道。这就要求行星发动机的推进角度的控制机构具有极高的精度,但中国目前并不具备这种超高精度机械加工技术。
(3)对于公平性和社会伦理的质疑。流浪地球计划仅可庇佑一半普通人,那么,是以个人为单位抽签,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抽签?如果以个人为单位抽签,那么抽中签的家庭成员和未抽中签的家庭成员,在地下城内和地下城外,均会引发巨大的社会动荡。如果以家庭为单位抽签,那么未抽中签的家庭将会很容易形成合力集体反对流浪地球计划。
五、基于西方科学家和政治家对于流浪地球计划的第(1)点质疑,中国代表周喆直实事求是地表示,确实无法解决,但这是最有可能庇护最多人的方案 。对于第(2)点质疑,周喆直表示西方国家已经具备了这种超高精度机械加工技术,中方愿技术共享,同各方一道,共同建造行星发动机;同时,中国请求将“方舟”宇宙飞船改造为“领航员”号宇宙飞船,以实时监测地球运动方向以便调整行星发动机推进角度。对于第(3)点质疑,周喆直表示应以家庭为单位抽签,以保证地下城内居民的人心安定,同时请求西方国家将“数字生命计划”改造为“记忆存储计划”,将其中的实时演算人类思维改变为对人类思维进行冷存储,这样可以大幅节省计算资源,从而为所有未中签家庭提供思维冷存储服务;同时应对完成了思维冷存储的未中签家庭进行安乐死,以避免身份认证的伦理问题;另一方面,为节约计算资源、进行计算资源的统一调配,联合国应禁止民间的“数字生命”研究(从而引出刘德华扮演的图恒宇线)。 这里体现中国和西方在技术上合作、在政治上妥协,也同时反映了当下中美谁也离不开谁(兄弟们我考研政治能不能满分?狗头)。 最后,再接上“人类股骨”演讲,这样,事实和可行的方案都有了,才有煽情的基础,反之,如果把西方政治家看作废物,那么周喆直这个角色也立不住。
六、面对全球普通民众的呼声以及“反叛军”的压力,西方剩余政治家最终同意“流浪地球”计划。人民群众得到安抚,“反叛军”也原地解散。
七、行星发动机建成后进行抽签,抽签结束后,中签的家庭搬往地下城,未中签家庭进行“思维存储”和安乐死;但是,民间大众中仍有一部分人未抽中签,同时出于对“记忆存储计划”和安乐死的恐惧,也拒绝进行记忆存储(哪个家长会甘心让自己的孩子安乐死呢?),其中一部分人逃避最后的抉择,另一部分人使得“反叛军”死灰复燃,最后成为了《流浪地球3》中的“反叛军”。
嘛,大概就是这样了,总之,周喆直同志千万别只喊口号,只有和西方政治家进行面对面的直接博弈、让流浪地球计划在公开的环境中接受各种质疑、进行充分的辩论,最后敲定的方案才是最可行的方案,也才最能展现中国政治家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同时也才能展现《流浪地球》作为硬科幻到底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