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新型超级钢”,潜艇需要高强韧、易焊接的钢板

【本文由“平常”推荐,来自《中国研制成功新型超强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承蒙@平常 网友抬爱。我不是研究金属材料的,没法对这项研究给出多么深刻的见解,读了论文,只能基于材料学基础知识对“新型超级钢”谈一些泛泛的看法。

传统上,钢材的加工是如擀面一样地轧制,在八九百到一千来度施加压力让钢材变形(只在一个方向上施力,把钢板压扁),同时调控钢材内部的组织结构,优化钢材性能。目前已报道的其他超级钢则需要非常复杂的轧制和热处理过程。

这项研究是用较低温度(650-800℃)的锻造代替传统轧制,且锻造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就好比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更加充分的“揉面”,使得钢材内部的晶粒变成细长的棱柱且定向排列(钢铁是由大量晶粒集合而成的多晶体)。

500

随后进行冷却,包括在液氮(-196℃)里深度冷却。在高温下,钢的结构是“奥氏体”,快速冷却后转变为“马氏体”。马氏体的强度很高,这就是“淬火”使钢材变强变硬的原理。这项研究中,由于充分的锻造和冷却,钢材中大部分(~80%)奥氏体都转变成马氏体,而且每一个马氏体晶粒的尺寸细小、排列有序,赋予钢材高强度和一定的塑性。

但是“过强则易折,过刚则易断”,强度很高的钢材往往脆性也大,容易开裂,缺乏实用价值。对此采取的方法是在钢材中保留一部分奥氏体。在受到外力时,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消耗掉大量能量,阻止了裂纹的传播(裂纹传播需要能量),避免钢材开裂,也就提高了钢材的韧性和塑性。冷却过后的300℃热处理就是为了稳定残余奥氏体。这种机制并不是这项研究新提出的,但是他们通过巧妙的钢材成分设计和加工工艺调控,显著提升了超强钢的韧性。

  

500

横轴是钢材强度;纵轴是拉伸测试中的能够发生均匀伸长的延伸率(再拉长就发生不均匀变形直至断裂),代表塑性指标。对于超级强韧的钢的追求就是要使这两个值越大越好。红色圆点是这项研究开发的钢材。

 

术业有专攻,从金属材料专业的角度,我没法说更多了。从应用前景来看,我就再简单说几句吧:

他们所采用的加工工艺基本与现有钢铁生产工艺相容(很多高性能钢材是需要锻造的),除了液氮冷却这一步现在是没有的。但是液氮不贵,钢铁厂里也不缺液氮(液化、分离空气制纯氧的副产品)。

钢材添加的合金元素是7.4%锰,0.34%碳C,1%硅,0.2% 钒,都是钢铁的常用合金元素,价格也不贵。

具体应用方面的问题:

1. 按照论文描述的方法,既然是在两个垂直方向上锻造,那么最后加工出来的钢材形状是棒状的,做晨大提到的飞机起落架或许合适,但是造潜艇耐压壳肯定不行,潜艇需要钢板,但是论文指出轧制钢板(一个方向压扁)的性能是远不如双向锻造钢材的。上述强度-塑性图里比较的各类高强钢里,除了美国HSLA舰船用钢板(造航母、潜艇的重要钢材),其他大多数都是针对汽车行业开发的高强钢(汽车承力构件是用薄钢板冲压弯板得到的)。如果论文中这种新的钢材强韧化思路能够被借鉴到钢板轧制过程中,开发类似的高强韧性钢板,那应用范围能够大大拓展。

2. 这种钢材的锰含量比较高,焊接性可能略差一些;而且其性能是依靠精细的热处理得到的,要在300℃对钢材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稳定化处理,所以这种钢对高温可能比较敏感,不知道焊接的高温过程对性能有多大损伤。论文没有对钢材的可焊性进行分析。

 

总之呢,实验室基础研究获得突破令人欣喜,希望能够跨过从实验室到工厂的鸿沟,造福于实际生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