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城投说句公道话

来源:爱拖堂的王老师​

这两天遵义道桥和银行达成的20年债务展期方案竟然破圈了,在知乎享受了头条待遇,一篇篇小作文把城投企业骂的一文不名,说城投债60万亿是洪水猛兽,暗戳戳的剑指国家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又把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拿出来炫耀一番,就差直接“定体问”了。那么作为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共产主义金融民工,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上我正好常年在遵义和城投battle,自然是有话要讲的。我们就用遵义为例来聊一聊城投与城投债。

在正式开聊以前,先在这澄清下,城投债和城投债务是两个概念。城投债指的是城投企业在交易所或者银行间发行的有价债券,这类标准化债券的规模比较小,截止2022年4月统计,贵州省城投债存量规模为2849亿,全国大约存量规模约为15.5万亿。而城投债务包含了城投债,银行贷款,信托融资,资管计划融资,融资租赁....等等所有口径的债务。所以小作文作者们连城投债和城投债务的概念区别都没搞清就开始写了,真唬人。以下正文:

第一、债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是否形成了有效资产呢?

与东部地区显著不同的是遵义是一座山城,主城区呈南北狭长分布在峡谷地区。我从一位城投老大哥哪里了解到,他小的时候住在村里,他们村里人把家里的山货挑去集市卖需要凌晨4点出发,翻山越岭的走到大约中午才能到集市,到了集市赶紧把货物卖掉以后,需要在下午4点以前出发趁着天色没晚赶紧赶路回家,一般到家也要到晚上十点,当真是踏着星光出发踏着星光到家,如果仅仅是路远也就罢了,山路的难走加上还要担着货物,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连人带货滚下山坡非死即伤。

500

(山城遵义)

在这样的地形环境中发展注定是艰难的,但是转机就出现在近十几年,随着城投企业在基建方面的持续发力,遵义全境都已经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的水准了,这个我是亲身体会的,有次因为疫情闭环管控,我和一车的返乡老哥被一辆面包车送着山里半日游,逐个把他们送到家门口,防疫人员再贴封条搞居家隔离。所以这会老乡们再去赶集,都能骑着电动三轮车甚至是开车往返了。

500

(和返乡老哥们一起被闭环转运)

这是一项难以想象的工程,蜿蜒的山路,施工难、造价高,但是还是被遵义人民啃了下来。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路......该不该修?我想大家肯定都认为该修,那修起来的路有没有办法形成有效资产?答案自然是没有,二级以下公路早就不收费了。但是城投已经把实打实的钱投进去了,实打实的债务也形成了,那要怎么办?其他地区是如何平衡这种负债与资产的呢?答案就在土地财政。

东部地区一般操作是政府委托城投建设,城投进行融资,然后做道路、绿化等基础建设,同时政府再预留周边土地给相应城投,待地区开发水平日渐完善,土地价值就会水涨船高,从而在后期通过土地出让或城投直接进行地产开发等方式坐实资产,实现城投的盈亏平衡,珠海华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遵义的财政主官曾向我们表示过,其新蒲新区的开发投入大约在1100亿,但是实现了1700亿的货值,说明他们的发展思路与东部并无二至,但是新城可以这么算账,而山区的路即便修好了,周边的土地也依旧不太值钱。再加上这两年恰逢中央收紧银根,治理房地产市场,使得遵义地区的房产价格几乎腰斩,就在其市政府所在的新蒲新区,离市政府大楼3KM以内,某知名企业开发的地产项目,目前二手房均价仅为五千元左右。房价的下挫极大的影响了城投企业的资产价值,让原来能算得过来的帐算不过来了。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经济始终会继续发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要素价格也会随之上涨,那么手握大量土地储备的城投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至此政府面临的灵魂拷问在于。修了路,经济不一定能够立刻腾飞,但是不修路经济肯定好不了,那么这个事儿到底要不要干?这个问题我想......公道自在人心。也许遵义当地的老百姓更有发言权。

第二、城投在负债搞基建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浪费,有没有贪腐现象 ?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浪费现象肯定存在,譬如前两年搞得全国皆知的贵州独山县的水司楼等建设项目。但是这样的项目放在贵州整体的万亿级基建上来说的确只是凤毛麟角,贵州整体的基建水平,道路状态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但凡去过贵州的小伙伴都会有亲身的感受,就我个人而言对路况的整体观感并不比东部城市差,只不过通到村里每家每户的道路会略窄一些。

至于贪腐问题,也肯定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还是那句话,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惧怕贪腐而不搞经济建设,这是毫无道理的,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治理与监督水平。

第三、城投负债做的基建到底有没有什么效果?

绝大多数人对遵义可能只有两个印象:一、遵义会议、革命老区。二、茅台酒。其他的估计就再也没有啥认知了。其实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2021年GDP规模达4169.9亿,全国排名64,和安徽的芜湖差距不大,而在并不遥远的2010年其GDP仅有可怜的908.8亿,十一年间增长了458.9%,发展速度不能不用迅猛形容。这其中基建居功至伟。

而且基建的意义不仅对于遵义、对于贵州,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意义。因为即便在贵州的乡村,也是通网、通路、通快递的,所以即便是住在遵义的山村里的家庭也可以上网,可以购买并使用汽车,可以享受网购等诸多现代化生活方式,这给制造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带来了多少本可能不会存在的新增订单。

可以这么确定的说,大家熟知的拼多多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全国对乡村基建的突进与落实的基础上的。然而这些在东部地区增长的订单、形成的税收并没有交给掏钱搞基建的贵州政府以及各级城投平台。只能由中央的转移支付来弥补其中的部分不足。全国经济是一盘棋,不能只在西部算投入,只在东部算产出,那样都是极不合理的。记得当年有不少批评高铁建设的声音,最近随着经济发展,这样的声音才逐渐没了市场。

所以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小作文写手们,当你坐在本地城投为你们打造的新城里,享受着西部地区城投企业负债搞基建建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红利时,你还在抨击着这种经济循环模式,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第四、城投公司到底值不值得存在?

城投公司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和特殊使命,我国每年巨额贸易顺差都会造成被动的货币超发,这种规模的货币超发,如果不把资金引导向基建领域,那么必然造成国内不可控制的通货膨胀。

所以这十几年的基建当中,城投的确功不可没,一方面完成了落后地区的基建使命,一方面拉动了当地经济,一方面还化解了巨量货币对市场的冲击。但是随着全国基建的日益完善,国家经济建设转型进入双循环的趋势,城投转型产投或者城投公司的合并重整肯定是发展趋势,因为我们越来越不需要那么多搞基建的城投了,我们越来越需要的是类似新加坡淡马锡那种产业投资型平台公司,这点我们从东部发达地区就能一见端倪。

第五,那么目前形成的存量城投债务又要如何化解呢?

习主席说过:发展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前面也提到过,虽然因为地产价格大幅下滑,不少城投平台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问题,资产的流动性也出现了困难。但是客观的看,路已经修好了,水、电、网已经通上了,厂房已经盖好了,总之舞台已经搭建完毕。

我相信经济总会发展,机遇总会有企业把握住,就像因面向小镇青年而成功的拼多多,在这些企业崛起后,在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改善后,债务的清偿也只是时间问题。

难道硬要此时对这些城投平台下狠手,按市场规则让他们破产清算?那恐怕哭的只有债权人,反而是给当地政府减轻负担了。所以回看遵义道桥对银行贷款展期20年的行为,我觉得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是合理的而且其实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债权人。

毕竟地方政府可不像某视的老板,有负债就跑美国告诉大家“下周回国”;或者像某宁一样,公司都快破产了就把烂摊子丢给当地政府,自己儿子还在欧洲纸醉金迷。

自94年税改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是不对等的,因此形成的央地博弈以及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融资冲动,这些的确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小作文选手们说的全国的城投债务总规模有60万亿,这点我并不知道数据出处在哪,但是我知道,如果全国城投债务规模有60万亿,那么城投企业手中握有的资产肯定远超60万亿,因为我们的城投债务洒出去都是实实在在放在了建设上。

随着区域不同,各地城投手中握有的资产也不尽相同,但是全国的高速,国有银行,大量的优质土地,许多成熟商业,开发区写字楼等优质资产都握在城投企业手中,我们在统计数据时不能只看西部地区城投的“穷”而不看东部地区城投的“富”,全国经济一盘棋,不是简简单单写个危言耸听的60万亿债务规模就能覆盖的,加上基建带来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红利以及当地可期的未来发展机遇,这钱该不该花,值不值得花,看到这里相信各位会给出公正的评判。

最后提一嘴,小作文选手们的精神母国,阿美莉卡的国债规模已经破31万亿,奔着32万亿去了,平均到每个自由的美国人头上大约9.3万美金。所以灯塔嘛,借钱......不寒碜。

文章已于2023-01-07修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