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19)袁隗其人
东汉末年,在朝廷之中影响力最大的世家莫过于汝南袁氏,因为“四世三公”的名号实在太响亮,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魏书》曰:自(袁)安以下,皆博爱容众,无所拣择;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汝南袁氏也是东汉溃亡的直接参与者,这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本文将从袁隗身上入手,还原若干历史细节,作为《何进篇》与《董卓篇》承上启下之文。
汝南袁氏郡望为豫州汝南郡汝阳县,发家起自袁安。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其子孙也有官至三公,繁衍到东汉末年,至袁逢、袁隗则为第四代人,且先后官至三公,故世称“四世三公”。本文单表这一支。
我们来看看袁隗。此人在《后汉书》中记载文字不多,范书《袁隗传》中介绍他时只有几句话:(袁)逢弟(袁)隗,少历显官,先逢为三公。时中常侍袁赦,隗之宗也,用事于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推崇以为外援。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认为袁隗是个依赖宦官的世族。其实不然,就如我前面所说:人是会慢慢改变的。
我们先去翻看其他史料,还原一下袁汤、袁逢、袁隗的履历。
本初元年(146年),桓帝刘志登基。袁汤因参与策立而获封安国亭侯,封邑五百户。
永兴元年(153年)十月,袁汤免去太尉职位,数年后逝世。因为袁平和袁成早死,所以袁逢继承爵位。袁汤有十二个儿子,按华峤《汉后书》只有袁平、袁成、袁逢、袁隗四人留下名字。
范书《袁汤传》:桓帝初,(袁汤)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
《袁纪·卷21》:太尉袁汤致仕……数年薨。
范书《袁汤传》李贤注引《风俗通》:(袁)汤(逝世)时年八十六,有子十二人。
陈志《袁绍传》裴注引《汉后书》:(袁)汤四子:长子平,平弟成,左中郎将,并早卒;成弟逢,逢弟隗,皆为公。
在范书《袁汤传》中称“袁成为长子,袁逢为次子”,再联系袁绍过继给袁成之事,而非袁平,由此可见袁平很可能为庶子。
灵帝初,袁逢因为参与策立灵帝刘宏,而获得增封三百户,合计八百户。
范书《袁汤传》:灵帝立,(袁)逢以太仆豫议,增封三百户。
灵帝时期,汝南袁氏以袁逢和袁隗兄弟二人官运亨通。袁隗出任过南阳郡太守【袁隗出任南阳郡太守见《太平御览》,共有三处。依次为卷32引《豫章记》,卷669引《仙经》,卷996引《风俗通》。】,于熹平元年(172年)十二月官至司徒,袁逢于光和元年(178年)九月官至司空,所以说袁隗“先逢为三公”。按《袁隗传》所载,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中常侍袁赦的关照。
由于这段时期属于党锢时期,袁逢兄弟二人的作为就不被士人所认同。汝南袁氏家族中其他成员也有抵制,如从子袁闳就在家乡隐居,多次拒绝这两位从父的馈赠,这大概是一种抗议吧。
范书《袁闳传》:从父(袁)逢、(袁)隗并贵盛,数馈之,无所受。
光和二年(179年)四月,司隶校尉阳球捕杀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颎,其中同犯名单中就有袁赦的名字(见范书《阳球传》),但是另一同犯朱瑀逃过死劫,可想袁赦也不至于遇害。中平二年(185年)封侯的十二位中常侍名单中也没有袁赦,想必就算当时不死,也算失势吧。
中平元年(184年)三月,党锢解除。时任司徒的袁隗也征辟士人为官,本年拯救王允的行动中,袁隗也有参与其中。可见袁隗已经很“识时务”地转变为亲士人的姿态,而不再依仗袁赦的人脉了。
范书《宦者列传》:(中常侍曹节死)后,(朱)瑀亦病卒。
范书《陈寔传》:及党禁始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敦(陈)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
中平二年(185年)二月,袁隗以久病的缘故免去司徒职务,此后官职不详,似乎淡出政坛。
《袁纪·卷24》:司徒袁隗久病罢。
中平五年(188年),在刘宏改革,朝廷大量征辟名士时,袁隗表奏郑玄为侍中,而郑玄以为父亲服丧为由拒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袁隗竟然转为军职:后将军。以本年另两位将军(左将军皇甫嵩、前将军董卓)来看,袁隗也颇受信赖。
范书《郑玄传》:后将军袁隗表(郑玄)为侍中,以父丧不行。
次年(189年)四月,刘宏驾崩,遗诏就是以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掌尚书台,辅佐刘辩。至此,袁隗带着汝南袁氏这个名满天下的世家达到权力的顶峰。
后世写“八月政变”,大都以袁绍为何进出谋划策,当然史书也如是说,也不错。但是,很少人会把眼光放到袁隗的身上。在《董卓篇》开始前,请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袁绍、袁术积极参与谋划政变,作为家族前辈的袁隗应该知道,也有所配合。如《何进篇》所述,董卓进京为何进所不许,实为袁绍私下征召。这和袁隗的意愿有关联吗?
② 政变发动后,袁绍、袁术在皇宫大开杀戒,卢植、闵贡去追皇帝,这些人都是政变时有功之臣,之前引兵进京的还有丁原,官拜执金吾,为何董卓这个姗姗来迟的并州牧反而在政变之后得到司空的位置?
③ 董卓找袁绍谈废立,袁绍不同意就罢了,前天还敢拿着刀杀人的袁绍为何要跑路?袁绍跑就算了,曹操、袁术为何也要跟着跑路?
第一个问题,史书上没说。
第二个问题,范晔说是董卓仗着兵强马壮夺的,于是后世史家一股脑的跟风说董卓的凉州兵有多么多么强。
第三个问题,史书上没说袁绍的想法,而写曹操认为董卓必败亡,袁术是畏惧董卓之祸。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太祖(曹操)以(董)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陈志《袁术传》:(袁)术亦畏(董)卓之祸,出奔南阳。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肤浅之言,而历史真相就在《董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