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作品当文化现象分析,我是支持的,但把作品内容当真实事件分析,就显得有点扯了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聆雨子:《阿凡达2》终究是一部美式西部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吴糖可乐
周日刚看完iMax版,浅浅分享一下观影体验
怎么说呢,看的极其痛苦。一方面特效确实很棒,技术上无可挑剔;另一方面,感觉像在看美洲殖民纪录片,不同的文化体系下输出的作品,哪怕是努力寻求了最大化的人类共同理念,还是会让人有一种始终难以忽视的异样感,也导致我无法全身心投入观看。其实看到2/3的时候,我特别最害怕导演拍一个童话的结局,还好卡梅隆还是有名导风范,结尾不至于过于离谱。可是,这一场厮杀结束之后呢?对照现实,我不敢多想。感觉导演或许就是那位”蜘蛛“即使他本心向善,也不妨碍他顺手解救自己的阿凡达”父亲“(文化母体)。
当然,作为一名看过1、2的女性观众,还想分享一点其他的视角,第一步中如同精灵般的部落首长女儿,在第二部变成母亲后,似乎就失去了那种让观众喜爱的角色灵性,这大概是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角色通病吧。事实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男性大部分都是贾宝玉,珍珠般的女儿们结了婚嫁了人生了孩子,就多变成死鱼眼珠子了。不是说母亲的角色刻画的不好,而是导演对一个角色的喜爱度,是可以传导给观众的,如果导演喜爱一个角色,哪怕她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派,也会让人觉得有魅力,而当导演不爱这个角色了,那么哪怕她是一个正派,也只会让人感到无趣。这件事或许古今中外都有,想想《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完全不同的黄蓉,就可知了。
呃…………关于“女性角色通病”的问题……能不能说这是父权社会(或母系社会后)体系下社会动物本能或自然规律?传宗接代(动物繁衍)的追求再怎么降低,还是动物社会发展的主流推动力(什么多元性别、不育主义……都没跑出“饱暖思淫欲”的原始规律范畴,而且从来都是极小众,短期变化不影响历史规律性)。
再,说到电影观后观,就象看小说写读后感一样……把作品当文化现象分析我是支持的,但把作品内容当真实事件分析从而直接得出创作者的政治及道德等方面的原始历史责任感……就显得有点扯。
我支持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宗旨:文艺作品是要“用”的,但是,主席可不是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只能“用”的”,否则还要讲什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讲什么“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
我自己算是一个文字爱好者,在正常工作之外也会写点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在写这些我个人“觉得好玩的东西”的时候……我就把大方向之下的“好玩”(放松)点突出一些。以我自己对文艺作品的理解,本文文艺圈内,象卡梅隆的作品,从早期到现在,可能更讲究“好玩”,卡自己也说特别追求细节上的极致,象泰船的断裂、阿1中的动作流畅捕捉……还有阿诺舒华辛力加那几部“I'LL BE BACK'”里的各种特效……就是为了让观众觉得眼前一亮:啊呀握草……这个好看啊……这个牛啊……
卡氏等人作品不象《野战排》、《刺杀肯尼迪》、甚至卓别林、库布里克等的作品一样要引观众反思、深思,卡氏作品更偏向好玩……我认为,他做到了。
多说一句,国内冯氏作品也大概是这样,他认真拍想表达深刻一点内容的1942的结果怎样?因为对观众心理(图乐……)分析不到位……没人看啊。估计他自己要郁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