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一根刺(上)(初二历史上册第5课,疫情期间辅导女儿)
欢迎来到中学故事,我是你的老朋友新朋友,常见常新的朋友赵力。
今天,咱们接着聊初二上册的历史课本,第五课是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1894年,甲午战败,对许多人影响非常大,他们以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今天说其中三个。
第一个人,是孙中山,这一年他28岁,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但李中堂没有见他。关于这次上书的前后经过,孙先生不仅改革方案缜密翔实、而且是社会关系的处理上也非常成熟,但结果就是没见到。几个月后,面对甲午国运衰败和个人际遇低落,孙中山,走上了革命道路,17年后,清政府土崩瓦解。
我说这是青年孙中山,你会不会觉得非常帅?
第二个人,是严复,这一年他40岁,正在天津教书,担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或战死、或自杀、或被军法处理的重要将领,多半都是他留学英国时期的同班同学。日后,严复著书立说,成为探索中国前途的思想家,他的另外一个角色,是翻译了许多作品,我们语文当中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三个字,就来自严复。
福州人杰地灵,严复故居就在第一课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旁边不远处
第三个人,是张伯苓,这一年刚过18岁,他本就是天津人,是北洋水师的舰队实习生,一腔热血要上船出海,报效国家,但船没了。以后,他彻底改行办教育,创办了中国著名的南开小学、中学、大学一系列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举几个例:周恩来总理是南开中学的,黄仁宇是南开大学的,连全世界为了芯片争夺白热化的今天,风暴眼中心,台积电的张忠谋,也是南开中学的。
南开中学,原中国女排雅典奥运夺冠的自由人张娜,目前是这里的体育部主任(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