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粟裕评诸葛亮
早在我党还没有成立的时候,朱德元帅是和蔡锷将军在一起经历过北伐的。而在北伐路上奉命入川争取杨森部的时候,朱德就已经拜谒过诸葛亮的武侯祠了。正如当时怀揣报国之心的诸葛亮一样,朱德当时也被武侯祠里诸葛亮的故事感动。
还即兴地撰写过一个对联:千古文笔出师表,一腔忠义八阵图。
可见年轻的朱德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觉得武侯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是自己对革命的最终理想。可等到朱总司令再次评价诸葛亮的时候,却只留下了三句非常低的评语:
“所以败也,不容将何能克敌?亮、备之不成事也在此”
在很多人眼中,头脑聪明智谋深远的人更受大众喜欢。同时那些在战争中发挥出决策作用并且算无遗策的人物,更是受到大众的追捧。而作为新中国的朱德元帅其战略胆识和对于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把握,其实要超过很多同期加入我党我军的其他元帅的。而且因为其一直都处于我党军事方面的决策者的位置,所以对于历史上的军事决策者的评价可以说是拥有资格的。
而《三国演义》当中的诸葛亮这个人物,其实朱总司令的前期评价是非常高的。因为当时的朱德也非常年轻,同时也没有站在一个战略决策者的位置上思考军事决策问题。所以年轻的朱老总只是以一个军人的角度去看待诸葛亮,欣赏他鞠躬尽瘁的报国情怀,佩服他一直忠心地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义气。
但是当朱老总在其经历了近代的各种革命斗争之后,他忽然明白了诸葛亮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指挥帅才的人物,反而觉得武侯“不容将,所以败”。这样的评价其实是有朱老总的一番道理的。要知道作为一个军事决策者首要的任务并不是上阵杀敌,甚至不是谋划军事行动的方案。而是在体现在大战略的攻防推演和指挥用人上。
诸葛亮虽然拥有隆中之对、行八卦阵、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对付敌军的策略和计算,但是他缺乏的是在选将用人上的考量。很多人觉得诸葛亮能够准确地识人断势,但实际上在他一生对曹魏和东吴两大阵营的战争中却屡次显现出其不会用人选将的缺点。
朱老总读完《三国志》中的“刘封传”、“廖立传”、“彭羕传”和“李严传”后,认为这四位都是才干之人,若使用得当,应该能为蜀汉做出更多贡献的。
比如刘封,诸葛亮都承认他“刚猛”,是一员虎将。由于在关羽的襄樊之战中,没有支援关羽,致使关羽兵败最终被杀。后来他回归蜀汉后,刘备本不想杀之,但诸葛亮认为刘封“刚猛”,若刘备死后恐怕难以驾驭,故而劝说刘备杀了刘封。
一出岐山时任用马谡的问题上,他明知道马谡爱夸夸其谈,缺乏实战经验。却依然让他去守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导致全军被围最后功败垂成。所以朱老总评价诸葛亮不能容将还是非常准确的。
“武侯之帅才有限”
朱老总第二个评价则是尖锐地提出,诸葛亮对于整体战争形势和战略态势判断的失误。实际上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很多战役上都与三国时蜀汉所面对的情况相似。比如敌众我寡而且身在腹地,比如良将很多却各自拥有特点,比如军事装备和后勤补给很差等等。
而我军在当时的战略战役方向上则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同时也有着对下一步战役如何进行有所规划,进而才能够无往不利。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这样的战略整体规划,同时在情况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变通的措施。
朱老总觉得浅读三国的人们并不能够认清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大失误,所以才会将诸葛亮的帅才神话。在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当中,益州和荆州都是必要条件。夺取益州是为了蜀汉能在三国争霸时拥有良好的大后方,这有点像是我党所掌握的延安陕北地区。
而荆州在整个战略当中是攻伐全国的战略要冲,没有了荆州等于失去了北上攻伐曹魏,南下平定东吴的战略通道。
而且诸葛亮还和刘备之间没有达成良好的君臣沟通,形成统一的战略意见。最终使得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这样的私仇,上升到了整体的军事战略之上。
而这时的蜀汉其实是拥有百万军队的,完全可以利用给关羽报仇的机会打一场重新占领荆州的战争。诸葛亮也完全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刘备指挥百万蜀汉将士打好这一仗。
可在刘备出征东吴的时候,诸葛亮却因为战略意见不统一没有在刘备身边辅佐。导致刘备中计被陆逊火烧联营,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夺回荆州的大好机会。
再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朱老总具体说道:“按当时情况,魏延建议孔明率主力出斜谷,自己率兵出子午谷直插长安,两路人马夹击魏兵是正确的。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若吾用兵,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出自《文史杂志》:朱德与三国志)
似乎朱老总是支持魏延的,因为后面他就批评了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六出祁山)是:“完全是顶牛阵,老一套。结果一事无成,打不开局面……(司马懿)打持久战,硬把他拖死了。”
朱老总用“子午谷奇谋”为例子,批评诸葛亮的“顶牛阵,老一套”。故而实质性问题也就出来了,那就是诸葛亮缺乏“奇谋”,也就是变通能力太差!
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还是《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诸葛亮除了第一次打了曹魏个措手不及外,其余者都是老一套。无非在《三国演义》中,给诸葛亮加了一些“戏”,比如什么“火烧上方谷”等,目的恐怕就是强调天意。
但实则,在所谓“天意”的背后,却源于诸葛亮的“老一套”,显得“很笨”。
对此,粟裕大将也曾表达过同样的意思,在粟裕谈“大兵团歼灭战”时,便否定了诸葛亮是“军事家”。理由是:魏强蜀弱,而他(诸葛亮)采取正面推进,相持的办法。 他又不会用迂回、包围、分割的办法打歼灭战,怎么能以弱胜强呢?
千万别误会粟裕,这是开“上帝视角”。因为他认为诸葛亮“采取正面推进,相持的办法”是主因,意思跟咱朱老总一样,是个“笨办法”,而不知变通。
“亮忌才”
或许有些人依然觉得朱德元帅对于诸葛亮在帅才和用人上的评价有失公允,毕竟在赵云和张飞等大将的使用上,诸葛亮还是非常准确的。同时在整个隆中对中的计划和策略判断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战略失误。
但是朱老总评价诸葛亮非常准确的一点就是在“忌才”这一点上。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评价会非常不理解,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啊?但实际上,在历史上的诸葛亮是真的有“忌才”这样的缺点的。
上文说过,廖立,刘封,彭兼都有治理之才,因为种种原因被蜀汉真正的统治者诸葛亮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论阵前排兵布阵,诸葛亮也未必比将军们更懂行,魏延是麾下为数不多的统兵之才,在六出祁山是他请求分兵出击是符合时宜的,而诸葛亮却高估了自己的顶牛阵法,焉能不败?
他容不下文臣,也不包容武将,“不容将何能克敌?”
同时诸葛亮自身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事必躬亲”。要知道就算是现代企业管理当中,也非常忌讳领导不能放权。下属们只能听令行事却不能拥有思考的机会,这使得最终造成了“蜀中无大将”这样的情况出现。
因为对于将领和优秀后辈的培养其实在长期战争当中是非常关键的。而诸葛亮的做法使得很多将领不能发挥自己真正的优势,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反观我军在近代战役当中,党中央就非常重视放权管理。淮海战役前后,党中央对于淮海前线的战事非常重视。同时也非常明白中原战局的胜利对我党的重要性。在战役期间,毛主席甚至发电报给刘陈邓,“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可见朱老总对于诸葛亮忌才这样的评价是直指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