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还是读书?“浙江宣传”这篇文章是不是问到点上了

中国的C罗和梅西全部都在小学五年级时就早早退役了?

“浙江宣传”这篇文章说出了中国足球起不来的本质?

以下为全文:

到了世界杯时间,中国人的幽默感在男足这件事上,又得到集中展现。

“除了男足,中国元素霸占了世界杯”“中国队被分在了施工组”……卡塔尔世界杯开赛期间,各路媒体、球迷在观赛同时,都不忘调侃中国男足。不知从何时开始,“扶不起”的中国男足成为了突破次元壁、跨越年龄沟的一个交际话题。

从1957年起,中国男足12次冲击世界杯,11次铩羽而归。2002韩日世界杯是中国男足仅有的世界杯之旅,尽管一分未得、一球未进,却成为此后20年反复咀嚼的荣光,“以为是出道,不料是巅峰”。到了11月26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铁接受监察调查,中国足球再次引发讨论。

中国男足为什么总是无缘世界杯?问题出在哪儿?此前,我们探讨了中国男足的斗志,今天我们再说说别的。

500

2002年6月4日,2002韩日世界杯小组赛C组,中国0-2哥斯达黎加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14亿人,难道还找不出11个人去踢球吗?”

这是在某知识类社交媒体上有关国足提问最多的问题。很多人已经把中国男足当成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气筒,但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并不了解冰山全貌。

11月28日,笔者联系了中国足球协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向我们提供了2022年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现有注册球员26万多人,其中职业球员3200多人,指效力于中超联赛、中甲、中乙国内三级职业联赛的球员。另外包括业余球员15.6万人,16岁以下青少年球员10万多人。

这组数据,是中国足球当下的“家底”。那么,如何解读这组数据?

笔者电话采访了知名足球评论员张路。张路曾任中国足协战略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路表示,26万注册球员数量看似很多,一旦横向比较,实则少得可怜。以“青少年球员”作为比对维度,这个数据在德国超过200万,在巴西和法国超过100万,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80万。上述国家的“青少年球员”数量是中国的10-20倍。

更何况,这还是下大力改革之后的成果。

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曾做过统计,2000年到2014年,中国常年踢球的中小学生每年平均只有5000人。1991年出生的“全村的希望”国足一哥武磊,当年就是这5000人中的一员。如果将5000乘以11,那么或许我们将有11名亚洲一流球员在球场上驰骋、飞奔、拼杀。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足球人口不足的硬伤,做好足球普及化,国家相关部门曾接连出台过相应规划、方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

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通知》,其中还设定了“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的远期目标。

去年5月,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让大家看到足球的进步与希望》,文中强调,“足球振兴发展,必须要夯实基础,基础首先是足球人口。我们这个数字远远落后于足球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短板必须补上。”

不过,要扩大足球人口基本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中国要弥补与足球强国之间的足球人口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

“踢球,还是读书?”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焦虑。

除了普及化程度不高外,张路曾表示,我国的足球人口底子之所以如此薄弱,是因为早些年,国家培养足球苗子的思路和理念不对头。

“如果要放弃学业,送你的孩子走专业化足球的路子,你愿意吗?”恐怕99%家长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条风险巨大、收益却不确定的道路,毕竟全世界的“梅西”寥寥无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一份日本2022年在幼儿园及小学生中调查后公布的白皮书显示:日本低龄儿童选择长大最想从事的职业排名,第一是蛋糕点心师,第二是警察,第三就是成为职业足球选手。

中国不一定做过这样的调查,但如果有,踢足球一定不入前三。从小带娃上绿茵场的中国家长很多,但绝大部分是想强身健体或培养一项运动技能,真的想让孩子吃职业足球饭的少之又少。

温州籍国脚张玉宁,5岁时被父亲带去韩日世界杯现场看球,立志长大踢球。其父张全成决定成全儿子心愿,从此倾尽全力培养。其间投入的训练、教育、生活开支,花费巨大。据统计,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成才率约为5%。张玉宁踢到今天,很争气,也很幸运。但这样的足球娃,要么天赋异禀,要么巧遇伯乐,否则绝大多数会在残酷的职业成才通道中被过滤淘汰。

然而,像张玉宁这样的毕竟只是极少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有个原因:过分强调早期专业化。

500

2022年7月24日,北京国安队举行公开训练课 图源:新华社

什么意思?就是过早地、人为提出“二选一”的选择题——选择读书,还是选择足球?张路曾表示,2000年左右,国家已经在大力普及足球进校园。然而当时错误的做法是,当孩子还在读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使其被迫作出选择,选读书还是足球。

不可否认的是,最终脱颖而出、登顶金字塔的孩子屈指可数,而遭到淘汰的孩子则面临尴尬局面,球也不踢了,学也不上了,这是任何家长和学校都不能接受的局面。

此外,过早搞专业化职业化,让能读书的人早早放弃了学习,导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男生过早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沾染不良风气,养成不好的职业习惯。

小学寥寥无几,中学近乎绝迹,这样的怪现象背后,是体育与教育始终没有融为一体。

在现代足球起源国英国,有着一套极为严谨和科学的足球普及体系。6-12岁的孩子每周只参加两次、每次1小时的足球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足球产生兴趣。不仅如此,学校对于孩子们的文化课成绩也有最低要求,如果文化课成绩不达标,则不能参加足球游戏。

对于日本人来说,足球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以“锻炼体质、快乐教育、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为目标。人人都有接触足球、享受足球的机会,即便最终没能“一球成名”,这也将成为一段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

可惜,全中国的现状是,读书的人不踢球,踢球的人不读书。知识与足球本来应该实现双向奔赴,读书的人要踢球,踢球的人要读书,球才能踢得越来越好。踢球和读书,如果总是一道单选题,那么中国男足将一如既往的难“雄起”。

有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很多优秀足球运动员是选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有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充沛的足球人口,如何扩大选中好苗子的概率?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覆盖体系,营造浓厚的足球氛围。

以英国足球为例,英格兰超级联赛(简称“英超”)有一个名叫“英超社区行动”的活动,就是以英超为指挥中心,号召英国各级别足球俱乐部成为带动社区活动的核心力量,通过社区化运营,建立金字塔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英国近38万名青少年参与了英超联盟举办的社区活动。项目覆盖了英国最贫困的地区,占英国城镇数量的30%。

再说邻国日本的高中足球联赛,不仅是一场场单纯的足球比赛,更是一次全国性的隆重节日和体育盛会,民间关注度极高。不仅如此,日本还有一套成熟的联赛体系。知名球星本田圭佑、柴崎岳、冈崎慎司、长友佑都等人,都出自日本高中联赛体系。

遗憾的是,中国的足球并没有“铺”开来、“沉”下去,这不仅体现在球场数量、联赛体系,还体现在我们对足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上。

500

11月22日,在浙江湖州举行的2022赛季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第26轮比赛中,浙江队以2比1战胜上海海港队 图源:新华社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世界杯作为全球最大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赛事,社会关注度和商业价值有目共睹。参加一次世界杯,不仅证明自身体育大国地位,还能向世界展示文化软实力。

体操王子李宁曾说,中国人还是比较关注谁赢了,不太在意自己是否参与了。有很多人不喜欢运动,但到了比赛那天,他会问谁赢了。这样的人比较多,或许也是今天中国足球环境的成因之一。

我们除了自己尽可能多参与多支持,还应该客观理性地认识和看待足球输赢。如果赢一次就捧上天,输一次就踩到底,甚至妖魔化中国足球,那么就不利于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足球运动,也不利于足球职业联赛和相关产业发展。

全社会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眼光,多一些对足球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关注和弘扬,中国足球才能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发展环境。

总而言之,中国足球想要脱胎换骨,国家队只是表象,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从青训开始、从全民开始、从联赛开始,每个喜爱足球的人用心用力地踢好足球,真正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这就够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热门评论 12

  • 每次说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电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电竞实力在世界上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从出生就被妖魔化的事物,从星际到魔兽再到LOL等等,总能看到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争金夺银,照说这个没有举国体制吧,也没几个家庭能“其父张全成决定成全儿子心愿,从此倾尽全力培养”吧,核心就是在群众基础。
    从上个世纪充斥大街小巷的网吧,到现在每个家庭差不离也能买台电脑,给所有不排斥游戏的青少年一个接触游戏的接口,于是乎各地的网吧赛到现在对战平台的“天梯”,把真正的游戏天才一层层的筛出来,这才是文中一开始写的,全中国11亿人,当然不难找得到5个人打Dota。
    再说回足球,对照电竞的话,很容易能分析出三个问题:第一,正规的足球场太少了,就算不是正规场,半场小球场也太少了,没有球场没有球门在那杵着,就不会有人踢球,就好像如果当初没有那么多网吧,Sky这种小镇青年怎么可能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第二,低级别的比赛太少了,文中也提到了英国和日本的例子,以社区为单位的小型比赛在中国简直找不到,以前武汉还有个给中小学生的“武汉晚报杯”赛,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第三,家长的心态也需要调整,对于足球,家长觉得只能“二选一”。其实恰恰是因为低层级的比赛太少,使得家长认为要么就全力以赴送小孩踢球,起码踢到省俱乐部,要么就专心读书。如果前面两点都能逐步解决,我认为家长心态自然也能很快调整,看自己小孩花课余的一点时间练球,踢了个区冠军,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随着广泛参与,更多的武磊自然就出来了。
  • 不光是足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所有中国的体育项目都存在这个问题。
    在小学里,体育项目如果不和升学挂钩,那基本上没人搞。拿游泳运动来说,从五六岁开始练起,小学还好,到了初中,基本上就都不会再来练了,因为影响了学习,初中到高中是要面临分流的,稍微好一点的苗子都会放弃,除了那些成绩特别差只能被迫走专业道路的人。拿运动成绩来说,就算在小时候游到省里前列,湖南省在全国一比基本就是倒数,有什么用呢?最好的出路就是到专业游泳队当个教练,连当体育老师的机会都不多,在下面的地州市,有游泳馆的学校屈指可数,你要是家长你会让你的孩子走这条路吗?
    所以,现在在运动队里面,练得勤练得苦的好多都是农村招来的孩子,或者条件不好出路不多的,稍微有点条件,最多就是练着玩,不会投入太多时间精力的。
  • zyu 寥寥几句,言简意赅;不扣帽子,求同存异
    踢球和读书矛盾吗?为什么非要对立起来呢?在学校体育课或者课后培训班,可以学篮球、乒乓球、甚至是为了中考体育成绩练长跑和跳远,为什么就不能是为了强身健体去踢足球呢。所谓放弃学业,让孩子去走专业足球的路子,实话实说,90%甚至是99%的喜欢踢球的孩子没那个能力去踢职业足球。
    对这个选择题有疑问的家长,先别管放弃学业转向专业足球得花多少钱,还是实事求是的考察一下自己的孩子现有的条件能不能达到职业足球孩子身体素质和踢球天赋的基本要求。
    足球就是一项很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体育运动,孩子们能够从踢球中感受到快乐,并且强健了体魄,这就已经起到了足球运动的基本作用。如果其中有极少数孩子很喜欢踢球而且很有天赋,那他们的家长或者学校可以组织他们去参加更专业的培训。其中又会有一部分孩子慢慢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其他孩子继续学校的学业。其实简单说起来,和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历程就是一回事。考试,分流,再考试,再分流。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全社会的足球氛围凉透了,喜欢踢球,有时间有空间踢球的孩子太少了。就像是只有很少的人能上小学,最终又会从中产生多少大学生呢?
    校园足球是根基,这话足协得说了20多年了,可搞到现在的结果是校园里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 混拍卖行的矮墩墩
    不光是足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所有中国的体育项目都存在这个问题。
    在小学里,体育项目如果不和升学挂钩,那基本上没人搞。拿游泳运动来说,从五六岁开始练起,小学还好,到了初中,基本上就都不会再来练了,因为影响了学习,初中到高中是要面临分流的,稍微好一点的苗子都会放弃,除了那些成绩特别差只能被迫走专业道路的人。拿运动成绩来说,就算在小时候游到省里前列,湖南省在全国一比基本就是倒数,有什么用呢?最好的出路就是到专业游泳队当个教练,连当体育老师的机会都不多,在下面的地州市,有游泳馆的学校屈指可数,你要是家长你会让你的孩子走这条路吗?
    所以,现在在运动队里面,练得勤练得苦的好多都是农村招来的孩子,或者条件不好出路不多的,稍微有点条件,最多就是练着玩,不会投入太多时间精力的。
    那是因为现在的体育和校园是脱节的。体育归体育,是家长的事情,校园归校园,是学校的事情。孩子一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回家再被作业占去大部分时间,根本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体育,最多只能是周末的时候选择一天去参加个兴趣班,这对于练习一项技能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如果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能力,是要把体育和校园结合起来的,让孩子在学校就开始参与各类项目的学习。资源不足的话完全可以参照日本的做法,只是选择一种项目作为校园的体育来推广,孩子每周能在校园有2次的体育活动,其实对他们培养长期的运动习惯都有很大的益处。
    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把体育和学习对立起来,两者是完全不冲突的。我们中学时期就开始住校,当时我们每天都有差不多1个小时的时间,自发地参加多种运动,也并不妨碍很多学生最后考上重点大学。这个好处就是大家的体质都非常好,而且这种运动的习惯会伴随以后的人生。
  • 为啥非要踢球?体育就是个玩,拿学业和踢足球作比较,这两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正常家长还会犹豫?
    不管什么体育项目,普通人考个正经本科都比拿下一级运动员要简单的多,实际上某些项目的二级运动员已经是普通人努力都过不了的了,而二级的水平就是没法吃职业饭的。在身体条件上,人人生而不平等,起码没有读书考大学平等。以最简单的爆发力测试 立定跳远 为例,短道速滑的王濛,没参加启蒙训练之前,8岁直接跳出了2米05!这个成绩差不多是15岁女生中考满分成绩。以我个人经验,如果小孩在十岁立定跳远还不到两米的话,那要从事专业体育道路的,家长自己多掂量掂量吧—要知道爆发力几乎是所有运动项目里最关键的体能指标(除非是射击之类的项目...)
    另外,冷知识科普一下:巴西职业足球运动员大概是3万多不到4万,按照巴西媒体统计,其中80%也就是2万5千人左右的月薪是3500元人民币不到,普遍比餐厅服务员的收入还少;月薪能超过3万人民币的大概比例是2%,说句直白点的,我觉得观网网友月薪超三万的比例都有可能比这个高..德国比南美发达得多,工资保障也更给力,但当年克劳泽为什么二十多岁还在当木匠?当然是因为他当时靠球员工资不够过日子的。
    职业体育就是这样,一线从业人员太少!出头比例低于网络主播,但凡有点出路,也别死磕职业体育—家里没有后顾之忧的,天赋异禀的,不闯一闯没出路的,就这三类人最适合。
  • 中国的优势项目乒乓球也是这样的,小学四五年级就是分野。

    我大儿子小学打球的时候每年全市前四、全区第一、拿过一次全国八大杯第三,但现在初中基本不打了,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小时候练太狠了,叛逆期碰都不想碰球拍。他现在喜欢踢足球,但绝不允许我们送他去训练,他就想和同学们玩玩而已,随他去吧只要有运动锻炼身体就好
  • 职业足球的青训,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解决的就是就业问题。
    对于职业足球来说,青训球员的淘汰率是很很高的,只有很少的球员是可以在本国的顶级联赛里踢上比赛,甚至有些球员成年后都提不了几场成年队的比赛,这就意味着实际上大多数球员的收入并不高,加之足球运动本身是一碗青春饭,可能其他职业在人30岁出头的时候还在事业上升期,足球运动员就要考虑下岗再就业了。
    中国足球的问题在于当上层的联赛开始职业化的时候,下层的青训还是原来专业队的模式,这意味着小孩一旦进入专业训练阶段的时候,他的文化学习就会被落下,他将来面对的问题就是踢不上球后的就业困难和退役后的就业困难,而中国足球长期来存在的欠薪问题,又使得踢上球后的收入保障也成了问题,自然的任何一个家长在家庭条件不允许的时候,都不会把送孩子去踢球视作一个理智的决定。
    我觉得解决足球青训问题的核心,可能不在足球这件事上,而是要让这些小球员在足球训练之外,更多的去参加其他职业技能的培训或者文化课的学习,能够给与小球员们未来更多的选择。
  • 不是只有足球这样,其它项目一样也差不多。只不过足球作为一个更加流行的运动而更加突出而已。而且足球这项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加全面,成才率相对更低,但总的来说,从数量中选质量的这个思路是没错,但大家都在说数量,有没考虑这个质量如何来的,第一、基层青训教练又菜又业余,你能教出什么质量的小球员,特别是6~12岁这年接受能力比较强,习惯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我小孩练了这么多年球,对此真的有不吐不快。第二、家长和教练的急功近成,导致很多东西练偏了。不只是教练练偏,家长自身也有很大问题的,也很功利,导致在小学时期练的东西练错了,练太狠,兴趣全被磨灭。第三,足球本质上还是对抗,基层好的比赛太少。天天练这么多的基本功,没有比赛,熟练不起来,我们小区一个小朋友,6岁的时候上过一年的兴趣班,然后就不上了,但是,他下课后总会到我们小区的免费球场和一帮人踢,总会和一些比他大的人踢,当然我小孩平时不训练也会踢,就是一周可能他会和大大小小的人一起踢7天,他协调性,爆发力也没有专项训练,但是非常突出,今年被我们这一重点中学录取,他对足球一直保持热爱,比赛的感觉非常好。第四、免费球场太少了,以上那个小孩为什么踢得这么好,因为小区有一个免费的球场全天开放,他整个假期基本能在球场踢一天。以上种种,导致很多小孩在练到5,6年级的时候,家长感觉小孩水平不足于能靠足球挣口饭吃,就早点放弃回归学习,除非小孩相对足球来说,更不喜欢学习。
    以上种种,中国足球起不来,不只是学习的原因,不过我个人认为,充足的在家附近的免费球场非常重要。
  • 全部楼层
    专攻
    做一下调查有多大影响,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上世纪90年代我读书时就是这个结论了,还需要调查吗?世界杯是唯一可以与奥运会比肩的运动会,既然在世界上是第一运动,对国家软实力和形象提升巨大,重视起来没什么不好,如果只是在中国影响大,别的国家都不玩,影响不大,比如乒乓球,重视不重视无所谓,而足球运动不仅在世界上是第一运动,影响最大的单一运动,在中国,参与讨论的人口恐怕也是第一,没有哪个运动项目有这个影响。
  • 让读书和体育双向奔赴不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的,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体系。记住是体系,都不是一条政策能够实现的。
    首先,义务教育阶段都不要发展脱学足球训练,男孩子15岁上高中之后再开始专业练足球也完全来得及。不发展的意思是所有学校都不许发展,不能让有的学校通过早练抢跑抢红利。
    其次,高中足球联赛要组织起来,而且要搞好分级,要让每个学校的球队都踢起来有挑战也有赢的可能。这个要靠体委和教委拨钱才行。
    然后,高中学业竞争压力大,不能搞大强度的训练。每天训练+比赛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且要让所有高中生都陪跑1小时——所有学生都安排各类体育课和社团活动。总之体育生不能学习上有明显劣势。
    最后,大学阶段才应该是职业足球的起点。各大学足球队应该有独立的招生名额,通过公平的选拔去选出好苗子,在18岁后重点培养。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248
最热 最早 最新

  • zyu 寥寥几句,言简意赅;不扣帽子,求同存异
    全部楼层
    摘星子
    境内现在读书和踢球就是分开的,不分就是日本模式了
    本来就该学习日本模式啊,20年前就有这个结论。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日本模式没在中国落地,国内学校里踢球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少了。
  • 摘星子 三国杀日语标准版产品设计
    zyu
    踢球和读书矛盾吗?为什么非要对立起来呢?在学校体育课或者课后培训班,可以学篮球、乒乓球、甚至是为了中考体育成绩练长跑和跳远,为什么就不能是为了强身健体去踢足球呢。所谓放弃学业,让孩子去走专业足球的路子,实话实说,90%甚至是99%的喜欢踢球的孩子没那个能力去踢职业足球。
    对这个选择题有疑问的家长,先别管放弃学业转向专业足球得花多少钱,还是实事求是的考察一下自己的孩子现有的条件能不能达到职业足球孩子身体素质和踢球天赋的基本要求。
    足球就是一项很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体育运动,孩子们能够从踢球中感受到快乐,并且强健了体魄,这就已经起到了足球运动的基本作用。如果其中有极少数孩子很喜欢踢球而且很有天赋,那他们的家长或者学校可以组织他们去参加更专业的培训。其中又会有一部分孩子慢慢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其他孩子继续学校的学业。其实简单说起来,和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历程就是一回事。考试,分流,再考试,再分流。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全社会的足球氛围凉透了,喜欢踢球,有时间有空间踢球的孩子太少了。就像是只有很少的人能上小学,最终又会从中产生多少大学生呢?
    校园足球是根基,这话足协得说了20多年了,可搞到现在的结果是校园里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境内现在读书和踢球就是分开的,不分就是日本模式了
  • 昨天今天从嘉兴去了上海、苏州、杭州。上海做了核酸就走,健康码上显示你到上海第几天。到苏州,直接下高速,然后去目的地,该吃吃该喝喝,然后防疫办打电话问哪里来,做核酸没有等等。
    这俩都挺好。
    奇葩杭州来了,高速口车下来停路边,路边起码有几百米长,然后,各种报备,填单子,做核酸,做好再填单子,然后,告诉你,你要居家隔离,直接赋黄码,然后我们没办法就直接回头了。
    但是,还是赋黄码了,而且我们现在不在杭州了,做不了核酸就一直是黄码,嘉兴的高速口大白告诉我们需要去申诉,只有他们取消了才行,他们不取消黄码哪哪去不了。
    大白帮我们查了是一个街道赋码的,必须联系他们。
    12345打了一直等啊,等了七八分钟没人接,社区电话也没人接。
    现在就悲剧了,所以杭州你就不要自吹自擂了。
  • 全部楼层
    guan_15700077511057
    以没有那时的精神了,现在除了捞钱男足还有什么呢
    西方的足球体制,足球运动员就不捞钱?你查下西方的球星报酬有多高。
  • 知道的,知道足球只是一项体育运动。
    不知道的,还以为足球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就一体育运动上纲上线,强行焦虑。好像不搞好中国人就没脸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一样。
    千般理由万般借口。比你足球踢得人少,群众基础更差的项目多了。
    女排注册人口更少,排球玩的人比你更少之又少。哦,你们是不是又想说女排商业化低,竞争不如足球激烈。嗯,那给女排成绩打折吧,十个世界冠军算一个,可以吧。
    来,女排十个世界冠军就算一个!也比你们男足强一万倍!
    知道男足在女排里相当于什么档次的对手吗?相当于印度,马尔代夫!中国女排在一档头部顶尖行列,你们在四挡!想和中国女排交手,你们得连升三档!每年的女排世界联赛,是不是以为中国女排就这二十三个对手?不,还有一堆要升级的!它们连和中国女排交手的资格都没有。
    还有啥理由没找过?
    说教练不行。
    说商业度不够。
    说青训不行。
    说要留洋。
    今天又说足球人口不够。
    别说足球人口不够,注册球员不够,就是够了,信不信男足还是一样烂。因为整个男足从上到下都烂了。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收了钱。
  • 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前是在学校,现在呢?学校教了什么?智吗?不,连智慧都是家长自己在教,问题出在该学校管的不管,当年多少教师闹着要减负,教师累吗? 累,可是也给高薪,说好听的是园丁说难听的根本混日子,中国当代教育还是不足
  • 鹏洛客
    每次说到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电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电竞实力在世界上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从出生就被妖魔化的事物,从星际到魔兽再到LOL等等,总能看到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争金夺银,照说这个没有举国体制吧,也没几个家庭能“其父张全成决定成全儿子心愿,从此倾尽全力培养”吧,核心就是在群众基础。
    从上个世纪充斥大街小巷的网吧,到现在每个家庭差不离也能买台电脑,给所有不排斥游戏的青少年一个接触游戏的接口,于是乎各地的网吧赛到现在对战平台的“天梯”,把真正的游戏天才一层层的筛出来,这才是文中一开始写的,全中国11亿人,当然不难找得到5个人打Dota。
    再说回足球,对照电竞的话,很容易能分析出三个问题:第一,正规的足球场太少了,就算不是正规场,半场小球场也太少了,没有球场没有球门在那杵着,就不会有人踢球,就好像如果当初没有那么多网吧,Sky这种小镇青年怎么可能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第二,低级别的比赛太少了,文中也提到了英国和日本的例子,以社区为单位的小型比赛在中国简直找不到,以前武汉还有个给中小学生的“武汉晚报杯”赛,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第三,家长的心态也需要调整,对于足球,家长觉得只能“二选一”。其实恰恰是因为低层级的比赛太少,使得家长认为要么就全力以赴送小孩踢球,起码踢到省俱乐部,要么就专心读书。如果前面两点都能逐步解决,我认为家长心态自然也能很快调整,看自己小孩花课余的一点时间练球,踢了个区冠军,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随着广泛参与,更多的武磊自然就出来了。
    这从来都不是读书还是踢球的问题,这是一个生存问题,同时包含着态度问题。
    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首先要找到矛盾所在:我们的国情是人多,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资问题而不是精神问题,那踢球或其他体育项目是不是出路?换算到老百姓这里就是要花多少成本,然后有多大的概率在这些项目中生存下来。
    我们来算一下:中国每年中考人数约1500万,中国奥运代表团人数约1000人(除去参加多届的剩下约500人)。三万分之一,清北的录取率约9.13‰   再加其他意外,老百姓们会发现读书在我们国家是生存下去并改变人生的最大概率选择。
    那有人会问:我们人口多总有不被生存困扰的家庭?是有,一、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他们结不起伴,二、他们没有场所,久而久之就被其他兴趣吸引了。
    还有人会问:那许多球星的励志故事都是穷人,为何我们不行?因为他们国家无法为他们提供多样选择,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往往只能入黑帮,体育可能是他们改变的最好选择了。美国电影《卡特教练》有过描述。
    最后就是进入行业的人态度问题了,大家懂的都懂。

    只要明白矛盾所在,大家就不要再说什么中国梅西在小学五年纪时怎么样了。中国是很难出梅西,但中国有许多科学家,阿根廷人可能会羡慕在他们读书的年纪却被迫踢球。jpg

  • 踢球的人太少,就是中国足球不行的关键,事实上,足球场更少,才是最最关键的问题,就拿重庆市一个区来说,纸面上有100多块足球场,但都是学校的,下午课后都是校队训练,其他人基本没有机会在足球场上活动的时间。学校足球场的利用率也不大。寒暑假基本都关闭的,不准外人进入校园,包括本校学生。所以在中国,足球场确实多,但不对社会开放,有卵用!
  • 龙儿龙儿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
    让我做中国足球教练,一年就可以杀进世界杯并且夺冠!   一、所有球员全部从农村孩子找,要真正的热爱这项运动热爱足球的,装模作样的想出名的想捞钱的不要。二、实行工资制度。球员工资每个月不超过大部分人水平,最多5000-10000元一个月薪水。三、思想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为国争冠,想捞钱想出名不要进来。所有球员一律不许参加任何商业活动,一经发现永远开除。四、每天实行魔鬼训练,科学训练。每天每个月必须踢完踢烂多少个球和球鞋,故意踢坏球和鞋的,发现直接开除。五、、、、、、。
  • 其实就是缺场地的问题,90年代,我还小学的时候,读过的两个小学都有幸有足够大的场地来建立足球场,其中一个更是足球传统学校,纵使中间有过说要保护草皮,不让在球场踢球的情况,但是基本上每周都能和同学踢上几场,甚至随便摆上几块砖头2就能来一场。
    等到中学之后,学校都在市中心,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建足球场,却而代之的是篮球场,要踢球,要走5-6分钟去隔壁体校借场地,或者周围就根本没有场地,结果就是基本上所有人的都转向篮球。
    其实当年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踢球的,当年足球传统校还有同学去读了足球学校,当然5、6年级就回来了。直到我毕业,都还有一大群人能凑个局来踢球,只不过现在场地越来越少,而认识的人都随着家庭压力的变大,慢慢的也就不再出来踢球了。
    再看下一代,小区里停的到处是车,早就不能踢球了,而学校也不重视足球了。
  • 全部楼层
    bek0801
    至少与日韩在一个水平上。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大,足球人口如果多的话,容易选出好选手,可以像7、80年代容志行那一代中国足球队一样,把日韩足球队按在地上摩擦。
    以没有那时的精神了,现在除了捞钱男足还有什么呢
  • 有一篇故事 永远抓不住关键
  • 全部楼层
    莫格莱尼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上世纪90年代我读书时就是这个结论了,还需要调查吗?世界杯是唯一可以与奥运会比肩的运动会,既然在世界上是第一运动,对国家软实力和形象提升巨大,重视起来没什么不好,如果只是在中国影响大,别的国家都不玩,影响不大,比如乒乓球,重视不重视无所谓,而足球运动不仅在世界上是第一运动,影响最大的单一运动,在中国,参与讨论的人口恐怕也是第一,没有哪个运动项目有这个影响。
    搞了几十年都搞不好,就不要在国家层面来搞这个事情。
    足球在漂亮国也不是第一第二运动,毛子对冰球的喜爱也大过足球,甚至印度都痴迷于自己的板球。
    不必为了对外面子非要搞足球吧,什么软实力,足球对什么软实力真没啥乱用。
  • 全部楼层
    中農的子孫
    此评论已被屏蔽
    哥斯达黎加的数据是谁统计的?中国的数据就是谁统计的?
  • 全部楼层
    复兴之路
    自己玩玩的不能算足球人口呀
    全球都是这么统计的吗?
  • 全部楼层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冰岛有几个注册球员?
    你没理解我的意思
  • 全部楼层
    西风
    也许你说的也没错,但是也感觉好可怜。
    彼此彼此,大家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你更适合生活在足球王国巴西,他们玩乐精神大于生产建设精神,把国家搞烂了,我看他们也很可怜。
  • 厄斐琉斯
    我也很不理解,中国人就一定要把足球踢好吗
    至少与日韩在一个水平上。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大,足球人口如果多的话,容易选出好选手,可以像7、80年代容志行那一代中国足球队一样,把日韩足球队按在地上摩擦。
  • 全部楼层
    笑看云风
    这是好事,毕意玩物丧志,把精力都集中到科研、学习和生产建设上。
    也许你说的也没错,但是也感觉好可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