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还是读书?“浙江宣传”这篇文章是不是问到点上了
中国的C罗和梅西全部都在小学五年级时就早早退役了?
“浙江宣传”这篇文章说出了中国足球起不来的本质?
以下为全文:
到了世界杯时间,中国人的幽默感在男足这件事上,又得到集中展现。
“除了男足,中国元素霸占了世界杯”“中国队被分在了施工组”……卡塔尔世界杯开赛期间,各路媒体、球迷在观赛同时,都不忘调侃中国男足。不知从何时开始,“扶不起”的中国男足成为了突破次元壁、跨越年龄沟的一个交际话题。
从1957年起,中国男足12次冲击世界杯,11次铩羽而归。2002韩日世界杯是中国男足仅有的世界杯之旅,尽管一分未得、一球未进,却成为此后20年反复咀嚼的荣光,“以为是出道,不料是巅峰”。到了11月26日,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原主教练李铁接受监察调查,中国足球再次引发讨论。
中国男足为什么总是无缘世界杯?问题出在哪儿?此前,我们探讨了中国男足的斗志,今天我们再说说别的。
一
“中国14亿人,难道还找不出11个人去踢球吗?”
这是在某知识类社交媒体上有关国足提问最多的问题。很多人已经把中国男足当成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气筒,但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并不了解冰山全貌。
11月28日,笔者联系了中国足球协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向我们提供了2022年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现有注册球员26万多人,其中职业球员3200多人,指效力于中超联赛、中甲、中乙国内三级职业联赛的球员。另外包括业余球员15.6万人,16岁以下青少年球员10万多人。
这组数据,是中国足球当下的“家底”。那么,如何解读这组数据?
笔者电话采访了知名足球评论员张路。张路曾任中国足协战略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路表示,26万注册球员数量看似很多,一旦横向比较,实则少得可怜。以“青少年球员”作为比对维度,这个数据在德国超过200万,在巴西和法国超过100万,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80万。上述国家的“青少年球员”数量是中国的10-20倍。
更何况,这还是下大力改革之后的成果。
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曾做过统计,2000年到2014年,中国常年踢球的中小学生每年平均只有5000人。1991年出生的“全村的希望”国足一哥武磊,当年就是这5000人中的一员。如果将5000乘以11,那么或许我们将有11名亚洲一流球员在球场上驰骋、飞奔、拼杀。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足球人口不足的硬伤,做好足球普及化,国家相关部门曾接连出台过相应规划、方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幅增加青少年足球人口。
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通知》,其中还设定了“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足球运动人数超过3000万人”的远期目标。
去年5月,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让大家看到足球的进步与希望》,文中强调,“足球振兴发展,必须要夯实基础,基础首先是足球人口。我们这个数字远远落后于足球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亚洲一些国家,短板必须补上。”
不过,要扩大足球人口基本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中国要弥补与足球强国之间的足球人口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
二
“踢球,还是读书?”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焦虑。
除了普及化程度不高外,张路曾表示,我国的足球人口底子之所以如此薄弱,是因为早些年,国家培养足球苗子的思路和理念不对头。
“如果要放弃学业,送你的孩子走专业化足球的路子,你愿意吗?”恐怕99%家长的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条风险巨大、收益却不确定的道路,毕竟全世界的“梅西”寥寥无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一份日本2022年在幼儿园及小学生中调查后公布的白皮书显示:日本低龄儿童选择长大最想从事的职业排名,第一是蛋糕点心师,第二是警察,第三就是成为职业足球选手。
中国不一定做过这样的调查,但如果有,踢足球一定不入前三。从小带娃上绿茵场的中国家长很多,但绝大部分是想强身健体或培养一项运动技能,真的想让孩子吃职业足球饭的少之又少。
温州籍国脚张玉宁,5岁时被父亲带去韩日世界杯现场看球,立志长大踢球。其父张全成决定成全儿子心愿,从此倾尽全力培养。其间投入的训练、教育、生活开支,花费巨大。据统计,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成才率约为5%。张玉宁踢到今天,很争气,也很幸运。但这样的足球娃,要么天赋异禀,要么巧遇伯乐,否则绝大多数会在残酷的职业成才通道中被过滤淘汰。
然而,像张玉宁这样的毕竟只是极少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有个原因:过分强调早期专业化。
2022年7月24日,北京国安队举行公开训练课 图源:新华社
什么意思?就是过早地、人为提出“二选一”的选择题——选择读书,还是选择足球?张路曾表示,2000年左右,国家已经在大力普及足球进校园。然而当时错误的做法是,当孩子还在读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使其被迫作出选择,选读书还是足球。
不可否认的是,最终脱颖而出、登顶金字塔的孩子屈指可数,而遭到淘汰的孩子则面临尴尬局面,球也不踢了,学也不上了,这是任何家长和学校都不能接受的局面。
此外,过早搞专业化职业化,让能读书的人早早放弃了学习,导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男生过早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沾染不良风气,养成不好的职业习惯。
小学寥寥无几,中学近乎绝迹,这样的怪现象背后,是体育与教育始终没有融为一体。
在现代足球起源国英国,有着一套极为严谨和科学的足球普及体系。6-12岁的孩子每周只参加两次、每次1小时的足球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对足球产生兴趣。不仅如此,学校对于孩子们的文化课成绩也有最低要求,如果文化课成绩不达标,则不能参加足球游戏。
对于日本人来说,足球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以“锻炼体质、快乐教育、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为目标。人人都有接触足球、享受足球的机会,即便最终没能“一球成名”,这也将成为一段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
可惜,全中国的现状是,读书的人不踢球,踢球的人不读书。知识与足球本来应该实现双向奔赴,读书的人要踢球,踢球的人要读书,球才能踢得越来越好。踢球和读书,如果总是一道单选题,那么中国男足将一如既往的难“雄起”。
三
有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很多优秀足球运动员是选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有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充沛的足球人口,如何扩大选中好苗子的概率?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覆盖体系,营造浓厚的足球氛围。
以英国足球为例,英格兰超级联赛(简称“英超”)有一个名叫“英超社区行动”的活动,就是以英超为指挥中心,号召英国各级别足球俱乐部成为带动社区活动的核心力量,通过社区化运营,建立金字塔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英国近38万名青少年参与了英超联盟举办的社区活动。项目覆盖了英国最贫困的地区,占英国城镇数量的30%。
再说邻国日本的高中足球联赛,不仅是一场场单纯的足球比赛,更是一次全国性的隆重节日和体育盛会,民间关注度极高。不仅如此,日本还有一套成熟的联赛体系。知名球星本田圭佑、柴崎岳、冈崎慎司、长友佑都等人,都出自日本高中联赛体系。
遗憾的是,中国的足球并没有“铺”开来、“沉”下去,这不仅体现在球场数量、联赛体系,还体现在我们对足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上。
11月22日,在浙江湖州举行的2022赛季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第26轮比赛中,浙江队以2比1战胜上海海港队 图源:新华社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世界杯作为全球最大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赛事,社会关注度和商业价值有目共睹。参加一次世界杯,不仅证明自身体育大国地位,还能向世界展示文化软实力。
体操王子李宁曾说,中国人还是比较关注谁赢了,不太在意自己是否参与了。有很多人不喜欢运动,但到了比赛那天,他会问谁赢了。这样的人比较多,或许也是今天中国足球环境的成因之一。
我们除了自己尽可能多参与多支持,还应该客观理性地认识和看待足球输赢。如果赢一次就捧上天,输一次就踩到底,甚至妖魔化中国足球,那么就不利于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足球运动,也不利于足球职业联赛和相关产业发展。
全社会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眼光,多一些对足球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关注和弘扬,中国足球才能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发展环境。
总而言之,中国足球想要脱胎换骨,国家队只是表象,真正需要改变的是从青训开始、从全民开始、从联赛开始,每个喜爱足球的人用心用力地踢好足球,真正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这就够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中国电竞实力在世界上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从出生就被妖魔化的事物,从星际到魔兽再到LOL等等,总能看到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争金夺银,照说这个没有举国体制吧,也没几个家庭能“其父张全成决定成全儿子心愿,从此倾尽全力培养”吧,核心就是在群众基础。
从上个世纪充斥大街小巷的网吧,到现在每个家庭差不离也能买台电脑,给所有不排斥游戏的青少年一个接触游戏的接口,于是乎各地的网吧赛到现在对战平台的“天梯”,把真正的游戏天才一层层的筛出来,这才是文中一开始写的,全中国11亿人,当然不难找得到5个人打Dota。
再说回足球,对照电竞的话,很容易能分析出三个问题:第一,正规的足球场太少了,就算不是正规场,半场小球场也太少了,没有球场没有球门在那杵着,就不会有人踢球,就好像如果当初没有那么多网吧,Sky这种小镇青年怎么可能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第二,低级别的比赛太少了,文中也提到了英国和日本的例子,以社区为单位的小型比赛在中国简直找不到,以前武汉还有个给中小学生的“武汉晚报杯”赛,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第三,家长的心态也需要调整,对于足球,家长觉得只能“二选一”。其实恰恰是因为低层级的比赛太少,使得家长认为要么就全力以赴送小孩踢球,起码踢到省俱乐部,要么就专心读书。如果前面两点都能逐步解决,我认为家长心态自然也能很快调整,看自己小孩花课余的一点时间练球,踢了个区冠军,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随着广泛参与,更多的武磊自然就出来了。
在小学里,体育项目如果不和升学挂钩,那基本上没人搞。拿游泳运动来说,从五六岁开始练起,小学还好,到了初中,基本上就都不会再来练了,因为影响了学习,初中到高中是要面临分流的,稍微好一点的苗子都会放弃,除了那些成绩特别差只能被迫走专业道路的人。拿运动成绩来说,就算在小时候游到省里前列,湖南省在全国一比基本就是倒数,有什么用呢?最好的出路就是到专业游泳队当个教练,连当体育老师的机会都不多,在下面的地州市,有游泳馆的学校屈指可数,你要是家长你会让你的孩子走这条路吗?
所以,现在在运动队里面,练得勤练得苦的好多都是农村招来的孩子,或者条件不好出路不多的,稍微有点条件,最多就是练着玩,不会投入太多时间精力的。
对这个选择题有疑问的家长,先别管放弃学业转向专业足球得花多少钱,还是实事求是的考察一下自己的孩子现有的条件能不能达到职业足球孩子身体素质和踢球天赋的基本要求。
足球就是一项很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体育运动,孩子们能够从踢球中感受到快乐,并且强健了体魄,这就已经起到了足球运动的基本作用。如果其中有极少数孩子很喜欢踢球而且很有天赋,那他们的家长或者学校可以组织他们去参加更专业的培训。其中又会有一部分孩子慢慢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其他孩子继续学校的学业。其实简单说起来,和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历程就是一回事。考试,分流,再考试,再分流。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全社会的足球氛围凉透了,喜欢踢球,有时间有空间踢球的孩子太少了。就像是只有很少的人能上小学,最终又会从中产生多少大学生呢?
校园足球是根基,这话足协得说了20多年了,可搞到现在的结果是校园里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在小学里,体育项目如果不和升学挂钩,那基本上没人搞。拿游泳运动来说,从五六岁开始练起,小学还好,到了初中,基本上就都不会再来练了,因为影响了学习,初中到高中是要面临分流的,稍微好一点的苗子都会放弃,除了那些成绩特别差只能被迫走专业道路的人。拿运动成绩来说,就算在小时候游到省里前列,湖南省在全国一比基本就是倒数,有什么用呢?最好的出路就是到专业游泳队当个教练,连当体育老师的机会都不多,在下面的地州市,有游泳馆的学校屈指可数,你要是家长你会让你的孩子走这条路吗?
所以,现在在运动队里面,练得勤练得苦的好多都是农村招来的孩子,或者条件不好出路不多的,稍微有点条件,最多就是练着玩,不会投入太多时间精力的。
所以如果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能力,是要把体育和校园结合起来的,让孩子在学校就开始参与各类项目的学习。资源不足的话完全可以参照日本的做法,只是选择一种项目作为校园的体育来推广,孩子每周能在校园有2次的体育活动,其实对他们培养长期的运动习惯都有很大的益处。
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把体育和学习对立起来,两者是完全不冲突的。我们中学时期就开始住校,当时我们每天都有差不多1个小时的时间,自发地参加多种运动,也并不妨碍很多学生最后考上重点大学。这个好处就是大家的体质都非常好,而且这种运动的习惯会伴随以后的人生。
不管什么体育项目,普通人考个正经本科都比拿下一级运动员要简单的多,实际上某些项目的二级运动员已经是普通人努力都过不了的了,而二级的水平就是没法吃职业饭的。在身体条件上,人人生而不平等,起码没有读书考大学平等。以最简单的爆发力测试 立定跳远 为例,短道速滑的王濛,没参加启蒙训练之前,8岁直接跳出了2米05!这个成绩差不多是15岁女生中考满分成绩。以我个人经验,如果小孩在十岁立定跳远还不到两米的话,那要从事专业体育道路的,家长自己多掂量掂量吧—要知道爆发力几乎是所有运动项目里最关键的体能指标(除非是射击之类的项目...)
另外,冷知识科普一下:巴西职业足球运动员大概是3万多不到4万,按照巴西媒体统计,其中80%也就是2万5千人左右的月薪是3500元人民币不到,普遍比餐厅服务员的收入还少;月薪能超过3万人民币的大概比例是2%,说句直白点的,我觉得观网网友月薪超三万的比例都有可能比这个高..德国比南美发达得多,工资保障也更给力,但当年克劳泽为什么二十多岁还在当木匠?当然是因为他当时靠球员工资不够过日子的。
职业体育就是这样,一线从业人员太少!出头比例低于网络主播,但凡有点出路,也别死磕职业体育—家里没有后顾之忧的,天赋异禀的,不闯一闯没出路的,就这三类人最适合。
我大儿子小学打球的时候每年全市前四、全区第一、拿过一次全国八大杯第三,但现在初中基本不打了,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小时候练太狠了,叛逆期碰都不想碰球拍。他现在喜欢踢足球,但绝不允许我们送他去训练,他就想和同学们玩玩而已,随他去吧只要有运动锻炼身体就好
对于职业足球来说,青训球员的淘汰率是很很高的,只有很少的球员是可以在本国的顶级联赛里踢上比赛,甚至有些球员成年后都提不了几场成年队的比赛,这就意味着实际上大多数球员的收入并不高,加之足球运动本身是一碗青春饭,可能其他职业在人30岁出头的时候还在事业上升期,足球运动员就要考虑下岗再就业了。
中国足球的问题在于当上层的联赛开始职业化的时候,下层的青训还是原来专业队的模式,这意味着小孩一旦进入专业训练阶段的时候,他的文化学习就会被落下,他将来面对的问题就是踢不上球后的就业困难和退役后的就业困难,而中国足球长期来存在的欠薪问题,又使得踢上球后的收入保障也成了问题,自然的任何一个家长在家庭条件不允许的时候,都不会把送孩子去踢球视作一个理智的决定。
我觉得解决足球青训问题的核心,可能不在足球这件事上,而是要让这些小球员在足球训练之外,更多的去参加其他职业技能的培训或者文化课的学习,能够给与小球员们未来更多的选择。
以上种种,中国足球起不来,不只是学习的原因,不过我个人认为,充足的在家附近的免费球场非常重要。
首先,义务教育阶段都不要发展脱学足球训练,男孩子15岁上高中之后再开始专业练足球也完全来得及。不发展的意思是所有学校都不许发展,不能让有的学校通过早练抢跑抢红利。
其次,高中足球联赛要组织起来,而且要搞好分级,要让每个学校的球队都踢起来有挑战也有赢的可能。这个要靠体委和教委拨钱才行。
然后,高中学业竞争压力大,不能搞大强度的训练。每天训练+比赛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且要让所有高中生都陪跑1小时——所有学生都安排各类体育课和社团活动。总之体育生不能学习上有明显劣势。
最后,大学阶段才应该是职业足球的起点。各大学足球队应该有独立的招生名额,通过公平的选拔去选出好苗子,在18岁后重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