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武入朝接防9兵团 创造当月歼敌人数最高纪录
1951年7月,杨成武率领志愿军20兵团入朝作战,“志司”指示20兵团开赴东线代替九兵团实施指挥。
以下摘自《决战朝鲜》
1951年上旬,美军以及南朝鲜军分别集中40、30、70多辆坦克,对我志愿军第68军发起进攻。
他们决定以这种“依恃坦克作战的机动能力及火力优势,在有利地形条件下用集群式坦克突入”的“坦克劈入战”战术,直插文登里,如果能够拿下文登里,那么美军就能直通志愿军的纵深,同时在由南向北蜿蜒的志愿军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

彼时驻守文登里阵地的,是志愿军20兵团下辖的第67军、第68军,除了在第68军阵地方向上的140多辆坦克,在第67军阵地方向上,“联合国军”投入了280余辆的美式坦克。
远在“联合国军”指挥部的范弗利特相信,此次“坦克劈入战”一定可以将文登里收入囊中。

相比于68军而言,67军面临的作战压力要更大一些,因为在美军坦克大部队奔赴67军阵地之前,“联合国军”便以每天10万发炮弹的打击密度,对67军的志愿军施以火力重压,此外还伴随着130架次的飞机投弹、轰炸、俯冲和扫射。
当67军得知有280余辆坦克同步袭来时,所有战士咬死牙冠,他们此前已经得到了司令员杨成武的指令:一辆坦克都不能从我军阵地上跨过!

与准备充分、战备物资丰富的“联合国军”对比,67军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战士们无所畏惧。
同样,68军也收到了杨成武的指令,他们积极而严谨地清点战备物资,不久后,战士们将与席卷而来的“联合国军”及坦克大部队决一死战。战斗正式打响前夕,两军战士眼神极亮:奉军令,我军寸步不退!
文登里战斗展开对面是驶来的美式坦克,两个军的志愿军战士白天誓死防守,晚上趁夜反击,不同战斗级各自组建反坦克小队,67军、68军的火炮弹药在满足各部防守的情况下,被尽可能配发到各反坦克战小队。

小队炮兵们集中火力,炮口直指美式坦克。随着小队长一声令下,一波波榴弹、迫击炮弹、加农炮弹,疯狂落入敌人的坦克部队中。
与此同时,与炮兵协同作战的轻炮手们纷纷扛起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对着敌人坦克疯狂倾泻破甲弹和火箭弹。
志愿军所使用的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其实是中国兵工厂自己的产品。
在第二次战役期间,第40军缴获了美国的无后坐力炮以及“巴祖卡”火箭筒,咱战士们在文登里作战时期装备的两种轻炮,正是以这两种缴获武器为参考蓝本仿制出来的。它们可以将火红的金属射流直接喷进美式坦克炮塔的内部。

而志愿军步兵也没有闲着,他们的机动性更强,为了尽可能攻毁美式坦克,他们分开埋伏在路边。
等美式坦克开来后,便将一个个大头萝卜样子的反坦克手雷扔向敌军坦克。
工兵们则密切关注事先埋在路上的“磨盘式”反坦克雷,若是有反坦克雷在坦克履带走过还没有爆炸,他们便拿出备用的反坦克雷,亲身爬到路上,拼死将其塞到坦克履带之下……
在志愿军如此密集的打击下,战场上的美式坦克燃烧所产生的黑烟直冲云霄,被炸毁的坦克周边,遍布着“联合国军”士兵的尸体。

经过10天的血战,39辆美式坦克及其乘员彻底被留在了朝鲜,此外同行的2.3万“联合国军”士兵被全歼。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反坦克作战中,有1.3万“联合国军”士兵是在3天内被杀伤的,此为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志愿军日平均杀敌的最高记录。
在67军悍然与敌人血战的同时,68军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在他们的阵地前,28辆美式坦克被烧成废铁,6700多名敌军伤亡。

显然,前线的发展与范弗利特的预期完全不同,他震惊于文登里地区志愿军的骁勇善战,也迫切地想要知道,究竟是何人指挥带领着这支军队。当他拿到情报后,知晓了“杨成武”这个名字。
杨成武名字的后面,赫然跟着杨成武多年来的军队指挥经历:
“中共著名悍将,在中共引以为豪的长征中,任开路先锋团指挥官,亲自指挥了中共著名的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等著名战役……”

范弗利特忍不住感慨:
“难怪,原来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的确,杨成武虽然是在1951年6月才率领第20兵团入朝参战,但是他非常重视对敌人战术和行动的记录和反思。
面对“联合国军”新近才实施的“试探性进攻”以及“特种混合支队作战试验”,杨成武带着20兵团不断摸索,总结出许多战术和指挥经验,也因此有了同年10月,67军和68军在文登里地区反坦克作战的大获全胜!

文登里反坦克作战结束后,美国人后续在朝鲜战场上,再也没有敢利用坦克,向志愿军阵地进行穿插作战,亦不敢使用大的坦克群直接配合步兵作战。
此次反坦克之胜也为我军步兵分队展开反坦克作战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