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对于新技术与未来技术应用的探索、再现和产生的社会影响(上)
【宇宙网红中心·本期导读】
科幻电影一般都技术发展前瞻性的内涵,而且影片的桥段里对于物品的场景应用,对于它们的技术特征和细节的精彩呈现,在推进影片里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演进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科幻电影在某些领域甚至具有社会发展方向的预言作用。
作者|V闪闪
科幻电影一般都技术发展前瞻性的内涵,而且影片的桥段里对于物品的场景应用,对于它们的技术特征和细节的精彩呈现,在推进影片里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演进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科幻电影在某些领域甚至具有社会发展方向的预言作用。
因为现在一部严格按照工业化流程制作的科幻电影就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了给《少数派报告》创造一个黯淡的高科技世界,表现近未来中世界的景象,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咨询了包括计算机工程师、哲学家、艺术家和建筑师、社会学家在内的未来学家专家团队。
在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故事背景设定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能侦察人的脑电波的“聪明”机器人――“先知”。“先知”能侦察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
在影片上映后,斯皮尔伯格在接受电影评论家罗杰·埃伯特采访时说,“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场景应用都能成真”。
2017年,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六届学术研讨会上,围绕“大数据时代下的犯罪防控”主题,对“大数据与犯罪防控基本理论”“大数据与网络犯罪防控”“大数据与暴恐犯罪防控”“大数据与金融犯罪防控”和“大数据与腐败犯罪防控”五个分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这部电影是2002年上映的,在影片不同的桥段里,创造性地描绘并准确预测了多种技术,包括多点触控界面、视网膜扫描仪、电子纸甚至犯罪预测系统(从这我们似乎想到了斯诺登,看到NSA-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事实上,许多科技公司和他们的管理者为了自己公司的下一步技术创新,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这部电影的灵感。
从苹果公司在 2007 年发布的第一代 iPhone 手机开始,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多点触控(multi touch)早已经不再陌生了,我们现在使用的几乎所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已经支持多点触控功能,甚至在一些更大尺寸的屏幕上我们也已经看到了多点触控技术的身影。
前两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在他们的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夏季版通讯中发表了“多点触控的历史”,详细描述了 Roger Dannenberg 、Paul McAvinney 和 Dean Rubine 是如何共同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多点触控界面。
在 1983 年的时候,就像我们面对许多重要的技术一样,多点触控界面最开始被认为是为了在电脑上创造音乐而存在的。想要在电脑上创造音乐,一个单一的触控界面是不合适的,所以一群看起来很爱音乐的科学家们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他们创造出这个传感器框架,他们要通过一个多点触控界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史蒂夫·乔布斯还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多点触控 NDA(保密协议) 上签名。
1985 年,该组织发表了一篇题为“传感器框架:一种操纵图形对象的设备”的论文,该论文详细描述了关于界面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放大和放大的手势,这与今天 iOS 上的缩放手势非常相似。同年晚些时候,史蒂夫·乔布斯带着一个团队从 NeXT 过来,看看该组织的同事们在做什么,他们还参观了传感器框架实验室。
当然,乔布斯在参观这项技术之前不情愿地签署了一个 NDA ,而这次访问和NDA 签署对苹果在这些年关于多点触控专利申请都产生了影响,并且还相继引发了一些问题。
至少在30多年前看到多点触控界面时,无论是当时的乔布斯还是其他看到的人,都会为之深受触动。
那么对于成长于成熟电影工业环境中的电影制片人和编剧而言,未来一直是创造可能性和结局的源泉,一种通过把未知描绘成虚构来克服我们对未知的恐惧的方法。
也许,可以这么说,未来主义的故事是对我们的世界可能是什么样的模拟试运行。随着视觉CGI效果和电影制作工具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想象的更梦幻、更详细的可视化成为可能。数字电影制作技术的兴起使得描绘未来数字世界的更准确画面变得更加容易。
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到现在的各种类型科幻电影,电影工作者在他们作品中都做过什么未来展望?他们的愿景将激发过哪些创新?
我们可以在下边介绍的几部电影里看到,它们都展现过怎样的未来和技术应用场景。
钢铁侠(2008年 - 2013年)
钢铁侠影片里:
亿万富豪—托尼·斯塔克家里的实验室在影片中是个非常吸引人的亮点,到处是令人羡慕的高技术设备,但没有什么比他的计算机系统和个人助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了,借助它的用户界面和全息投影设备,托尼可以用他的手在空气中操作(已经不像在少数派报告里,触摸手套不再要的)。
在真实的现实世界:
Space X和特斯拉的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也被冠以钢铁侠的外号(甚至有人称,他经常被称为托尼·斯塔克角色的灵感来源),他也确实一直投入资金去研究和复制出虚拟工作空间的方法,这实际是一种增强现实技术,就像托尼·斯塔克的实验室一样,他曾经展示了利用手势去设计火箭部件的技术。
在2013年,SpaceX创始人马斯克就发布过一段视频,他自己用手势设计火箭部件。他试用了Leap Motion控制器、Oculus Rift和投影仪。马斯克认为,这项技术可以彻底改变设计和制造。
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交互设计师JINHA · LEE正在试验让电脑屏幕不存在的方法。他为SpaceTop设计的原型是将计算机桌面重新设想为一个可以进入其中操纵数字对象的门户。
spacetop 是设计和技术解决方案,融合 2D 、 3D 交互放在单个桌面工作区。
用户可以在屏幕上 , 键入、单击绘制在二维 , 并直接操纵界面在浮子上方的 3D 空间的键盘。spacetop 独特的交互与可视化技术 , 用户可以在 2D 与 3D 之间无缝过渡。spacetop 的应用展示这种集成化工作流程快速切换多个保真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人和马斯克都在试图研究出人类如何以更自然的方式与电脑和数字对象互动。
《黑客帝国三部曲》(1999 - 2003)
黑客帝国让人所看到的是:在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被认为是现实的东西仅仅是一个虚拟的模拟,由已经占领了人类的有知觉的机器创造。它为“插入”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真是世界里:虽然虚拟现实技术VR(Oculus Rift)不像控制所谓黑客帝国里-矩阵的智能机器那么可怕,但它给人的感觉非常接近完全沉浸在一个新世界。
在最新版本的开发者工具包中,VR设备的工程师们对位置跟踪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意味着虚拟世界可以随着用户的头部移动,减少运动模糊和抖动,采用低持久性OLED显示屏,可以精确模仿眨眼。
那么现实生活中的矩阵:有没有可能把大脑和电脑连接起来?
似乎10-20年前,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会认为你很奇怪。似乎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将活人与机器连接起来。然而,今天,人们对人脑与计算机的连接进行了相当认真的讨论。
AI(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最热门的技术。有人谈到有知觉的机器人可能对人类怀有敌意的危险。但在医学上,例如,人工智能通常被视为诊断的辅助手段:它可以有效地用于分析大量数据。
也是埃隆·马斯克,他宣布成立了Neuralink公司。这个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一个所谓的“神经花边”。这种由数十个“植入”在大脑中的芯片组成的网络,可以显著提高其性能并扩大机会。还可以直接切换大脑和各种电子设备。
在最初阶段,这项技术将具有的是纯粹的医疗价值,例如,将帮助患者在中风后恢复。但是以后,“神经花边”技术将能够应用于普通人。你只需要想出一种植入芯片的方法,而不需要对大脑进行广泛的外科手术干预而是通过血流就可以实现。
当然,在对技术发展的乐观程度上,还有更激进的一派: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他发出一种论调:在21世纪30年代,我们大脑中的纳米机器人将使我们“像上帝一样”。
“我们会更有趣的。我们会更性感。库兹韦尔在奇点大学的一次讨论中说:“我们会更好地表达爱的情感。”他参与开发人工智能,并担任谷歌的工程总监,但他没有代表谷歌发言。
他的构想是到了21世纪30年代后,人类的大脑将能够连接到云端,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大脑中的思想和记忆可以被计算机系统备份。他说,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现实,通过一个小机器人机器人游泳的DNA在毛细管中的大脑。
他说,这种扩展不仅会增强我们的逻辑智能,还会增强我们的情感智能。他说:“我们将在大脑模块的层次结构中增加更多层次,并创造更深层的表达。”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与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Page)提出了一个假设方案。
“我走着走着,我看到拉里·佩奇来了,我想,‘我最好想些聪明的话说给他听。’但是我的3亿个新皮质模块不会切断它。我只需要十亿分之二秒。就可以在云端访问这些信息,就像我今天可以用智能手机将信息复制数千倍一样。”
库兹韦尔相信,与电脑连接将使我们人类更人性化、更独特,甚至更像上帝。
这一观点与通常在科幻小说或科幻电影中的普遍悲观设定,形成了鲜明对比,即电子人技术使我们更机器人化、更少情感化、更少人性化。
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神经工程负责人米盖尔·尼可利斯(Miguel Nicolelis)博士对此表示担忧,他担心如果我们过于依赖机器,我们将失去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因为计算机是黑白的,一个零,而没有转移注意力的可能。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尼可拉斯·内格罗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和库兹韦尔(Kurzweil)的观点一致,他认为我们大脑中的纳米机器人可能是未来学习的方向,例如,允许我们将法语加载到大脑的血液中。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专注于医学纳米技术的机械工程教授詹姆斯·弗林(James Friend)则认为,我们离能够有效地使用大脑纳米机器人预估只有2到5年的时间了,例如,为了预防癫痫发作。
尽管这项科学技术远未在大脑中得到实际应用,但长期以来,纳米技术被认为是医学领域一个潜在的游戏改变者,而且这项研究正在取得进展。前些年有研究人员向活体蟑螂中注射了DNA纳米机器人,这是让其能够遵循特定指令(包括配药)的药物,据信,已经有纳米机器人被注射到老鼠的胃里。
Her( 她,2013)
在这部电影的导演—斯派克·琼兹(Spike Jonze)的未来愿景中,我们将再也找不到类似Google Glass(谷歌眼镜)或智能手表这些穿戴设备, 虽然技术无处不在,但它却安静而不引人注目,在主角西奥多的生活中如润物细无声般的存在。
这个世界上没有键盘;从西奥多的桌面到他的游戏机,所有东西都是由语音激活的,包括他的虚拟女朋友,AI操作系统—萨曼莎。
目前,萨曼莎的技术是超越了像Google Now和Siri这样的自动化助手的能力,但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认为,这可能就是2029年世界的样子。
现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已经在试验各种方法,让科技帮助人类解决心理问题,比如为痴呆症患者治疗的机器人海豹幼崽。用科技工具作为治疗孤独的良方似乎已经看到了曙光。
目前在语音应用领域比较有名的AI系统,是苹果的Siri、微软小冰、科大讯飞、Amazon Echo、Google Home等等,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需求场景;斯拉、百度等公司正在研究的自动驾驶也是一类;也有用AI做设计的例子,淘宝上很多商品的广告就是AI设计的。
《Telemedicine and e-Health》上出现过一篇论文,世关于机器学习预测产后抑郁症。3位作者从7所西班牙医院中收集了大量的产妇数据,目的是:(1)建立一套产后抑郁的风险分层模型,(2)开发一款APP ,目标用户是渴望了解自身情绪的产妇。
南加州大学已经推出了一款AI 心理治疗师,它有拟人化的形象,有面部表情,有肢体语言。AI 会分析受访士兵的面部表情变化,以及士兵的语义和语音,再结合问卷调查,诊断其是否存在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症状。
还有其他应用场景,比如利用人工智能监控精神疾病。
方式是通过患者佩戴的手机和可穿戴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采集用户的各种数据,包括睡眠数据、通化数据、行动数据等,然后用机器学习,预测发病的可能,以便提前通知患者家属。
目前,全球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疗法类型都在推出了自己的app,它们也已经可以承担部分辅助心理治疗师的功能。
从长远来看,它们就像淘宝会淘汰传统零售业一样,未来会淘汰、革命现有的治疗设置和治疗模式,包括引发治疗伦理的更新。
比如国内的亿欧智库医疗人工智能公司曾经统计过这个领域的外国公司:
像Cogito公司,采用科研合作模式,与美国麻省总医院合作完成一项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项目(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funded project)。其创业动因是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Human Dynamics Lab)的一项长达8年的研究成果,即证明了人际交流中社交讯号的存在,以及实现对这些社会讯号的计算机检测和理解。
Cogito在研究中所使用的产品,是一款名为Companion的智能手机APP。该APP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技术,结合前述MIT人类动力学实验室的关于社会讯号的理论,通过分析患者声音模式的细微变化,来检测患者是否有抑郁症、躁狂症、躁郁症(即双向情感障碍)复发的可能。
今年,Woebot(同名自动化精神治疗机器人背后的公司,)在近日宣布它完成800万美元A轮融资。
这家公司的机器人能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训练,帮助人们应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目前该机器人已经登录了FacebookMessenge,最近还推出了iOS应用。这轮融资也表明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的确有潜力为人类提供帮助。
受篇幅限制,本文对于幻电影对于新技术与未来技术应用的探索、再现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先介绍到这,敬请等待下一期继续就有关内容的介绍。
· END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 宇宙网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