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不值得。
近日《搜救》电影在香港上映,单位组织了包场观影。有同事说是“狗血剧情”,我深感赞同,所以不花精神评论了。观看的时候,我首先从人物出发,觉得主角父子都是自我中心,不理客观条件、不理他人感受,只相信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种性格都令两父子自食其果。坦白说,我并不同情他们。
面对父亲无时无刻的无视权威、无视纪律和无理要求,警察和救援队尽管都有怨恨和气馁的时候,但最后还是让职责盖过了感受,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搜救。冰天雪地的画面,让我不禁想到电影《长津湖》以及当年只会更加艰难的现实情况;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人民称誉为“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年代,坚守使命、默默守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安干警,难道不也是最可爱的人吗?但唏嘘的是,总有人把受到社会照顾视作理所当然,甚至不加珍惜,就像那父亲一样。
警察和救援队的无私举动也呼应了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过,公职人员难道不也是普通人民群众的一员吗?他们背后难道没有家庭和所爱的人吗?他们的生命难道就可以被任意糟蹋吗?同样是冰天雪地,志愿军的牺牲的价值,在于击退帝国主义侵略,为我国建设换来时间和空间。白所长殉职、救援人员负伤的价值又何在?就是为了一对任性的父子吗?这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弥补得了的;医院里伤者和家属仇视愤恨的眼神,已经回应了一切。
面对父亲那无理取闹的行为,法律和刑罚竟然是如此软弱无力;虽然他一度被铐,大快人心,但终究还是放了。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总算是“被天收”了;但我还觉得,要是父子能够“团聚”,换取所长退休颐养天年,结局就更加圆满了。
另外说一下可能是“地域黑”的内容。那父亲自我中心也就罢了,凌晨民警们都累得要死,他不但没能体会他们的劳累,还张口就来“是不是要加班费”;一收到短信又屁颠屁颠地拿钱直奔绑匪的老巢。这简直就是暴发户“人傻钱多”的写照;也似乎很契合香港人、广东人的作风,因为珠三角本身就是靠以前垄断内地与外国的经贸往来,才在风口上飞起来的。这种所谓的优越感,反映在行为上就是自我膨胀,自由散漫,自以为是;甚至因为小日子过得太滋润,竟然忘记谁是最可爱的人了!
至于东北人,不是说“都是活雷锋”嘛;派出所民警的手法看似简单粗暴,实际上是耿直的表现,更是基于小时候死里逃生的经历,而对那父亲不负责任举动的反感。不管是民警,还是救援人员,他们本身就都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臭外地的”在本地闯了祸,还要本地人听他瞎指挥为他服务,要不是使命担当,鄙视才是最自然朴素的反应。
最后感叹一句,东北振兴任重道远;祝愿东北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类似《搜救》这样浪费警力的“狗血剧情”在现实不会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