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就囤货,你是仓鼠么?丨心理杂货铺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除了商家的刻意引导,入冬(今年立冬是11月7日)囤货可能也是人的本能:毕竟寒冬腊月,谁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从进化上来说,冬天囤货没啥问题,毕竟很多动物会为了过冬而屯粮(冬眠的动物也会“囤膘”)。囤积行为对于在野生环境下的生存有意义,所以囤积行为具有适应和保护的意义,是种本能。婴儿从两岁多开始,就开始收集并储藏东西。这种“藏东西”的行为,会持续到六岁左右。但大多数人在上学之后就会改变囤积的习惯,但有些人的囤积习惯一直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人之后。
根据统计,大概1%-2.5%的青少年有严重的囤积习惯,更糟糕的是,这些人的囤积习惯往往会越来越严重。囤积者最显著的人格特点是回避、依赖、抑郁和神经质。囤积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困扰,比如居住空间过分拥挤、杂乱,随之而来的是负面情绪体验,比如焦虑、烦躁,也给他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无论是独居还是跟他人居住,囤积也都可能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疏远甚至隔离,由此而带来孤独感。
囤积跟收集不同,收集往往集中在某一类东西上,收集品往往对于收集者是有价值的,他们也会对收集品进行整理。但囤积者往往不挑三拣四,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在哪拿到的东西,他们往往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但严重的囤积行为会影响到正常的认知功能、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障碍。囤积障碍原来被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的确不少有强迫症和囤积障碍的并发率很高,但这两者也有显著的区别:囤积障碍的最大特点是难以放手。跟井井有条的强迫症不一样,囤积者难以清楚的将有价值和没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也就不容易确定哪些物品应该被扔掉。
囤积信念和拥有感有关:这些东西是我的。拥有感包括责任、情感联系、和物品有关的记忆、控制感等等。拥有感可能会带来权力感,“我是主人”所以有权确定物品的命运的权力,权力感和控制感,可能是在其他方面很难获得的。“这是我的”则带来自我的延伸和扩张,东西不再只是东西,而成了“我”的一部分。把东西丢弃则代表权力的丧失、自我的缩减。拥有感也带来情感的联系,“处出感情”了、“我对它有责任”,也会投射我们现实中的记忆和情感。一旦这种信念强到让人不能扔掉旧的、不断收集新的,就会出现囤积行为。
拟人化能够显著预测囤积行为。有些囤积狂,会把所囤积的东西拟人化,在他们看来,堆在家里的东西不是死物,而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拟人化也会增加对物品的价值和可用性评估,认为它是独一无二、无法代替的。他们不是在囤积物品,而是在结交朋友,并且和朋友在一起。他们用物品代替了现实中的人——物品不会走、可以控制,还总能够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也因此,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这种拟人化现象,因为青少年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注意。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威胁和挫折,他们可能会依靠着非人的东西,来抵抗压力和敌意。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囤积越来越多的东西,来填补自己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存在依恋障碍的人,更容易出现囤积行为。人际关系的创伤,尤其是童年时期受到侵犯或者忽视,也常见于有囤积行为的人群中。
研究发现,囤积障碍患者回忆出的家庭温暖最少,也就是说囤货弥补了心理上的温暖。在动物实验中,冷环境让老鼠的囤食行为增加。不负责任地脑补一下:如果身体觉得冷,也可能会通过囤货来让心理增温——怪不得要在还没来暖气前(北京正式供暖一般是11月15日)搞购物节!但是,等等,那夏天的购物节是怎么回事?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