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和设计本质的一点粗浅思考

作为一个日常喜欢各种音乐、影视、游戏、小说的建筑师,有几个很本源性的问题一直在困扰我,比如“艺术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好的设计”“为什么音乐会唤起情感共鸣”,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问题:

“美是什么?”

这说起来也很好笑,虽然我们看到好的设计、好的艺术创作时是能辨认出来的,但真要让你说它哪里好,你大概可以从技巧、手法、历史等等角度长篇大论地解释,但是最底层的那个问题总是回答不了“凭什么这样就是好的呢?”

但最近我好像把这个问题想通了。在想通的那一瞬间,还真有点顿悟的感觉。

人终究不过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哺乳动物,我们的所作所为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对自己的生理需求的满足,生理需求有多种,比如最简单的食物满足了味觉和消化系统的需求,性活动满足了生殖器官需求,这些需求都来自于长达数亿年的生物进化。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大脑也是人体器官之一,大脑有生理需求吗?显然是有的,所谓“精神追求”大概就是了。再挖深一点,这和最开始的“美是什么”,恐怕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听到好的音乐、看到好的电影,并不会让你肚子更饱或者得到性高潮;享受艺术和生活中一切美的恰恰就是大脑。所以大脑到底喜欢什么?

我认为,是规律。

动物进化出大脑这个器官,不仅是统筹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和需求,其最重要的功能在在于分析能力。大脑调动人体的各种感知器官,对可感知的世界进行观察,从而辨认规律、发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这是大脑的本职工作。不难想象大脑最喜欢的,多半就是规律本身,当它从混乱的世界中辨认出一丝规律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并感受到最本能的快乐。

顺着这个逻辑思考下去,感觉很多东西都豁然开朗了。

现实世界大部分时候是超出普通人能理解的混沌而复杂的,并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所以直接面对世界时,大脑往往是苦恼而迷惑的,因为它难以在这难以理解的一切中寻找到规律。而人类之所以享受艺术,因为所有的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可以看作是对现实世界某一个方面的简化和重现,艺术提炼出了某种规律,并将其以可理解的方式展示给观众。

叙事艺术(小说,影视等)剔除了现实世界里繁杂的细节,提炼出了某个精简的故事线和有限的人物数量。

摄影剔除了时间维度,提炼出了现实的某个独特的瞬间。黑白摄影进一步剔除了颜色,提炼出了光影和形状的质感。

绘画艺术和摄影类似,但相比之下它进一步剔除了现实世界的分辨度。从古典的写实性绘画到现代的印象派和抽象派绘画,可以看作是画家们在探寻他们究竟能剔除多少现实的细节还能保留事物的本质,比如毕加索的牛,从写实的牛到最终简化到几条最简单的线,但依然能让你看出这是头牛。抽象画几乎已经可以看作画家们在试图直接画出这个所谓的“规律”。雕塑和绘画同理。

500

毕加索画的牛

有意思是最近大火的AI作画,本质上也是分析海量图像寻找规律后将其重新组合创作,早期AI作画的作品混乱不堪,但是把它们当作抽象画来看,倒也能以假乱真。在经历了大量算法优化后,AI现在才能做出和普通人类创作类似的具象作品。这倒和人类绘画的发展方向相反了。

舞蹈剔除了人类行为的目的性,提炼出了单纯关节肢体运动的美感。

音乐是最有意思的一门艺术了,它是一个完全抽象的东西了,几乎不带有任何可理解的信息,通过对声音不同频率、音色、节奏的精妙把握,展现的是最纯粹的抽象规律美。

游戏的魅力在于它不仅展示规律,还会让玩家学习并运用规律。最优秀的游戏都会在一套扎实的游戏机制上建立起复杂的玩法,令玩家沉浸在不断学习并成功运用规律的快感中。

所有的体育运动、棋牌几乎都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游戏,它们本质上来说都是某种现实活动的简化版本。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足球、篮球、橄榄球等球类团队对抗运动可以看作是战争的简化游戏。

在这个基础上,影视、歌剧、电子游戏等等综合性的艺术可以看作是以上各种基础艺术的组合形态,但其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本质上都是对现实世界规律的提炼和重现。

所以在叙事艺术里,大家通常都喜欢那些塑造完满、行为合理的人物和设定。如果一个人的话语和行事风格前后不一致或者不合理,观众会很快注意到并感到厌恶,因为大家会本能地感觉到现实规律被破坏。

音乐理论会告诉你,当你以一个G大调和弦开始,经历一系列旋律与和弦发展后,最后再回到 G 大调,会给听众一种温暖、熟悉、回家般的感觉。在古典音乐的奏鸣曲式里,无论乐章中期将主题发展得如何天花乱坠,结尾部分必然会有再现部,重新将最开始的主题展现给你,暗示听众:我们所有的操作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某个乐曲完全没有主题,没有节奏,漫无边际地从随意发展调式、变化旋律、从不重复,那它和噪音没有太本质性的区别。

这个想法是否可以套用在建筑上?

现代建筑的发展同样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本质上,建筑需要一个人能站的水平楼板,这个水平楼板需要垂直的结构去抵消重力支撑它,顶上需要屋顶,四面需要玻璃采光,结果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简洁、现代、工业化的盒子式建筑。

我之前一直认为高技派代表了一种真正现代的审美,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那些裸露的结构管线楼梯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但一直说不清这种感觉的来源是什么。现在就豁然开朗了:因为结构、设备、楼梯已经是现代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建筑的“规律”,所以与其将其藏在不见光的核心筒中,高技派将这些东西大胆地裸露在外面迎合了一种视觉上“揭示内在规律”的需求,并激发了简单的心理快感。

500

Leadenhall Building 正面入口,裸露的大型结构

500

Leadenhall Building 背面,裸露的管线和电梯。甚至能清晰地看到低、中、高电梯分区

但这就是最佳解法吗?显然不对。规律是多层次的,裸露结构只是第一层,而这些建筑元素真正的使用方式是另一层关系。现代建筑常见的核心筒将结构设备藏在中间,咋一看似乎违背了“揭示规律”的原则,但其实它遵循了另一层更高级的规律,就是人的使用规律。设备不需要采光,使用空间需要采光,所以设备放在中间,将实际使用空间放在靠近表面的地方,在大部分时候,其实是更合理的做法。

一切设计都是内在规律的体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