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券在中国出现是比较晚的
【本文来自《中美之间在发生什么,也不能光看大新闻,有些小事其实挺有意思》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xinyuan888
奇了,本人近期也在关注中西建筑结构的,体会其差异中的文化差异。
其实,中西原始人都从丛林山地出发,在山地边缘段缓冲区盘桓一段时间后,都走向了平原。
奇怪的是,西方的建筑(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教堂和现代的楼房)和东方建筑(例如,本文中的民居)的结构原理却大不相同——拱圈结构和卯榫结构。
拱圈结构的力量传递原则是压力传递——这里,大家是否有了点熟悉的味道?
嗯?资本,高高在上,吸血式地存在!
卯榫结构的力量传递方式是互相支撑、互相依存。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文化传递扩展方式经历了:
1,灭绝对方后占领(奴隶社会以前的远古都是如此,盎萨人在北美,都如此);
2,征服摧毁对方组织后成员纳入,最后走向多元文化(四大文明古国);
3,以商业利益作为引导,通过经济细胞的向外延伸产生冲突,摧毁对方组织,以资本植入的方式进行吸血式殖民(希腊化世界、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美国主导的全球化,都如此);
4,现在进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链共享的共同体。
拱券技术早在公元前第4千纪已在两河流域出现,以后在巴比伦、亚述、印度、罗马应用并有所发展。拱券在中国出现较晚,经历了空心砖梁板、尖拱、折拱几个发展步骤,到西汉前期形成。当时用筒拱或拱壳穹窿建墓室,用券建墓门。最初的筒拱由多道券并列构成,以后发展为各道券间砖石互相交错,连成一体,称纵联筒拱。后者整体性强,应用较多。五代十国时的王建墓所用筒拱已很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