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绩效管理困境,要从走出文化困境入手。
关于加班的问题,关于KPI考核的问题,在我看来,都是绩效管理的问题。各种管理冲突,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文化理念问题。前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当显性问题,通过优化运行体系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关注和研究一下隐形问题。
在这里,我先讲一个遥远的亲身经历。1979年4月份,国务院发了个通知,从5月份起,国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建立奖金激励制度,向职工发放奖金。我所在的工厂,施行的是评奖金制度。奖金分成甲、乙、丙、丁四等,甲等奖金3.2元,乙等奖金2.4元,丙等奖金1.6元,丁等奖金0.8元。规则是:只有主机值班人员才能参与评甲等奖;发生过故障以上的机组,取消评甲等奖金的资格;评奖金以班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公开评比。
我们班评奖金的规矩是,从学徒工开始,每一个人都要讲,我评誰为甲等奖,他那里做得好,发现了那些事故隐患,我要向他学习。我给自己评乙(丙)等奖,我还有那些不足,出现了那些差错,我今后要注意。每个人都讲完了,班长做结论,根据大家意见和我的观察,这个月两个甲等奖给张三李四;某某也不要太谦虚了丙等改乙等,某某你那天迟到了,接班前没有巡检设备,自评乙等评高了;王二刘五,你们吊儿郎当,后夜还找地方睡觉,一毛钱都不给你们,都不委屈。
评为甲等奖的师傅们,纷纷表示,工作是一个机组全体同志一起干的,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需要提高和改进,希望班长和同志们多帮助、多提醒。
评完奖的惯例是甲等奖金的获得者,请同一个操作室(两个机组共用一个操作室)的师傅徒弟们吃饺子。最有意思的是,吃一顿饺子花的钱,远远超过三块两毛钱。对甲等奖金获得者而言,分享这种认可和褒奖的快乐,自己在精神上的愉悦更丰富、更饱满。
每一次评完奖金之后,全班就像过年一样快活好几天。全班的团结和谐,互相帮助,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的。我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以为,公开透明的考评方式,向先进看齐、反躬自省的业绩导向,重视团队激励的分配原则,都是显性的制度机制。其真正有价值、有力量的是中国传统的礼让文化。我们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认识到资源稀缺的现实问题,更意识到资源分配潜在的社会弊端,非常智慧的提出了“争不足,让有余”分配策略,并建立了中国独有的礼让文化。
现在,我们一味的推崇西方的竞争文化,既有违于我们礼让文化传统,更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社会心理传统有落差。被考核者内心的不安全感,很容易将自己与同一个团队的竞争者,视为对立面,在明争暗斗中,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功能和效率。这就是所谓的绩效管理困境。
在管理中,我主张竞争与礼让兼得。对外毫无疑问要坚决竞争,对内则区别对待。管理者永远是少数精英和团队强者,竞争将使优者更优,强者更强。基层班组则宜倡导礼让文化,让团队更和谐、更高效,保持对期望进入者的吸引力。礼让也不是淘汰劣者,该淘汰的人坚决淘汰,这更有利于礼让文化保持活力。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和我在一个操作室的学徒工李某某,因为上后夜打瞌睡,使二号机组发生了一次障碍。他所在的机组,因此就失去了评甲等奖的资格。他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师傅们,非要请大家吃饺子。师傅们都说,你一个小学徒工,就那么两个眼仁子钱,吃什么饺子。算了,以后注意就是了。在他一再请求下,大伙也就吃了这顿饺子。在饭桌上,他真诚地说:师傅们,我以后再也不会打瞌睡了。我与他共事两年多,他真的说到做到了。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绩效考核能激发出人们这样雪耻心和责任感。我尝试过,也观察过,绩效考核是不可能实现的。惟有对团队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热爱,方能有这样的结果。这还是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