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分配影响关系成败。如何解决男生不爱做家务的问题?——
策划、撰文 / Chris、Koei
编辑 / KY主创们
前两天的选题会,我分享了一个帖子:
图源网络
有同事说很有共鸣,她每次都因为老公不愿意做家务生气,两个人始终无法在这个事情上达成共识;也有同事回忆起,和伴侣刚同居的时候,一度因为家务问题陷入关系危机……
许多情侣都经历过「家务战争」。在同居后的亲密关系中,这其实是一个无法规避的现实问题,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亲密关系中的家务问题」:家务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愿意做家务?如何解决亲密关系中的家务矛盾呢?
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发现,「家务」问题
是许多关系最主要的压力源之一
对大多数已婚人士来说,分担家务是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2016),超过一半的已婚成年人(56%)都表示分担家务对于成功的婚姻“非常重要”,仅次于“拥有共同兴趣”和“满意的性关系”。
然而,另一项针对2000名与伴侣同居人士的调查显示,80%与伴侣同居的人在家务上有分歧,其中五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与伴侣经常意见相左。最常见的矛盾集中在“何时做家务(53%)”“如何做家务(50%)”以及“谁应该做家务(48%)”,甚至有61%的人表示,自己会在伴侣做完家务后再做一次。
当伴侣对家务分配不满意时,家庭的压力水平会急剧增加(Khawaja & Habib, 2007)。并且,与“家务劳动是否对半分配”相比,矛盾来源更可能是关系中每个人对家务分工的感受。
当伴侣中的任何一方对未完成的家务感到不愉快时,家里的压力水平就会增加。伴侣们为“谁在家里做了什么”争吵的次数,几乎和为钱争吵的次数一样多
。
虽然这类研究,通常反映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如何承担家庭责任,但家务分配不均的现象并不仅限于已婚夫妇,同居的情侣往往也容易出现同样的问题。
既然那么容易引发矛盾,那么具体的「家务」究竟都是什么?
「家务」是体力劳动,
也是精神劳动
许多人对家务的理解仅仅是:洗衣服、做饭洗碗、打扫卫生,三言两语,轻轻松松。但事实上,家务劳动囊括的范畴远不止于此。
家务劳动的繁杂体现在,很多时候它不仅是大量的体力劳动(打扫卫生、抚养小孩……),也会有很多耗费精力的脑力劳动(家庭财产规划、家庭活动安排、交通出行规划……)。
家务精神劳动的具体工作,可以参考私人管家的职位详情——
薪资范围16000-25000元的私人管家
不仅是没有薪酬,比起聘用的私人管家,伴侣在承担家务劳动时还会感到更劳累。毕竟管家工作总有下班时间和法定节假日,而伴侣在家务工作里几乎是随叫随到、全年无休的。
而研究指出,女性通常更操心这些家庭的琐事。在许多婚姻中,即使伴侣们在家务体力劳动上是平均分配的,但女性往往仍然不成比例地承担着“精神负担”,或称为“情绪劳动”。甚至美国社会学家Finch和Groves(1983)明确指出,所谓女性专有领域的“关怀”“照顾”实际上也是“以爱之名的劳动(a labor of love)”。
即便是如此辛苦,女性对家务的付出,却还是因为“有用但不产生经济学上价值的”而被轻视。《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写道:
在“家务劳动”在一概念形成并广泛传播之前,“家务”并没有被视为劳动。被“家务和育儿”缠身的专职家庭主妇们,尽管“每天都很繁忙辛苦”,但依然被讥讽为“包三餐还可以午睡的人”。若她们争辩……对方只一句“你干的活根本不算工作”就轻易被她们驳倒了。
但现在家务劳动是劳动(housework is work)的认识,极大改变了人们看待家务问题的态度。人们开始意识到,无论“家务劳动”是否能够带来收入,这都是劳动,是“有用且必不可少”的劳动。因为如果对方不做的话,就必须花钱请人来做。
目前,家务劳动的价值已经开始受法律保护。《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条规定: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虽然还没有权威的量化计算方式,来确定家务劳动的具体价值,但一般通过三个方面来评估劳动价值,进行「家务补偿」,即家务劳动时间、投入精力,以及产生的相应效益。
不愿意做家务的人,
可能并不只是因为懒——
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形成做家务的意识
对很多人来说,「做家务」这件事没有存在于ta们的生活概念之中。
中国教育专家冯文在《唯一的希望》中指出,在在学业和教育最能决定经济地位的情况下,家务劳动就需要让位给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父母会期望子女为了将来更好的人生多花时间好好读书、学习知识,而不会要求子女“浪费”时间,去习得做家务的能力。
虽然童年时参与家务劳动对发展生活技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成年后的独立能力(Ames, 2013)。但在残酷的应试教育下,成绩更是第一且唯一的教条。很多人的童年、青春期,都被各种各样的试题和资料塞满,根本就没有空间能够容得下家务劳动,也更不要提有意识地去做家务了。
于是,在ta们的生活概念里,睁眼就能吃到准备好的早饭、晚上洗完澡就能直接上床入睡是理所应当的。因为ta们压根没有家务的意识——早餐结束是不需要清理的,脏衣服是不知不觉变干净并自动出现在衣柜的,厨房卫生间使用后也是不需要花时间打扫和整理的……
有一位日本作者出版了《老公不知道的家务清单》,列出了162项常常被丈夫们忽略的「隐形家务」:补充卫生纸、计划菜单、套新垃圾袋、物品归位、袜子配对……
很多人都在无意识地低估家务总量,ta们没有去做不单单因为懒,更直接的原因是ta们看不见——家务在ta们的生活中“隐形”了,尤其是对男性来说。
学者冯文则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018),女孩做家务的时间往往会比男孩子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2016)也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女孩子在家务上平均要比男孩子花费多一倍的时间。
不过,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这种性别差异在变小。独生子女被期待尽可能地学习在社会上打拼的技能,而不是被期待去分担家务——当ta们不做时,家里总有人会帮ta们做。
家务问题与亲密关系中的“完全平等的话语权”相关
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认为,男性主要负责工作赚钱,支撑家庭的经济来源,女性就应当负责承担家庭内部事务。因此,男性在工作上的付出,就等同于女性在家务上的劳动。
所以,传统男性一般会认为自己是“帮”女性做家务,而不是和女性一起“做”家务。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通过工作实现经济独立,她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理所应当应该承担所有家务,但她们的伴侣可能还没有“觉醒”,所以产生了很多矛盾和争吵。
其实,伴侣对家务分配的看法,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双方是否能够看见并认可彼此为家庭的付出。
经济收入的确是一个方面。研究显示,与伴侣有着相似收入水平的人,更有可能表示两人的家务分工是大致相同的。而在收入水平低于伴侣的人们中,有41%的人表示ta们要比伴侣承担更多的家务,只有6%的人表示伴侣比自己做得更多(2016)。
在双职工家庭中,家务分工通常更为公平——59%的成年人表示家务的分配基本平均,但还是有31%的人认为女性做得更多,仅9%的人表示男性做得更多。
或许,“少做家务”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因为家务似乎是没有话语权的人“该”做的——“你依靠我在这个社会上活着,你就应该服侍我。”这是认为自己不需要做家务的人的潜台词。
如何避免让「做家务」
成为关系中的“问题”?
Tip1 明确双方对“家务”的定义,制作「家务清单」
每个人从原生家庭里习得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在开始分配家务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伴侣对于家务的认知,明确双方对于“家务”的定义是一致的。
比如,经常确认生活用品的库存量、清空垃圾桶之后再套上新的垃圾袋、定期清洗床单等等,这些是不是双方都知晓的家务?尝试和伴侣沟通,列出一个双方认同的「家务清单」。
Tip2 共同了解做家务的好处,让家务变得更有意义
研究显示,当双方一起参与家务的时间延长,关系中的性频率和性满意度会增加,同时还能够起到延长寿命的作用(Carlson,2016)。还有研究表明,当丈夫参与家务时,妻子的心理健康状态会得到显著的提升(Khawaja & Habib, 2007)。
和伴侣一起了解做家务的好处,一起获得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Tip3 分享家务比分工家务更重要
将伴侣当成队友而不是同事,和伴侣一起“分享家务“,要比“分工家务“会更加有利于完成家务。比如,将每一天轮流洗衣服,变成两个人每天都一起收衣服和叠衣服,这样就可以把做单调家务的时间变成两人一起度过的高质量时间。
(KYer合格伴侣的标准里也提到过一起做家务。公众号后台回复“合格伴侣”,来看看具体是什么样的吧~)
Tip4 两人都不愿意做怎么办?家务劳动价值折现——求助外援
如今双职工家庭的比例在大幅上涨,经常会出现双方都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家庭事务的情况。曾经,人们每年花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多达690个小时,而现在,购买家政服务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家务劳动价值折现,请专业家政人员来帮忙。不仅能避免因为家务产生矛盾呢,还可以在工作之余让自己和伴侣获得充分的休息,一举两得!
要知道,做家务并不是一种爱的证明,不做家务也不是不爱的证明。我们需要正视家务劳动的作用和价值,但也不必因为每个人家务习惯的不同去质疑关系和感情。
Anyway,不想做家务的朋友们,或许花钱才是王道呀~
以上,晚安。
今日互动:你是如何看待家务的呢?你和伴侣会因为家务产生矛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