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灭亡后乱了好几百年,晋之过吗?
东汉灭亡后,晋代魏,只三代又开始乱(40多年而已),直到隋朝建立后才终结乱世,到唐才真正长期大一统。
所以严格来算,汉朝灭亡后中国乱世乱了将近400年。。。 是历史上动乱最长的时期,是最不看回首的黑暗期,中原沦陷,群狼窃国,生灵涂炭。
但很多人喜欢把这个锅扣在晋朝头上,特别是司马懿和司马昭的代魏,这是不公平的,要知道祸根早在汉朝时就埋下了,东汉以来,分布西,北边疆的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光武帝打破西汉边民严禁内迁的铁律后,边民逐渐内迁,而大量游牧民族以各种方式被迁入充实边郡。
魏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魏武帝还划了五部。
这是后期给晋埋下的祸根,但晋朝起码保住了南方土地,没有被胡完全灭掉,相对来说,晋朝文化感召方面是比较好的。
至于八王之乱那也不是晋想要的,虽说走了历史倒车,但是因为司马炎看到魏国子嗣争斗,还有外戚,觉得还是分封制最靠谱,没成想自己人和自己人会这么水火不容。
这个和司马懿司马昭的篡位代魏关系不大,真正的核心祸要怪两个人,贾南风和司马伦,前者祸乱内政,后者开启了内部宗室率先篡位,打破了最基本的底线,所以才有后来的发兵洛阳争夺权利。
除了这些晋可是很上进,且对后世影响很巨大!
1.学校和制度方面,在太学之外又成立面对五品高官子弟的国子学,一直为后世沿用,太学国子学并立,明清所谓的国子监。
2.在察举上,首创秀才试策制度,一策不通,便不得选,察举制度在发展中逐渐重视考试,西晋的秀才策试制度便不同于汉魏,有学校试经入仕制度,允许白衣去学官考试,已隐含投考形式之萌芽。(懂得
3.开启了律令分离的时代,“准五服以制罪”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依五等丧服决定亲属犯罪范围的司法原则,晋律在儒家法律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首次明确提出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最讲究孝道的王朝,是历史上对士人违犯礼法惩处最重的王朝。
4.礼制上,七庙以王肃“高祖之父、高祖之祖庙,与文、武而九,主当有九”为标准,基本为后世沿用,而非郑玄的“大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七庙标准,对褅,袷制度进行了根本的变革。
宫城制度方面,确立了太极东堂尚书八座议政的传统。
5.政治上宗王出镇制度为后世沿用,形成独一无二的中古宗王政治现象,实行五等爵制,所谓的公侯伯子男,是中古爵制的分水岭,对后世影响深远;品官占田荫客制,首次以法律行使确保了士族的特权。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官品的朝代。(他的五等爵位制在中古世界影响极大,第一个大规模使用官品的朝代 )
6.东晋出了很多良将,实力不弱,始终能半壁江山,直到巨佬刘裕出现。。。
7.文化上有书圣王羲之,西晋张华《女史箴》,《女史箴图》顾恺之。钟繇隶书转楷书,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为代表的所谓的“竹林七贤”。
8。最早的偶像派,潘安、卫玠、何晏、嵇康。
其实早在八王之前,晋是很有建树的,史书记载:《晋书·食货志》说,太康年间,“天下无事, 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晋武帝也有政策,占田制。占田制是按照官员品级,递减占田数,可以限制无限土地兼并。占田和课田分开,课田才收税。这样可以鼓励农民开垦新的土地.
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馀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晋纪总论》
所以司马炎时代是很好的,问题就是出在汉魏埋下的祸端,和历史一系列事件的突然(八) ,和晋国什么得国不正没有任何关系,谈历史一定要客观公正,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