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假酒毒死几百人 这不算什么新鲜事

上个月,印度10天之内连发两起死亡过百的假酒案: 

2月21日晚,阿萨姆邦戈拉卡德县一个茶园的工人领到周薪后饮酒庆祝,多人身体不适,已造成156人死亡。

2月上旬,北方邦和北阿肯德邦曝出假酒事件,超100人死亡。 

类似的事件在近年的印度并不算大新闻,据印度国际烈酒和葡萄酒协会估算,印度民众平均每年饮酒50亿升,40%是假酒。平均每年1000人死于甲醇。2017年毒死1500人创纪录,今年看来还有希望冲击历史新高。。。

作为一个生于上世纪的中国人,看到这些新闻,我首先体会到的是熟悉的“时代感”。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也曾盛产假酒案,也曾批量毒死人,也曾惊动过中央。至今说到“假酒”,我还会习惯地想到“山西”——1998年朔州假酒案牵连整个省,山西汾酒几乎是永久地失去了全国性品牌地位。

相似的事件背后往往有相似的社会背景,这次我的直觉又对了。

1、酗酒是个新习惯

传统印度社会并不鼓励饮酒,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都反对饮酒,锡克教更是严格禁酒,全国普遍设有不销售酒的“无酒日(Dry Day)”。印度35个邦,有5个已经禁酒,其中包括甘地的老家古吉拉特邦,他生前强烈主张禁酒。

但最近十几年,印度人忽然爱喝酒了。2004年世卫组织警告:酗酒是造成印度青少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到了2016年,印度人均酒精消费量5.7升,是2005年的2.4倍,但同期全球人均消费仅增长16%。考虑到禁酒因素,实际消费量肯定要比统计数字还更高,有不少穆斯林自称“虽然喝得不多,但偶尔也会喝一点”。

 

500

500

印度酒类消费结构

21世纪印度人最欢迎威士忌类烈性酒,市场占有率约92%。2018年上半年,苏格兰威士忌向印度的出口额达到5600万英镑,同比增长44%。不过,大多数印度人喝的还是被为“印度威士忌”的廉价本地酒,很多司机习惯在堵车时喝两口

与之类似,中国在70-90年代也出现过白酒产量飙升的情况。1978年白酒产量144万吨,1996年飙升到800万吨,而同期人口只是从9.6亿人增加到12.2亿。

烈性酒产量暴涨的原因来自产销两方面。

酒精是有机物,只有农业发达,才有足够的酿酒材料。70年代之前,中国吃饭问题严峻,国家严格限制用于酿酒的粮食数量,80-90年代不缺口粮之后才有白酒产量爆发。

现在的印度人均粮食消费依然不高,只在200公斤/年的台阶上增长了十几公斤,但还有食糖来保证食品热量。在大量出口的情况下,印度可以每年每人供应20公斤的食糖,明显超过中国,制糖的副产品糖蜜正是酿酒的好材料。除此之外,玉米和木薯也可以用来酿酒。

前几天有个新闻,说中印两国贡献了全球大多数的绿化增量,其中印度的主要增量是农田庄稼,在去年达到了2.84亿吨的历史峰值。这些粮食和糖产量或许还不够13.2亿印度人吃肉,但已经可以让数亿青壮年频繁买醉了。

80-90年代,中国酒精消费大幅上升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业化的冲击。随着化肥和电泵不断推广,农民不用拼尽全力来种口粮,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和之前几十年建设的工业潜力结合,或是进入外资工厂打工,迅速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流动人口。80年代初,每年离乡打工的流动人口是一两千万,到90年代中期已经超过一亿。这些青壮年远离熟人社会,缺乏精神生活,收入又相对宽裕,为烈性酒提供了足够的市场。

今天的印度也一样,虽然很难估算,但大多数统计认为,印度流动人口在2010年左右超过一亿人,刚刚发生的全国性大罢工号称有两亿人参加。由于工作强度大,收入微薄,对这一两亿人口而言,烈性酒是性价比最高的物质-精神产品。最近的这次假酒案,中毒者就主要是种植园体力工人。

如果社会进一步发展,让体力工人逐步转化为技术工人,把蓝领工作换成不那么需要体力的白领,同时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产品,烈性酒的增长就会逐渐趋缓。2018年,中国非农业劳动力是1996年的四倍,但白酒消费量基本持平,主要原因就是啤酒、软饮料、电子游戏、网络小说等物质精神产品替换了烈性酒的地位。

印度显然离这个阶段还很远,2018年的人均酒精消费量5.7升还低于全球平均值6.4升。如果印度能保持现在的发展势头,今后十年印度的烈酒消费将会继续暴增,为假酒案提供深厚的土壤。

2、重税和工业

烈性酒可以为第一代进城的体力工人提供慰藉,但副作用也显而易见,损害劳动力健康,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生产纪律……再加上政府急需攒钱搞工业化投资,各国都会在这个阶段对酒类,尤其是烈性酒征重税。这为造假酒,造私酒提供了足够的动力。2001年中国对每升白酒加税0.5元,至今还被白酒行业指责为2004年朔州假酒死灰复燃的诱因。

印度的问题尤其严重,合法酿酒业几乎完全由政府控制,很多邦只有政府特许生产商才能造酒;销售也实行专卖制度,有“售酒执照”才能销售,而执照永远不够用。2011年印度产白酒的消费税只有25%,如今已经涨到40%~60%。于是,一瓶700毫升的威士忌或朗姆酒售价400卢比(约38元),差不多相当于工人两天的收入。而假酒价格只有25至30卢比,哪个受欢迎显而易见。

无论是谁,造假酒的目的都是赚钱而不是杀人,但私酒制造商只能在小作坊里酿酒,质量控制很差。

用发酵法制造酒精(乙醇),总是免不了产生少量甲醇,它是酒精的副产品,对人体毒性很强,吸入10毫升可致盲,30毫升可致命。在生产医药酒精、食用酒精时,必须增加蒸馏工序,把甲醇驱入工业酒精。蒸馏除甲醇是一个精密工作,小作坊来干,要么无效,要么会因此损失大量酒精,干脆省略。所以私酒往往富含甲醇。

500

更简单的办法是直接用工业酒精造酒,完全不在意其中的高浓度甲醇。印度私酿者典型的造假方式就是真假混合,买来真酒,掺入一定比例的假酒再卖掉,很多酗酒工人因此丧生。当年中国最强悍的假酒贩子甚至直接购买甲醇,加水勾兑成散装白酒,那就更是贩卖毒药了。所以当年的中国和如今的印度一样,隔三岔五就有成百上千的人甲醇中毒。

然而,无论是工业酒精,还是甲醇,都是工业社会才能大量供应的产物。1949年中国工业酒精产量不超过一万吨,全拿去造酒也毒不到多少人。

90年代中国印刷、电子工业进步迅速,工业酒精敞开供应,私酒作坊才有机会借此牟利,顺便制造大量伤亡。如果只是私酿酒,假酒很难制造震动全国的大案。从这个角度说,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假酒案,背后也反映了中国工业社会的层次。

今天的印度也一样,大多数伤亡源于工业酒精勾兑私酒,这说明小作坊也能很容易地买到一般工业原料,这意味着工业社会已经起步,和购买假酒的大量蓝领工人一样,是产业升级的象征。

 

500

中印人均GDP增长率对比

3、美国往事

仅仅是90年代中国和2019年印度做对比,还不能断言找到了各国假酒的共同原因。为此我们还要再到地球另一边找个例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速工业化的美国超越英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社会变迁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分配不公、阶级冲突、移民涌入、权力腐败,传统道德受到挑战……早在19世纪中期,美国一些保守派白人就寻求用法律制裁酒徒,呼声逐渐得到全国响应。

1917年,国会以“经济、效率和道德”的名义,通过宪法第18号修正案,并提交各州审议。1920年1月2日,宪法修正案和禁止酿造、销售酒类的《沃尔斯特法令》生效。此时的美国人均工业化水平差不多就相当于中国90年代或者印度的2020年。

政府禁止酿酒,等于合法酒类的税率被升到无限大。用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想象,私酒泛滥是必然的结果。人们发现,酿私酒成本低,获利大,回报快。只要六七美元,就能从五金店或杂货铺买到加工蒸馏酒的工具;建一个比较大的蒸馏酒厂500美元,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两个多月工资,投产4天就能回本。此外,从国外走私也极有赚头,纽约州一个大型黑帮用快艇从加拿大走私,一度购买了80%的加拿大烈酒。

为了坚决贯彻禁酒令,避免工业酒精被饮用,政府脑洞大开,要求工业酒精厂在产品中加入有毒物质。但这吓不倒工业化国家的黑帮和私酒贩子,他们努力学习化学知识,或者雇佣化学家来净化工业酒精,很容易地造出可引用酒精。政府不得不命令酒精厂掺入越来越强、越复杂的毒品,以提高净化的难度……

500

美国网络上的“历史真相党”:关于当初政府故意下毒

结果,美国工业酒精产量还是屡创新高。1920年美国工业酒精产量2800万加仑,五年后上升到8100万加仑,增产部分的用途可想而知。从1910年到1923年,美国醉酒被捕的人数从30多万增加到53万多。虽然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下降7成,酒精总体销量却成倍增长,烈酒消费量反倒增加10%。1930年1月,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表示:对1929年投保的客户进行统计,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

私酒泛滥,工业酒精被广泛用于造酒,普遍甲醇中毒就是必然的结果。1926年纽约市有约1200人因喝到假酒而致病,约400人身亡。路透社记者爱德华·贝尔在《禁酒令:改变美国的三十年》书中记录了750名纽约饮酒中毒而案例,还有数十万人遭受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包括失明和瘫痪。1927年元旦,纽约贝尔维尤医院因饮酒中毒死亡41人,整个1927年因毒酒死亡的人数可能上万——此时美国人口不过一亿出头,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人口,或是印度北方邦人口的一半。

500

美国禁酒法实施期间,从国外走私酒成为极有赚头的产业,有人将苏格兰威士忌放在掏空的面包里用于走私

4、资本主义没有新鲜事

资本主义没有新鲜事儿,或者说这个地球上新鲜事也并不太多。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落后国家在类似的发展阶段,往往会掉进先进国家曾经落入的陷阱。除了中美印之外,日本在50年代-60年代的快速工业化时期也常见甲醇中毒。这些悲惨事件是一把另类的标尺,标出了各国进入全面工业化前夜的时间。

如今轮到印度掉进了中美曾经崴脚的陷阱了,这除了说明发展路径类似外,也的确说明印度在努力工业化,比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更有活力,至少为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和基本工业物资。面对印度的假酒案,我们除了同情和感慨,也要注意到这些惨案背后的“时代气息”。

(作者:豆农)

谢谢各位阅读本文,马前卒工作室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原创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