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陈胜安排人守墓,为何对故君楚怀王置之不理?

公元前195年,衣锦还乡罢了,唱完《大风歌》的汉高祖刘邦,心情甚好。

500

在从老家沛县返回长安后,他发布了一纸诏令:

“秦皇帝、楚隱王、魏安釐王、齊愍王、趙悼襄王皆絕亡後,其與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齊各十家,趙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視其冢,復亡與他事”

这便是历史上第一份《置守冢诏》,诏书中安排农户专门为一些前朝王侯看守坟墓,并且免去这些农户的全部徭役。

这份诏书中安排守冢的,包括秦皇帝、楚隱王、魏安釐王、齊愍王、趙悼襄王。

这是一份有些奇怪的名单,多了一个“不该有”的人,却少了一个“该有”的。

多的这位就是诏书中的楚隐王。

楚隐王这个名号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及他的本名陈胜,可就是如雷贯耳了。著名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皆出于此君之口。

而少的那位,则是刘邦曾经的上级,楚怀王芈槐之孙,义帝芈心(也称楚怀王)。

500

之所以说陈胜在这份名单中属于不该有,是因为身份的不匹配。

这份诏书中,秦始皇的资格自不用说,即使魏安釐王、齊愍王、趙悼襄王那也是大国诸侯,而陈胜呢?义军首领而已。对其身份最高的揣测,也不过是没落的陈国贵族。

况且陈国是妫姓,与楚国的芈姓毫无关联。

陈胜与楚沾边的,无非是其政权名号“张楚”中 那个楚字……

而该有的那位呢?楚怀王,也就是项梁所立,后来被项羽尊为义帝的芈心。

无论血统还是合法性,两人并不具备可比性。虽说怀王芈心不过是傀儡。但究其才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绝不亚于陈胜。

那么为什么刘邦给陈胜置守冢,却没有给楚怀王呢?

先来说下为什么给陈胜置守冢。贾谊的一段评论,解释了这个问题:

“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起义更大的意义在于,继六国灭亡后,平民开始走上了政治舞台,贵族时代,正式结束。

500

如果没有陈胜,作为基层干部的刘邦同志,或许还在过着混吃混喝的日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给陈胜安排人守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正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司马迁将陈胜在《史记》中列为世家。

刘邦安排给陈胜守墓,确实有充足的理由。

那么楚怀王芈心呢?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对此也曾提出疑问:

秦楚之際,楚懷王以牧羊小兒,為項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東坡所謂天下之賢主也。項梁之死,王幷呂臣、項羽軍,自將之,羽不敢爭。見宋義論兵事,即以為上將軍,而羽乃為次將。擇諸將入關,羽怨秦,奮勢願與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禍賊,不許,獨遣沛公,羽不敢違。及秦既亡,羽使人還報王,王曰:「如約。」令沛公王關中。此數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於強臣者,故終不能全於項氏。然遣將救趙滅秦,至於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記,當為之立本紀,繼於秦後,迨其亡,則次以漢高祖可也。而乃立項羽本紀,義帝之事特附見焉,是直以羽為代秦也,其失多矣。高祖嘗下詔,以秦皇帝、楚隱王亡後,為置守冢,幷及魏、齊、趙三王,而義帝乃高祖故君,獨缺不問,豈簡策脫佚乎?

记载的缺失,显然不是真正的原因。

探究这一问题,我们更多的需要从刘邦与义帝的关系来着手。

首先,义帝是项梁所立,虽说是傀儡,可那也是项家的傀儡,而不是他刘邦的,刘邦对义帝既无拥立之功,也没有真正的拥戴过。虽说义帝被杀后,“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但这只是刘邦为了打击项羽和捞取政治资本做的一场戏而已。

其次,刘邦与义帝更多的是彼此利用。刘邦先入关,楚怀王称“如约”支持了刘邦,其目的也在于打击项羽,包括将吕臣名位置于项羽之上,任宋义为上将军,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摆脱项家而做的努力,彼此间并无情分可言。

第三,当年还是亭长的时候,刘邦出差咸阳,见到秦始皇出巡,曾言道“大丈夫当如是耳”。虽说比不得项羽那句“彼可取而代也”来的豪气,但也足以体现出刘邦的那份雄心。项羽刘邦虽说性情不同,但其实是同一类人,项羽能杀义帝,换做刘邦也不可能留着义帝,毕竟傀儡最后都是要抛弃的。

第四,刘邦一直与义帝和项家做切割。义帝曾封刘邦为武安侯,但刘邦依然自称“沛公”,有封号而不用,显然有蔑视君威之嫌,当然,这帽子扣的大了点,但说刘邦对于义帝所封的武安侯不屑一顾显然是没问题的(项羽其实也一样,不过他只是不屑,倒不是要分割)。

对刘邦来说,义帝不过是项家的傀儡,即使名义上也不过是天下共主,并无隶属,更谈不上君臣了。

500

所以,洪迈说义帝芈心“非碌碌孱主受令於強臣者”不假,但说义帝是刘邦的故君,则是言过其实了。

佣耕的陈涉,牧羊的芈心,他们都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一个是楚隐王,另一个则成了义帝。但他们也有很大的不同,陈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芈心的命运则一直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而刘邦的置守冢,则是对他们命运的不同注解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