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志飞评《绿皮书》:一部触动心灵、让人收获勇气与温暖的情感大片
来源:微博@毕志飞
昨晚看了《绿皮书》!
怎么说呢?先谈点直观感受吧。看到结尾,一个特别深刻、愉悦的感受就是,竟然感觉仿佛又过了一次春节,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回家团聚氛围和各种脉脉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了我们中国人的春节。这些,在全世界各地都是相通的。
这是一部温暖的“治愈系”电影。如果你近来心情不好,可以独自或约上三两朋友去看一场,影片会让你的情感和一些胸中郁闷得到宣泄,让你获得一些好心情和正能量,触碰到人间的真情温暖。
这还是一部典型的“电影化”叙事结构的电影,非常值得研究。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向戏剧学习了很多叙事手法,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也发展出来很多迥然不同于戏剧甚至相反的手法。例如,戏剧创作中,除了很重要的“三一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冲突律”,即要展现矛盾的出现、发展激化一直到高潮进行最终“较量”,并最终得到解决的过程,而电影中有一种很具电影特色的叙事结构,就是反戏剧传统“冲突律”的模式,不遵循矛盾的建置、发展、高潮和结局交待模式,而是讲述矛盾的逐渐消融、化解。因此,大家不能以传统戏剧剧作理论去分析它。
《绿皮书》不是一部好莱坞式大片,但也绝非是一部文艺片,而是为广大普通观众所制作的一部典型的美国大众类型电影。说到类型,也并不新鲜,属于人物传记片,也可以笼统一些说是一部公路片(并不严格是)。而那些以文艺片视角来切入和分析,说自己怎么怎么看待,或说由于剧情、艺术手法等所以标榜自己不喜欢的论调,大家基本上不用看了,大多属于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之语。网络话语纷繁复杂,大家要明白一点,奥斯卡奖项并不是文艺片的比拼。
我认为,《绿皮书》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不意外的。虽然还没有看过与它竞争的其他电影,但我认为《绿皮书》是配得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一点,很多人可能因为感觉影片是一部“小制作电影”,与之前传统印象中的那些奥斯卡最佳影片大片不同,因此产生一定的质疑,但我要说,《绿皮书》的内在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影片运用典型的美国大众电影剧作和叙事手法,结合两位影帝级演员的出色表演,给人温暖、美好希望和力量,引人思考与向善。它也是美国社会非常需要的一部影片,体现了美国社会在种族歧视等问题上的进步,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并帮助进一步推动美国社会的融合、文明。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一部在情感和对待社会不公现象上,超越种族与国家、地域的电影,这正是文化作品的力量。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影片能够获得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奥斯卡奖的原因和它的优点所在,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发,以及其中有哪些对我们电影创作有用的东西。
我认为, 《绿皮书》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主要因素,一是电影的题材与剧本故事,二是出色的表演塑造。
首先,来说一下影片的题材与剧本故事。 在题材和主题方面, 《绿皮书》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主要讲了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十分严重的年代,一位杰出的黑人音乐家为了促进黑人在美国社会地位的提升,雇佣一名美国白人混混司机,勇敢地到种族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方巡演,他们一起克服很多困难,成功完成巡演并成为好朋友的故事。
有些人说影片题材就是故意讨好奥斯卡评审的,但我觉得这不是问题,要看奥斯卡是否需要和影片是否有重大意义。反映种族歧视、阶层差异的题材,在奥斯卡评奖中的确是有一定的政治正确意味的,因为这些对于美国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是美国人非常需要的影片类型。
通过奥斯卡本届最佳影片《绿皮书》,及第89届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第86届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包括第90届最佳影片《水形物语》等影片,不难发现,奥斯卡评奖近些年十分注重影片的社会意义和大众观赏共鸣。美国是当今全球电影业最发达的地方,他们对电影的认知发展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人对电影社会、民众意义的愈加重视,正是电影社会、文化意义的生动例证和体现。虽然电影也是一种娱乐产品,但作为具有强烈大众属性的艺术品,其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播意义是与生俱来和鲜明有力的,是应该予以充分尊重和加以很好应用的。
除了主题之外,本片精彩、扎实的剧作是一个最大亮点,是获得最佳影片的最基础原因,非常值得研究。我们就从艺术分析角度在影片的剧作方面重点做些探讨。
首先,影片的人物设置是非常独特和引人关注的,是剧本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亮点。看这部电影,很自然联想到30年前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为戴茜小姐开车》,那部影片是黑人为白人开车,而这部则是白人为黑人开车。独特的人物关系设置总是能够帮助获得观众的更多注目,在本片中得到了成功的验证。
前面提到,《绿皮书》的剧本结构是反戏剧“冲突律”的,其实,这在美国电影中大量存在。影片的剧作结构是反传统戏剧“冲突律”的,加上公路片的“外形式包装”则是反戏剧“三一律”的,因而本片的剧作模式是非常“电影化”的,可以充分发挥电影时空更自由更强大的优势和电影蒙太奇、剪辑手法的“神奇魔力”效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地拉片分析,这里不再多说。下面重点谈谈影片的情节设置。
《绿皮书》的情节设置是比较考验编剧和导演叙事功力的,比如,每次的巡演分别交待什么、交待多少,如何将很多不同地方的巡演连接在一起,能始终抓住观众且做到主次分明、张弛有度,从而营造出好的叙事节奏,是很难的。
影片鲜明体现出编剧、导演高超的叙事功力和对电影语言的精准认识。比如影片的前面部分,用10分钟的时间,简洁高效、干净利索、生动地交代了本片第一主角,在夜总会工作的托尼的身份、性格、家庭背景,不但为后面的叙事做了坚实的铺垫,引发观众浓厚的观影兴趣,还照顾了整个影片的叙事节奏与时间,令人赞叹。本片叙事的一大优点就是详略非常得当,剪辑方面颇有章法,正所谓有时“泼墨如云”、有时“惜墨如金”,有舍才有得,有次才有主,很值得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拉片研究一下。
因为是“公路片”的架构,相比其他电影,需要设计更多彼此之间可能并没有多少联系的精彩情节,才能始终抓住观众,难度更大,但影片完成得十分漂亮,出色的情节设置正是影片剧作的核心亮点。下面具体来分享几个让人最为印象深刻和精彩的情节设置,这些为影片增光添色不少。
一个是黑人音乐家唐·雪利和意大利裔美国白人司机托尼·利普走出黑人酒吧,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饰演的托尼朝天鸣枪吓跑两个意图抢劫的歹徒情节,以很简洁、有趣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美好情节结局”交待。之前,看到酒吧里两名小混混盯上拿出一摞钞票付款的唐·雪利镜头,我还真是感觉挺揪心的,也一直在琢磨导演会如何完成这个情节叙述,会不会太残忍?那可真不是美好的体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大部分人不愿意看到已经遭遇很多磨难和歧视的二人,在巡演临近结束,其中一人被打伤打死,而是很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和安全返家过上圣诞节。
结果,影片用一个托尼走出酒吧朝天鸣枪的镜头,一下就化解了一个巨大危机、完成了这个情节叙述,以幽默诙谐、举重若轻且十分高效的方式,完成了大多数普通观众更愿意看到的美好结局,而且还将托尼这个酒吧看场子的混混经理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一箭多雕。
另外一个,是他们在大雪夜连夜赶往纽约回家过圣诞节的路上,再次被警车截住,二人非常郁闷和担心,结果发现原来是警察负责任地提醒他们轮胎爆了,还帮他们警戒和指挥过往的车辆以免相撞,让观众感觉到心里暖洋洋的,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富含希望的正力量。这也是很符合大众欣赏口味的。
还有一个情节,是因为回程途中恰好赶上大雪,连续开车的托尼疲惫不堪,决定放弃回家过圣诞节的梦想,但黑人音乐家唐为了让托尼赶上平安夜与家人的团聚,与托尼互换角色,让托尼到后排睡觉,自己连夜开车将托尼送回家中的情节。镜头交待也很简洁,却让人感觉无比温暖,让观众获得极为愉悦的体验。
可以说,影片的编剧和导演是非常懂得把握观影大众心理、塑造叙事张力和节奏的,始终在考虑大众观影的感受,考虑如何触动人心,给予观众希望和温暖的力量,始终在为大众观影服务。
关于影片剧作,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是,以回家过平安夜团聚作为结尾,可以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和心理共鸣,是非常有力和重要的情节设置。我在美国做过一年电影访问学者,认识了一些来自美国各地大大小小城市的人,切身体会到,对于美国人来说,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就好比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而过平安夜的重要意义好比我们中国人过大年三十,很多工作、学习忙碌在外的美国人都会遵循回家与家人、亲朋好友团聚的习俗。忙碌了一年,无论成果大小,都想过节回家看看。影片的结尾以圆满地过平安夜结束,拉近了与无数观众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并画上了一个十分美好圆满的大团圆式结局(Happy Ending),暖人心脾,触人至深。
发现了吗?《绿皮书》具有强大的心灵冲击力量和社会意义。说到底,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电影的好坏,从本质上就是能否讲好一个精彩、有意义的故事。本片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剧作和叙事。
简要分析了影片的剧作、叙事优点之后,我们再来简要分析一下影片的表演。同样是一大亮点。
首先,影片的演员选择都很成功。选择的两个主要演员自不必说,看得出从一开始就是直奔着奥斯卡大奖去的,不但贴合角色而且功力深厚,而且片中托尼的妻子及诸多次要演员也都特别贴合角色,外形、演技都让人信服和印象深刻,体现出导演彼得·法拉利的出色功力。
饰演唐·雪利的演员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在《绿皮书》中的表演真的可谓炉火纯青、如臻化境。他是纽约大学表演硕士毕业,实力强劲,已成为当今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黑人男演员,前途无限,2017年他凭借《月光男孩》已经拿下一座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还在《纸牌屋》等一系列影视剧中有过精彩表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他的表演,必会受益匪浅。
饰演托尼的演员维果·莫特森(Viggo Mortensen)虽然一直并未大红大紫,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实力派优秀演员,此前曾两度入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在《指环王》等一系列电影中有过精彩表演。客观地上,维果·莫特森在《绿皮书》中的表演,相对马赫沙拉·阿里的塑造来说,要显得稍逊一筹,有一些情节处,会显得会有些想“演”点什么,还有一个因素,或许是之前,我们曾看过比如真正的意大利裔美国演员罗伯特·德尼罗所饰演的一些意大利裔美国混混,有了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
感兴趣的朋友,看了《绿皮书》中维果·莫特森的精彩表演创作,还可以对比看一些优秀美国演员的表演,比如同样在纽约长大的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在一些影片中的表演,以及意大利裔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电影比如《出租汽车司机》《赌城风云》《好家伙》等,拓展一下,会有更多收获。
看《绿皮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导演的喜剧手法、叙事功力很高超,他对喜剧的理解与创作值得我们研究学习。虽然影片的题材很严肃很沉重,但影片中有很多浑然天成的幽默诙谐、令人捧腹的情节和细节,比如两人在车上吃炸鸡,唐指导托尼写信等,为影片增添很多魅力,也是观看本片的一大享受。值得提到的是,《绿皮书》中的很多幽默情节都是从生活中自然而然提炼出来的,非常真实自然,并不是靠强行“挠你胳肢窝”等一些手段来生硬制造笑果的,让人笑得更由衷和更舒服,不得不让人佩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向大家推荐《绿皮书》,虽然它不是一部让人惊心动魄和具有强烈外在视听冲击的大制作电影,但确是一部可以触动心灵、让人收获勇气与温暖的情感大片,让你获得能量,获得很久的好心情,而且对于我们的电影创作有很多宝贵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