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习者和外国英语使用者在专业技术领域竞争时,天然地就面临三个巨大的劣势
【本文来自《一个建议:科研、工程领域用英语,日常生活用汉语》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赞同这个观点,其他回帖的更多是情绪输出,并没有正面回答理性分析两种语言的优缺点。
首先,汉语一定有其缺点存在。如果这个都不同意,
一方面,人们为汉语能够用寥寥几句话,就能表达出英语一大篇的意思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从古诗词的意境、情怀、氛围营造方面论证汉语的优势。
然而,以上的所谓汉语相对于英语的优点,恰恰是阻碍了汉语在专业技术方面传词答意的效率!而英语的废纸张的缺点在学习专业技术上却成为了闪光的地方!这就是一体两面。
因为汉语的言简意赅,是建立在一次多义基础上的,同样的词汇含义过于丰富,加大了理解难度。
尤其是对于专业技术这种定义严格,没有模糊地带的使用环境,要的是精准,意思不发生畸变。
英语相比之下,没有汉语发展的历史包袱,词汇更多,表达的意思更精准,更方便专业技术的准确传播而理解!
在学习中,大部分的拦路虎并不来源于技术本身,而是来源于传达过程中的本意衰减、变形,也就是来源于相互的沟通!英语的专有词汇、单一意思词汇虽然占用纸张,却能很好的切合准确传达的要求!
学习与发现完全不同!
学习是会的人把知识教给不会的人,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意思的准确传达,也就是无衰减沟通!
人们学习的来源:老师,教材。
现代科学系统思维和体系完全是西方建立的,英语书写着原汁原味的科学思维。
教材是经过翻译过来的,意思已经变形衰减了!
更何况,大家都上过学,应该知道大学教材不说人话,尤其理工科教材通常是很久之前的老人编写,编写人通常是专业领域专家。专业水平不容置疑,但在语言文字方面却水平低下,写出来的文字颠三倒四、词不达意。
为学习者制造了额外的困难!
所以,总结以上。中国学习者和外国英语使用者在专业技术领域竞争时,天然的就面临三个巨大的劣势!
第一个,现代科学思维体系和技术多用英语书写,英语本身就比汉语更加接近科学思想的本源!
第二个,汉语教材是翻译过来的舶来品,已经经过了翻译者的无意识思想污染!
同一个意思经过传播,本身就会有衰减,而翻译者又多为专业技术领域人员,缺乏沟通技巧,表达能力,没有照顾到受众!导致编写出来的晦涩难懂,增加了不必要的理解成本。而西方的教材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
第三个,汉语本身构词和英语相比就不利于科学技术传播!当然,你要是比较的是诗词、意境、言简意赅、押韵,那肯定是汉语优秀!
以前有白话文推广,目的就是普及知识。
要记住,语言本就是传播思想的工具,应该为更加准确、方便的传播思想而服务!它不应该成为中国人满足文化虚荣心的挡箭牌。要知道,技术生产力是第一位的,如果不能促进技术的传播发展,语言文字在其他方面承载的东西再多,也无济于事!
在这个原则指导之下,针对以上三个弊端,除了原答主的激进措施,我认为还有其他可选择的方法!
针对1,这是人家的历史优势,没有办法。
2.寻找汉语、英语、专业技术水平高,沟通能力强(情商高)的复合型人才,重新编写教材。降低不必要的学习难度。
3.对汉语的缺陷参照英语进行二次改良,以适应专业技术传播的要求,吸收英语的优势。
归根结底,是要有科学思维,才能孕育出科学。
历史已经证明,科学思维诞生于西方,中国是用血的教训才认清了现实。
想要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绕不开对于科学思维起源的认知!
如果你认为,科学思维在中国早已起源,什么祖冲之算数之类的,进而得出古代的思维很先进,只是没有重视。最后仍然以继承了中国古代经验主义的思维为内核,那么即使学会了科学知识,也难以发展创新!
更应该的方式是,用科学的方法,解析出现代科学思维。
然后遵循科学思维,对中国的传统进行重新审视,甚至改造!
保留传统符号,使用科学思维推陈出新!
审视科学思维的标准既不是依照中国传统,也不是西方,而是是否促进科学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