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伊甸园——西亚文明概述
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地区(今伊拉克境内及叙利亚北部一带),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摇篮之一。希腊语称这块地方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与尼罗河相似,两河也是每年定期泛滥,为经营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西北向东南延伸,形似一弯新月。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的锄耕农业,至公元前3500年,这里已开垦成河渠纵横、盛产大麦和椰枣的良田沃野,因有“肥沃的新月地带”之称。在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称亚西里亚,亦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亦称示拿。巴比伦尼亚又分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北部称阿卡德。
两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西亚的通道和走廊,各民族交会之地。早在公元前5000年,已有苏美尔人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及迦勒底人等,先后在这里建国。多个民族的纷争和占领,无不留下他们各自充满异彩的文化。各种风格互相掺杂,多种渊源汇集,使文化艺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面貌。
早在5500年前,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文字。他们把字铭刻在石头上;或用斜尖的木棍儿、芦苇秆、骨头等,压刻在黏土做成的软泥板上,再经晒干、烘烤,制成泥板书。这种别致的书写方法,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因而形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笔画,好像楔子或钉子的形状,故称楔形字或钉头字。一部泥板书包括若干块刻有楔形字的泥板,按顺序放在木架上,供人使用。这种泥板书至公元1世纪才为羊皮书所取代。
楔形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书写不同的语言。楔形字泥板图书默然埋藏地下1500年,直到19世纪才被释读成功。
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科学中,最发达的是天文学和数学。早在苏美尔时代,苏美尔人就发明了太阴历。他们以一昼夜为一天,以月亮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月。他们还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6个月每月为30天,另外6个月每月为29天,共354天,并设闰月来补足。古巴比伦时代,人们已能将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分开,还观察出太阳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路径——黄道。后来他们又划分出黄道十二宫。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代,人们又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分别以7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7天的名称。这就是目前通行世界的以星期分割月份的由来。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数学方面采用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十进位计算法;另一种是六十进位计算法。古巴比伦时代的数学家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能求出平方根和立方根,能解出3个未知数的方程式。他们会把不规则形状的田地划分为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来计算,然后得出面积总和。他们还会计算体积,能估算出一个截顶角锥形地窖的贮藏量。
如同《圣经》旧约的记载巴别塔的故事,巴比伦人曾经想建造一座能通天的高塔,上帝害怕凡人建成高塔后不再敬神,就将这里人的语言变得彼此不同,将纷争的种子埋藏在人类心中。两河流域你很难说清楚到底是属于谁的,亚述、巴比伦、波斯、犹太、古希腊、腓尼基、古罗马、阿拉伯、欧洲、蒙古都曾经占据过这里。犹太人称这里“流着奶和蜜”,阿拉伯认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但谁都无法永远的拥有这块土地,这里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犹太人、阿拉伯人的家园。
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城邦林立,与古希腊城邦相似,各城邦都由一个位于中心位置的城市和围绕这个城市的若干个村镇构成,都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
苏美尔城邦宗教氛围浓厚。每个城市都有几个神庙,其中的主神庙在城邦中的地位最高。《圣经》中记载亚伯拉罕每到一处,就设立祭祀耶和华的祭坛。为了扩大领土、控制水利灌溉权以及争夺霸权,各邦之间频繁发生战争。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现在能在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里看到。该诗描写了苏美尔人乌鲁克城的国王吉尔伽美什神话式的传奇故事,颂扬了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征服自然,探索人生奥秘的朴素愿望。这部作品产生于苏美尔城邦时代,以后经过历代人民口头相传、加工锤炼,至古巴比伦时期被编定成书。全诗共3000多行,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在12块泥版上。
美苏尔的神话和宗教也被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等闪米特民族所接受和继承。这一神话体系还持续深入地影响了古希腊罗马神话,这些驰名全球的神话经典,都能在古代的苏美尔找到他们的影子。《圣经》中的大洪水,
在苏美尔人神话中,风之神与众神之王恩尼尔觉得人类太吵闹,于是放出洪水、干旱和瘟疫来消灭他们。但是,个性良善的水神恩基传授阿拉哈西斯灌溉、贮存谷物以及医药的知识,人类因此得以存活下来。恩尼尔相当生气,决定秘密召几位神来放一次巨大的洪水完全灭绝人类,但是还是被恩基知道,并且事先安排乌塔那匹兹姆搭船避难,日后便予乌塔那匹兹姆永生的能力,嘱其隐居深山。
美苏尔的神庙大经济占主要地位。神庙的土地可分为三类:神庙公用地,即神庙公用而由神庙所属人员共同耕种的土地;神庙份地,即分配给神庙服役人员的份地;神庙出租地,即出租给佃户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神庙土地是不能买卖的。随着城邦王权的加强,神庙土地多为王室侵吞。除了神庙所有的土地外,其余均为农村公社的土地,这些土地已分配给各个家族,可以买卖。村社农民必须向国家纳税并服徭役。
阿卡德是由北方的塞姆人建立的,纳拉姆辛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291~前2255年),阿卡德王国臻于全盛。他曾多次远征,北到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东至扎格罗斯山,西抵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一带,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之后蛮族库提人摧毁了阿卡德王国。
巴比伦有古巴比伦和新巴比伦两个国家,古巴比伦是由是由阿摩利人建立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古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汉谟拉比在治国方面最突出的政绩就是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北方的赫梯人南侵,消灭了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63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加勒底人趁亚述帝国内乱之际,逐渐取得对巴比伦尼亚地区的控制权。公元前626年,亚述人任命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为巴比伦尼亚总督,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却发动了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期间,王国政治稳定,奴隶制经济有较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达到两河流域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灭犹太国,将犹太人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他为了排解王后对家乡思乡情,建造了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新巴比伦后被波斯吞并。
亚述帝国的创建者是公元前8世纪后期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他执政后进行了众多领域的改革。军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把常备军划分成七八个专门的兵种,如重装步兵、攻城兵、战车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同时他还改善了武器装备,军队里配备了铁制的弓箭、刀枪、盔甲等,制造并使用攻城用的投石机、冲城器和云梯。通过军事改革,亚述军队成为当时西亚、北非最强大的军队。公元前8世纪后期,亚述国已经成为两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亚述国王对不肯投降而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报复极其残酷。破城之后,亚述士兵残酷地对待着城里的人们,敲碎他们的头颅,割断他们的喉管,火烧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还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 由于亚述帝国统治者侵略的种种暴行,作为亚述帝国都城的尼尼微,在《圣经》中被称为“血腥的狮穴”。公元前605年,亚述被新巴比伦和米底消灭。
公元前6世纪,处于米底统治之下的波斯,有6个农业部落、4个游牧部落。波斯人在居鲁士(公元前558~前529年在位)的领导下,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于公元前550年灭掉米底,并建立了波斯王国,定都波斯波利斯。 公元前539年,进军美索不达米亚,一箭未发就使新巴比伦面北称臣,同时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并划入波斯版图。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侵波斯,波斯军队节节溃败,大流士三世在逃亡途中被杀,延续两百多年的波斯帝国至此灭亡,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也随之宣告终结。
虽然文明终结了,但伟大文明的遗产却在以后的岁月中发展壮大。以色列王国时期,都城耶路撒冷中建造了祭祀耶和华的圣殿,一神教信仰广泛传播。公元1世纪,基督教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所创立,继承了犹太教的《圣经》和许多文化传统,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公元7世纪,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以犹太教为模板建立了伊斯兰教。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这些作品被学者们翻译、介绍和注释,或由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或由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