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天生就该让弟弟?看完这部25年前的9.2分纪录片,千万中国父母沉默了...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姐姐”这个称呼似乎天然带有着谦让和妥协的属性,她们在家庭关系中也更多地受到这个身份的捆绑。
早在25年前,导演李玉在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做节目编导的时候,就曾经拍摄过一部这一主题的纪录片,名叫《姐姐》。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这部拍摄于1996年的纪录片是李玉导演的处女作,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却足够有深度、见尺度。直到今天,豆瓣评分仍有9.2分之高。
它用朴实的镜头真实地记录了父母的偏见和漠视,姐姐的心酸和无奈,更窥见了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姐姐的艰难宿命。
因为这个身份,姐姐和家里的所有人莫名地处于“敌对”关系,而她渴望的关心和爱却总也不来......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你是姐姐”
纪录片《姐姐》关注的是一个四口之家。
女孩蕊蕊和男孩峰峰本是一对龙凤胎,妈妈生他们的时候是破腹产,因为父母认为女孩可以多照顾男孩,于是决定先拿出女孩,“人为的”赋予了女孩“姐姐”的身份和需要承担的义务。
因为这个身份,姐姐必须时刻保持谦让,而弟弟凡事都可以得到优待。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纪录片拍摄的时候,峰峰和蕊蕊已经6岁了。
父母给峰峰报了国际象棋班,所以每次练下棋,姐姐都要当他的陪练。
可是峰峰不按规则走棋,蕊蕊一再忍让,但弟弟屡教不改,蕊蕊气不过,不愿意再和弟弟玩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一旁的弟弟见没得玩了,扭头就去找妈妈告状。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正在忙家务的妈妈不问缘由,就开始指责蕊蕊:“你是姐姐,陪弟弟玩一会怎么了,爸爸不在家,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姐姐委屈地看着妈妈:“你不是说不喜欢我吗?”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弟弟见玩不了象棋,就起身要去房间里拿积木。虽然自己也有,但他却非要玩姐姐的。
蕊蕊表示拒绝,因为弟弟每次玩过积木都不收拾,反而要自己来整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两个人争执不下,外面的妈妈听到弟弟的哭声,跑过来将姐姐的积木递给弟弟,不在意女儿低落的情绪,只是用“忙”为借口,转身出去了。
客厅里,妈妈总是亲密地搂着弟弟,两个人有说有笑,姐姐只能落寞地坐在一边,假装自己玩才不会寂寞得那么明显。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妈妈把峰峰搂在怀里,给他检查牙齿,温柔告诫他要好好刷牙,牙齿都有黑斑了。一旁的蕊蕊看着亲密无间的母子两,试图融入话题中,小心翼翼地开口说:“你看看我的牙。”
妈妈只是抬起头,说了一句:“你的牙也不好。”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妈妈不关心,蕊蕊只好百无聊赖地从镜子里观察自己的牙齿。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这个画面里,蕊蕊就像是一个旁观幸福的局外人,她是该包容、该懂事的姐姐,却不是一个需要关注和偏爱的女儿。
“少数服从多数”
在这个四口之家里,当警察的爸爸因为工作原因,几乎很少待在家里。比起过度袒护弟弟的妈妈,稍显得公正的爸爸是蕊蕊内心唯一可以“仗义执言”的队友,所以蕊蕊非常期待爸爸可以回家。
周末的晚上,爸爸终于有空回家做饭,这让蕊蕊欢呼雀跃。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等待做饭的过程中,妈妈一直搂着弟弟坐在电视前看球赛。蕊蕊想看动画片《狮子王》,跟弟弟商量换一下台,弟弟扭头问母亲:“妈妈,你想看球赛还是《狮子王》?”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妈妈显然没有主持公道的意思,回答:“那你少数服从多数吧,我和弟弟都看球赛。”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站在门边的蕊蕊满眼落寞,她走上前,挡在了电视机和弟弟的中间。弟弟生气地指着姐姐大喊道:“给我杀了!把她杀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面对儿子的惊人之语,妈妈好像没听见一样,没有制止,只是不耐烦地说:“你们两个再打我就不管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妈妈起身喊爸爸过来主持公道,但爸爸来了只是简单批评了弟弟两句,和蕊蕊商量:“先看评球,然后再看少儿节目。”
蕊蕊得不到想要的公平,就躺在地上打滚,以作抗议。妈妈指着蕊蕊:“你看这是故意的吧,我是管不了你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爸爸拉起女儿,又是一番训斥:“你是姐姐,让人笑话,起来。咱们家四个人,爸爸妈妈弟弟都愿意看球赛,少数服从多数,是不是?”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在看似公平的旗号下,蕊蕊总是置身于被迫妥协的一方,她是应该懂事的“姐姐”,也是服从调配的“少数”。
晚饭时间,妈妈让两个孩子去卫生间洗手,弟弟洗好了直接关掉了厕所的灯,让姐姐置身于一片黑暗中。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一家三口都坐上了饭桌,只有姐姐还倚靠在门边,不愿意靠近。爸爸出声叫她吃饭,蕊蕊说:“你们总是训我。”
她尝试将这一天里发生的事都告诉爸爸,说自己不想陪弟弟下棋,但妈妈非要她陪着下,自己不开心。晚上也看不到想看的电视节目。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但爸爸的反应让她失望:“你不是姐姐嘛,你这么自私还行啊,什么事光管你个人。你弟弟现在学国际象棋,得两个人下,为这个批评你应该。几天不见面一点进步都没有,这还行啊?”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他还强调,弟弟比她错误少是事实,她太任性了,比如现在就不吃饭。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在全家人的一直训斥下,蕊蕊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外人,这样的认知让她更不愿意靠近饭桌。
最后,还是爸爸的一句夸奖让蕊蕊坐上了餐桌:“蕊蕊也有优点,舞蹈学得很好,画画也很认真。就是脾气得改。” 爸爸接着说:“去练舞蹈,妈妈都说你练得可好了。”
蕊蕊一听更委屈了,控诉妈妈从来没有夸奖过自己一句:“她没对我说过一次!她动不动就和弟弟说悄悄话。”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弟弟察言观色,把椅子搬到妈妈旁边,表示不愿意挨着姐姐。
妈妈继续附和,把姐姐对自己的不满归结于现在的小孩性格太独了。6岁的蕊蕊不懂得反驳,只能大喊:“就是你。”
坐在一旁的伸手打了蕊蕊,指责她说:“谁让你说妈妈的?”蕊蕊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而面对这样的冲突,爸爸不关心蕊蕊的内心想法,只是催促她和妈妈认错。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蕊蕊看着亲密无间的妈妈和弟弟,她无奈地说:“道歉没用,妈妈不喜欢我。”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蕊蕊只能无助地流泪,她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所有人都说她错了。她抗拒面对妈妈的冷漠,但迫于压力只能用道歉解决这扩大的矛盾冲突。
蕊蕊哭着重复道:“妈妈刚才我发脾气,我错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这时候蕊蕊才终于迎来了一个拥抱:“以后改了就好了啊。”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用一个“奉献”的女孩,
成就一个“完美”的男孩
性别歧视不是单纯的男性歧视女性,而是男性与女性一起歧视女性。在纪录片中表现出的,就是爸爸妈妈和弟弟一起不自觉地“欺负”姐姐,这背后是家庭和社会的合谋。
蕊蕊和爸爸哭诉:“妈妈不喜欢我。妈妈和弟弟亲,总是在偷偷讲悄悄话。”
但爸爸却笑着说:“你人不大,疑心倒挺大,难道你妈和你弟在你背后鼓捣你啊?这不笑话吗?”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对于女儿的委屈和不解,爸爸妈妈从不理解,而是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女儿的自私和不懂事。
大人永远不会承认,冲突的产生在于“不公平”。他们期望用一个“奉献型”的女孩,成就一个“完美”的男孩,并强迫孩子们接受这样的现实。
从蕊蕊的角度来看,爸爸妈妈的教育姿态永远是居高临下的,听着蕊蕊的抱怨,妈妈生气地走进客厅,手里搂着弟弟,嘴上还不忘训斥女儿:“她一个小孩,我还能给她认错去?”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弟弟,永远不会懂得人人生而平等、公平等最基本的概念。
他会在饭桌上故意添油加醋:“你要这样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我也不喜欢你了,全家人都不喜欢你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这对于小孩子来说近乎于恐吓,刚坐下的蕊蕊再度委屈地哭了。但她的哭泣和辩解,以及一切自觉不自觉的反抗都被粗暴地定义为任性、疑心重和小心眼。
蕊蕊抱怨妈妈不喜欢自己,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关注,而妈妈回:“你这样永远不喜欢你。”就像是一个恶劣的死循环,好像家里所有的闹剧和不和谐都可以归咎为一个小女孩的过错。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在豆瓣评论区,很多网友留言,看到纪录片中的姐姐就仿佛看见了童年的自己,那么不公和偏见终于找到了倾诉的窗口。
图片来源自豆瓣评论
作家萧红曾感叹:“我一生最大的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那些重男轻女中的女生,后来怎么样了?”上千个回答,每一个回答背后,都是对亲情的痛心和失望。
家产不均分已经是小事,从小就当起“扶弟魔”“扶哥魔”的大有人在;因为缺爱自卑、没有安全感,经常自我怀疑,缺乏认同感;在爱情中患得患失,折磨自己,折磨别人,甚至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观念,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姐姐》
这些女孩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
我的存在对父母而言是没有价值的,不对,也是有价值的,那就是反映出,他们对于生出一个男孩,有着多么强烈的渴求。
这种伤害就像是一个可怕的无底洞,让女孩们深陷自我怀疑、没有安全感的深渊之中。而当外界的人意识到,连她们的父母都不认可其存在时,就会把父母加诸其身上的伤害,继续扩大。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种“重男轻女”的腐朽观念依附着社会文化代代传承,它的背后正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或许有一天,当女性与男性真正享受社会同等的地位和认知,那父母才能欣慰、坦然、快乐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这部简短的纪录片细细看来更像是一部“重男轻女”的恐怖片。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都在用漫长的日常生活“绵里藏针”地伤害姐姐,期待女性的妥协和屈服。
人生而平等,每个女孩的出生都是无比珍贵的礼物,都值得被期待。她们不该被强制性赋予“姐姐”的身份和义务,在父母的偏心和遗憾下长大。
这些在家庭里饱受“不公”的女孩,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请正确爱你的每一个孩子,不论男女,他们都需要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平等的爱。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erence:
纪录片《姐姐》
知乎:如何评价李玉的纪录片《姐姐》?
知子花家庭教育:“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这部豆瓣高分纪录片,值得千万爸妈深思
Leo一路向北:豆瓣9.1分的《姐姐》,比《我的姐姐》更深刻!
精英说:奚美娟自述性别崛起引热议:那些叫“招娣”的女孩,后来都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