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的“好”,究竟是哪里好?一线师生的感受是,好学校的根本在于生源

【本文来自《教师轮岗能改变学区房信仰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炳阳
  • 作为从教近四十年,执教过多所学校的经历的教师来看,最重要的:

    1、生源 主要决定因素:父母教育经历和教育素质,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的完整性(家庭不稳定或父母离异、丧亲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成长)。

    2、学校 主要决定因素是学校沿袭不断的好的传统(管理一贯严格,而且适度的兴趣活动,如体美发展有成绩}。

    3、高素质而且敬业的教师。现在的教师招聘制度和薪资制度,虽有微小差距,但不大。

    4、学校硬件配套  除了城里和乡镇稍有差别,同一地区基本差不多。

    5……很多很多

    所以,同地区同条件的条件下,教师轮岗不轮岗差别可以忽略不计。

    反驳者,你如能拿真实有效的数据才能能让我服,主观臆测的就算了。拿一个非普遍性的例子,也没说服力。

本文作者的最大问题在于,他没弄清楚好学校的“好”,究竟是哪里好。

目前无论是严肃的论文(你们可以去查查,国内外有很多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的论文,都是很严谨的研究),还是一线师生切身感受,都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好学校的根本,主要是生源好”

什么叫做“生源好”?研究者继续寻找最具解释力的因素是什么

结果更令人绝望:家庭收入和父母学历是决定孩子学习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两个因素几乎可以完全解释与预测孩子的学习表现,其他因素几乎不重要。

这个残酷的事实,给“批量制造好学校或者提升普通学校教学质量”的愿望判了死刑,因为这几乎等于用现代统计学证实了俗语“龙生龙、凤生凤”定律依然有效

穷人家的孩子能不能成才?当然也可能,但几率淹没在背景噪音,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因此,“教师轮岗”消灭学区房注定是缘木求鱼的行为,都不用讨论具体是“名师轮岗,还是青教轮岗”

因为“老师因素”根本不重要,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是父母言传身教带出来的,老师只是打个底

目前中国的教育里,还是灌输式为主的。但真正会学习的人知道,灌输只是皮毛,“答疑”才是根本

不同的人看了同样的教材,掌握水平不同,产生的疑问也是不同的。真正有用的,是解答每个人千奇百怪的疑问。这种“答疑”服务,是私人定制的,无法批量生产,一对多的老师也无法做到父母对子女的无微不至。

轮岗这个思路,不能说完全是错的,但真正有用的轮岗,反而是“学生轮岗”。

因为在教育水平相关性研究中发现,除了家庭收入与父母学历这两个决定性因素之外,唯一还有一定解释力的因素,是“同学质量”,即同学家庭的收入和学历。一个班里,只要有几个好家庭的孩子,对于其他底层家庭孩子的学习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

这就提示了“学生轮岗”不可以是随机打散的,而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评级,根据评级结果分层随机。保证所有学校的班级里,都能分配到不同档次家庭的学生。

利用“同学质量”这个因素带动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是没有副作用的,副作用就是“好家庭孩子”的成绩会被轻微拖累——如果与他们的同学完全都是类似水平家庭相比较的话。

学区房的本质,就是选择“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高房价筛选好家庭,好家庭的孩子间互相促进。

破除学区房,就是选择“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让你们小圈子近亲繁殖

至于“学生轮岗”或者“全市大随机”技术上是否可行,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