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烧旺“预制菜”这把火

文 | 商观

500

  预制菜当然不是虚火一场。

  政策、市场、企业三头在线,凑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从产业园、生产装备运输配套到上游生产供应链,到经销、零售终端,均在朝着万亿预制菜规模做产业布局。

  预制菜在C端的消费需求也是真实存在、不可逆的。

  国人花在“做饭”上的时太长了。预制菜精简了烹饪环节,能让受众用几分钟的时间做出原本需要几十分钟以上的热餐。

  节省时间就是节省了金钱。在一个高人工成本袭来的疫情后时代,由社会高度专业分工、工业化生产导向的预制菜,的确是90后、00后受众会买单的新消费趋势一种。

  但中国的风口产业通常都难以逃脱“劣币驱逐良币”——因前景看好,一哄而上,好好的一个新兴产业能迅速被做泛滥,最后一地鸡毛。

  真正烧旺预制菜这把火,要的是正确姿势。

  01

  C端:培养新消费

  预制菜要谋的机会,当然是指目前仍只占20%份额的大众消费的C端。

  在B端,需求比较简单,预制菜已经是大势所趋——酒店、餐厅、企事业单位食堂用预制菜,干净卫生,出菜快,比后厨人工划算。

  只要算好成本账,规模集约打法就能制胜B端。

  C端需求复杂,要的是个性化——顾客要预制菜的方便,是要买回去马上就能下锅的方便菜;顾客还要预制菜的干净、卫生,工业化生产、大加工标准流程不能打折扣,必须能与人工洗涮切同等食安;顾客还要预制菜的新鲜,速冻技术、全程冷链等高配是预制菜企业要标配的基础设施;顾客也少不了对价格的要求,在消费一盘预制菜的场景中,顾客会始终与去餐厅享用热餐及购买外卖便当,及去菜场超市购买初级食材做体验的比对,这其中,比价是直观的第一动作,然后是口味——顾客要的第五点,顾客还要求口味要好。相对消费初级食材付出了更高成本,预制菜被期待要有入口的惊喜。

  但口味还原的问题就回归餐饮本质,其天然是区域化的、非标的、众口难调的。

  方便、食安、新鲜、便宜、口味,五个象限,仅仅是照顾到大众消费的基本需求。

  个性化、碎片化消费语境下,受众会要求预制菜能满足到某些个性化需求或能有增值功能,比如成品适合分享拍照、品牌有调性等不一而足。诉求基本类同消费品。

  眼下的现实,五个消费象限都还处于被教育阶段。大众对于预制菜还没有达成上述认知,预制菜消费习惯还待培养。

  针对顾客端的预制菜消费体验调研中,“价格贵”、“不新鲜”、“口味不好”众口一词。

  “价格贵”的诟病集中在预制菜购买的比外卖、餐饮吃一顿热乎的还贵,还不算清洗、用油、用水电煤等物力人力时间成本,还有“花更大价钱吃不新鲜的食物”的智商税的困扰。

  目前,做一顿预制菜,并非品牌宣称的“免洗免收拾”,除了调理肉写着可不洗,配菜和佐料包装袋上可都注明着:清洗后入锅。而实际上要拆掉的外包装、内包装、料包袋、食材主料袋、配菜袋、葱姜蒜袋,七七八八能整一垃圾袋,相当不环保之余,要收拾的包装垃圾并不少。

  与此对比,预制菜上市公司“味知香”的渠道布局是围绕农贸市场为主的加盟专卖,旗下1500多家加盟专卖店,多选址农贸市场,或与农贸市场相邻,店内还出售大比重的散售预制菜品,这一定程度能让味知香更快打开市场。贴近目标受众——买菜回家做饭的家庭消费客群,去除包装、简化包装,让顾客首次消费没有压力。

500

  至于“不新鲜”这点,需要的是消费教育。

  比如,消费者疑问的:预制菜和隔夜菜有什么区别?预制菜新鲜、健康吗?

  生鲜的“新鲜”体现,大都从外观、卖相来呈现。预制菜如何体现新鲜?似乎能做的只有成品后的口感。

  但实际上,预制菜企业在生产技术端已经做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新鲜。

  大多数预制菜企业需要跟消费者普及生产技术中关键一条“急速冷冻锁鲜技术”。 

  速冻技术是指快速将食物的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C以下),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小到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保证速冻后的口感。

  预制菜如果能全程冷链保存和运输,是能保证产品的新鲜度的。道理如同,中央厨房出来的冷便当用微波炉加热,比便利店店员手工操作的热餐便当更干净、卫生。

  业内人士介绍,国内实际从2000年开始出现肉禽水产加工为主的预制菜企业,但直到2014年前后才基于外卖平台料理包市场放量发展。期间转捩点正是得益于速冻技术发展及冷链运输成本降低。

  第三点、口味不好。这的确可能是制约预制菜在C端放量增长的难点。

  预制菜是用社会专业分工,帮助消费者做了筛选、洗切、腌制、搅拌、滚揉、调味、成型的烹饪事情,帮助顾客节省时间,同时帮助不会做饭的年轻人制作家庭餐饮。

  按照定义,预制菜是相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半成品,可大致分为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以及即食食品。后两者其实是成品,口味有保障。口味难以标准化的是前两者,因为受众的烹饪水平参差不齐,食材加工难易步骤不同,南北东西饮食文化差异太大,皆可能影响一道预制菜的口味还原程度。

  从这个层面来讲,预制菜可能会圉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属性,呈现较强的区域化特征。但能保持期待的是,一些全国化布局、规模生产的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在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上,围绕“口味还原”、口味丰富度做地域突破。

  02

  降本增效:以规模做整合

  预制菜畅行B端,是因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普适性需求。而要让C端消费者在疫情后时代也能增加在家就餐的频次,预制菜企业本身的降本增效就很关键。

  消费降级、食品安全、健康、便捷,是疫情后时代的食品消费的几大关键词。相比疫情期间人们多少是被迫在家就餐,预制菜的接受度门槛很低,疫情后时代的预制菜产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大概率要高很多,品类上也可能出现偏好变异。

  但价格可能还是影响预制菜购买的第一要素。

  从B端转向C端的水产预制菜企业告诉《商业观察家》,相对过去做B端市场,预制菜做C端线上市场,物流成本高达20元每单,加上抖音、快手等平台提点,就会有40%的利润被去掉了,再加上其他费用,导致整个C端产品价格比较高,会高于消费者在家配菜的成本很多。

  在预制菜规模化未达之前,很多预制菜企业是对渠道进行分隔定位,诸如珍味小梅园,选择的是“线上做声量,线下做利润”。

  预制菜专卖“舌尖英雄”,在价格上也做了很多基于市场的快速响应。其每一款商品都以促销价呈现。其门店菜品价册、APP上的价格呈现都是划掉原价、以差不多6折的促销价呈现,每天还都有三四款低至5折的特价引流菜品。

  舌尖英雄北京朝阳一专卖店店主告诉《商业观察家》,门店卖的好的还是9.9元的宫保鸡丁和10.9元的糖醋里脊。一般单品价位上了20元以上就乏人问津。

  小炒类的速烹菜,大都荤素搭配两样,卖价也都在十多块钱,但因为看上去食材搭配简单,就是一个刀切分装,顾客买的也并不多。

  而类似麻辣小龙虾、香辣烤鱼、水煮笔管鱿鱼,单品售价通常在35-70元之间,这类看上去在烹饪前有复杂处理食材的工序、需要专业调料的“大菜”反而有一定的复购率。顾客评价是口味过关,跟餐厅吃有性价比体现。

500

  可见,“价格贵”的受众感受是相对的。

  预制菜不能全做10元以下的低价引流品,关键还在于菜品能否实现增值——一是产品本身增值。即通过产地集采、生产集约、物流一体、直销终端等供应链整合,做出规模成本优势,从而实现单个菜品的增值。

  目前来看,预制菜的整体定价,尚普遍高出大众消费预期。降本增效是整个预制菜产业待攻克的命题。以规模导入实现成本普降,在保证毛利的情况下,拉低零售价,这是预制菜在C端放量的根本路径。

  本质上,预制菜企业的价值在于整合。

  一份标准的预制菜肴产品,是由多个独立小包装组合在一起的组合商品,通常包括一份荤菜食材包、一到两样蔬菜制品包、葱姜蒜等佐料包、调料包。这套组合商品通常不大可能来自一家公司——荤菜主食材来自肉禽制品厂家或水产制品公司,蔬菜配菜包可能按产地来自不同产区的蔬菜公司,葱姜蒜可能是产区蔬菜公司或是蔬菜加工企业,调料包一般来自餐饮企业或专业调味料公司。

  预制菜品牌企业并不直接参与上述食材和配菜、配料、调料的生产制造加工,做的是选品、采购、品控、定价、营销的组合工作。

  整个预制菜生产供应链条极长,从上游农产品种植养殖等上游食材原料配料辅材调料供应,到加工生产肉禽制品、水产制品、蔬菜制品、冻品、面米制品、调味料、火锅料等菜肴制品公司、餐饮调味料企业,再到加工中心打包成菜肴米面预制品。

  预制菜品牌企业需要把控期间每个环节的食材和料包价格,同时做好食品安全的品控。能整合上游供应链的预制菜企业,才能提升终端的产品竞争力。

  当前,预制菜行业还处于“有品类没品牌”的初级阶段,规模还谈不上整合上游,更多是在做“预制菜买手”——以专业度和单品效率为选择要素,从浩瀚的中国肉禽、水产、蔬菜、调味料、餐饮生产企业中寻找到匹配的合作伙伴,代工、贴牌、采购,然后以一定的加价,营销出货。

  预制菜上游生产企业的降本增效更为主流。

  首先是产能提升,目前各家涵盖预制菜业务的生产企业都在开足马力扩产能。

  第二、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出现的趋势是更多选择在大宗原料产地建厂,就地采购,减少运输费用等整合举措全都上线,拉低成本的诉求明显。

  第三、一些预制菜销量头部企业,从聚焦B端开始转移资源布局C端,类似安井食品设立独立的面向C端的预制菜事业部,自研自产、定制化开发适合C端的专有产品。一些预制菜企业在品类上开始做细分化。

  乐观的是,行业上游多玩家投入,产能提升快,整个产业效率就能传导下游,加速产业整合提升。

  另一个普适性的理念可能也是预制菜企业要遵循的:“表演”便宜。应从食材克重、包装包材、广告营销、门店装修等消费者可感知的全方面,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制造预制菜类初级食材一般便宜、没有多少加价的消费心智。

500

  永辉超市日前推出“辉妈到家”快手菜


  03

  商超的机会:做加工服务

  预制菜需求的旺盛,在预制菜相关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中有所体现。整体来看,预制菜业务的增幅都超过公司营收增幅,预制菜超过30%以上的高增长是共性,但销量基数仍不大。这还是BC共享的预制菜全渠道销售。

  预制菜概念股中,安井食品预制菜(菜肴类制品)销售规模最大,上半年营收13.9亿元,同比增长185.33%,其中“大单品”战略贡献明显,并购的新宏业公司的小龙虾制品贡献了重要增量,米面制品增速23.86%,其余分类增速都未达到20%。

500

  预制菜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汇总|商业观察家整理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我国有近6.9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速冻、预制菜、预制食品、半成品食品、即食、净菜”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其中56.6%的相关企业成立于近5年内。2021年预制菜企业新增注册数量为4031家,2020年新增注册数量为12984家。

  千军万马抢滩预制菜的市场大势下,商超零售企业如何分羹呢?

  商超零售企业实际早有在做预制菜、半成品菜,类似胖东来、香江百货、雅斯等区域零售企业都把熟食、半成品菜、预制菜做成了聚客的超市核心竞争力。

  如今随着疫情后消费时代的变化,切分餐饮零售化生意也有了新的内容。首航超市总经理刘意华告诉《商业观察家》,面对预制菜热潮,商超的重心不是要去大规模自制菜品,和餐饮企业比拼,重心应该落在生鲜商品的加工服务和餐食服务上。

  “超市要做自己拿手的事,专业的餐饮菜品开发、生产制造,可以整合成熟的单品第三方厂家、餐饮企业合作,超市要做的加工、分切到顾客能直接入口、或者直接入锅;按餐饮业的论份、论盘卖,按季节和顾客个性化需求,搭配好调味料,能给顾客一个媲比餐饮店的便利体验。”

  首航超市的门店前端,从加工熟食口味和供应形式上都在向餐桌化、餐饮化的餐食服务看齐,提供更多加工、包装服务,后端则通过投资自建一体化加工仓储配送中心,重投中央厨房做熟食、主食、烘培及生鲜加工,半成品菜、餐饮化服务商品提升到占比生鲜销售的50%以上。

  生鲜传奇创始人王卫也表示,“成品菜对于酒店、餐饮企业更为友好,比如臭鳜鱼、红烧肉,这些预制菜也好,成品菜也好,一定是酒店、餐饮企业更专业,能力更强。商超零售应该抓住的是加工的半成品菜,比如土豆炒肉丝、毛豆肉丁这些加工的半成品菜,在超市销售更好。”目前,生鲜传奇加工中心每天加工20万份半成品菜,生鲜和生鲜制品的销售仍占到生鲜传奇总销售的八成。

点击「商业观察家」阅读更多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