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是在模仿现实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09474”推荐,来自《沉迷游戏,原因是逃避现实》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409474添加】
和大多数人的表面观感不同,
经研究表明,玩游戏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是在模仿现实,是为了满足人对世界和存在意义的饥渴。
公元前1300年,小亚细亚的吕迪亚人发明的第一个游戏:掷骰子。3000多年过去了,现代人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然前仆后继地进入游戏的世界,全世界已经有数亿年龄各异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游戏世界。
玩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欣然接受游戏中的麻烦,付出努力,甚至是金钱,而工作或学习中的麻烦,却令人厌恶?
区别在于:正是存在于游戏中的障碍,让游戏目标有了价值!
游戏有两个特征:
(一)反效率,这里的效率是指:游戏规确定了游戏难度,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玩家可以在游戏中追求效率,但是一旦为了效率破坏了游戏规则,比如开作弊器,游戏很快便会失去乐趣,实际上很多重度玩家在游戏中要克服的困难,你很多现实中的问题还要复杂,需要几十个人密切配合,每天耗时十几个小时,连续几个月重复着在外人看来机械枯燥的动作,但仍然有很多人乐此不疲
所以被打破的第1个刻板印象是:人们痴迷于游戏,并不是为了追求轻松,这使得游戏是通过即时奖励机制导致多巴胺成瘾的说法并不能完全成立了。
(二)反报酬,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老人的住处,每天都会有一群孩子到他家楼下玩易拉罐游戏,搞得老人不胜其烦,这一天他来到楼下对孩子们说自己一个人住非常孤单,很喜欢听他们在楼下踢易拉罐,发出的叮叮咣咣声,为了表示感谢,孩子们每一次来自己都会给他们100元作为奖励,孩子们听到既能玩又有钱赚,非常高兴来的更勤快,但过了几天老人对孩子们说,我的退休金变少,以后每次只能给40元,孩子们虽然有点不乐意,但还是勉强接受了,又一周过去了,老人又找到他们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好,花钱买了很多药,以后不能再给他们钱了,孩子们非常不高兴,说不给钱谁给你踢啊,于是他们之后再也不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玩游戏追求外部报酬会破坏游戏的乐趣。
对此研究学者给出的解释是,人的行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个人为了追求或维持自我定位而行动的动机,比如拾金不昧,比如无偿献血的,通常具有一种强烈的内在责任。
外在动机则是指当事人需要一定的外部奖励,才会去做某件事情的动机,比如为了挣钱才去上班,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
而支出金钱奖励等外在动机,有时会破坏内在动机,这便是动机挤出理论,例如一旦现行行为被明码标价,但是原本愿意无偿献血的人反而会觉得这不再是一件充满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事情,失去了献血的动力,同样一旦玩家变成,游戏代练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原本有趣的游戏过程也会变得繁重枯燥起来。
有人会问如何解释那些有工资和奖金的仍然热爱游戏的职业玩家呢?必须承认外部奖励,对内在动机的影响程度的确是在个体差异,但是作为一个总体现象,依然能频繁的观察到职业选手会面临更多的外部压力,输赢不再那么简单,竞争也不再那么纯粹。这个群体里面的人有时就会产生逃离感。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貌似荒谬的结论,恰恰是因为游戏目标的价值只存在于游戏之中,外在价值很低甚至为0,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反而能够证明人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人们为什么会愿意游戏,或者说为了游戏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呢?因为很多人更喜欢通过努力而获得的艰苦的乐趣,说玩游戏的人懒惰,不如说他们是一群饥饿的人,与其说他们是在逃避现实,不如说是去游戏世界中寻找目标,主动付出,去寻找存在于世界中,不可言说的那部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