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知到悟道:我们为什么学习?

欢迎关注公众号:跟陶叔一起学

这是陶叔在知识星球“观海《毛选》讲堂”社群2022年9月5日开营仪式上的交流发言。

大家好!我是陶叔。跟陶叔一起学,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1

首先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

陶叔大学上的是军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原总参的技术单位工作,做了十年的软件开发。是的,其实陶叔本来是程序员(但是中国足球与我无瓜)。

大约十年前我从部队退役,自主创业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

在2020年初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关系待在家里无事可做。突发奇想做了一个系列的安卓开发教程,放在公众号上,叫做“跟陶叔学编程”。这也是我原创文章笔名的来由。

因为当时课程是想面向大学生,所以自称“陶叔”。同时,也跟“桃酥”同音。

后来,因为中美科技战的关系,网上关于科技“脱钩”的讨论很多。陶叔很关注,但觉得空对空的讨论胜败没有意义,日吵夜吵,能吵死美国乎?还是研究点实事吧。就搜集了一些资料,写了一些相关文章介绍国产软件技术的进展情况。

陶叔写文章有个习惯,喜欢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试图找出背后规律性的东西。

在讨论应对“脱钩”、科技自主的话题时,我一直在找造成当前落后局面的原因,以及如何摆脱被动的策略。在苦思冥想中,关窍突然打开,思路一通就如丝般顺滑。

我认识到现在的中美竞争局面与国共竞争时有非常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从落后、弱小中不断成长,力量逐渐增强,并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

历史上战胜国民党,靠的是毛泽东思想的指引,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斗争。今天我们要战胜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中获得灵感。

所以从那时陶叔开始了自主学习毛泽东与党史,这是我的出发点。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职业生涯与创业经历进行思考,我顿悟了许多长期受到困扰的问题,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是陶叔从学习毛泽东与党史中获得的最直接的好处。

作为党员与曾经的军人,毛泽东的著作与党史陶叔并不陌生,但是真正读进去读出收获,还是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需要找答案的时候。

此后,陶叔写了一些学习毛泽东与党史的文章,因为涉及的题材已经不限于原来的范围,所以我的个人公众号改名为“跟陶叔一起学”。

这个名称表明了陶叔的态度:

一来我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还处在学习过程中,我的文章不过是学习心得。

二来希望在学习中能与朋友们多交流,一起进步,共同提高。

可能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我获得了机会与栩然老师结识。

对栩然老师陶叔是久仰大名,早已拜读过许多篇大作。他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之深刻,对现实问题见解之独到,都让陶叔佩服不已。这些文章对陶叔学习毛泽东起到了关键性的启发作用。

承蒙栩然老师邀请,一起创办了公众号“陶然纪”,今天又非常荣幸在“观海《毛选》讲学堂”中作为合伙人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2

接下来与大家交流两个题目。

第一个题目:学习是什么?

这其实很容易回答,学习就是学知识。那么知识又是什么?

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又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大家一般印象里的知识,就是印在书本上的,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这叫做描述性知识

描述性知识又可以分为两种:

事实总结

事实很简单,就是对实际情况或规则的描述,如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1+1=2,白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合而成等。

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加工,如归纳或演绎,就得出总结。

从总结中继续进行加工,获得了规律,继续对规律进行提炼,最终得出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科学结论。

数学、物理的定理、定律,历史、政治的阶级斗争、经济规律,生物的遗传规律,地理的板块运动……都属于总结。

我们在学校时,花大量时间就是用来掌握这些描述性知识(事实与总结)。

而在描述性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

这些知识在书本上记录的是操作的方法,但是真正要做好,需要反复的练习。

比如写字要写好看,写作文要优美,算数学题要算对,投篮要投准,游泳要浮起来,骑自行车要不摔……

这些都是技能性知识

对知识的分类可见如下的思维导图。

500

对描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的方法就是记忆,而为了增强记忆,就需要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而形成的记忆,就从最初的“识记”提升到“理解”。

而对技能性知识,学习方法则是反复练习。不经过反复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一项技能的,即使你对这项技能的要领背得再滚瓜烂熟,也无济于事。必须通过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大家学过游泳、骑自行车、炒菜,就能深有体会。很多人英语一直学不好,根本上是练习不够,因为英语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光靠记忆是不行的。

具体如何学,这里不展开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陶叔的这篇文章《分清事物之间的区别,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或这个系列的文章《一起学习》。

3

第二个题目: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陶叔认为学习的目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非常直接,就是解决问题

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解决,最快的方法不是抓耳挠腮地苦思,而是看看前人是不是留下了类似问题的解决办法。

如果有,因地制宜地调整一下,就可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

因为陶叔是程序员出身,程序员最大的本事就是全网去找现成的可用代码。很多人笑话程序员的电脑键盘磨损最厉害的3个键是Ctrl、C和V,因为经常用Ctrl+C拷贝和用Ctrl+V粘贴代码。

这在行业内其实是非常鼓励的。人类的智慧成果本来就应该积极分享,开源运动也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鼓励大家贡献源代码,并充分利用别人的成果。

这是效率最高的办法。

陶叔在写文章时,也会先搜索别人对相同话题的看法。当然我不会直接抄袭别人的结论,而是受到他们的启发之后再形成自己的观点。

基于别人的工作之上去做自己的工作,实质上是大家共同推动一件事物的前进。

因此,陶叔非常欢迎大家利用我的思考成果,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形成自己新的成果都可以。

 

4

学习目的往上走一个层次,是探索规律

在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家就会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可以归为同一类。

学习的全过程都是和“分类”紧密联系的。开始学习时,要知道要学的知识属于哪种类型,再去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而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事物的相似性,就需要把它们归为一类。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归纳。

十九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对归纳做过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穆勒五法。即,求同法、求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这里不展开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穆勒五法”。

通过归纳所获得的思考成果,就是“规律”。

规律可大可小,我们在学习中不要追求一开始就获得什么大成果,而是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一砖一瓦去搭建起来自己的思想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开始往往是重新发现前人已经发现过的规律。

陶叔在看书时,经常偶尔地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原来他们是这么想出来的!

这就是当我们在思考与前人相同的问题时,非常契合地还原了当时他的所思所想,电光火石间达到了今人与古人的一种思维上的奇妙连接。

而当我们运用规律去解释世界、解决问题时,往往是能够得到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比如,我们从《毛选》与马列主义著作中获得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阶级分析。

《毛选》的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对这一规律的完美运用,毛泽东在重大决策之前一定是会用到这一规律,对敌、我、友三方进行全面的阶级分析。

现在很多人说阶级分析已经过时,现在的社会没有阶级之分。

在陶叔看来,这是对社会的理解太肤浅所致。很多人不认可阶级的划分,也非常抵制自己被贴上某个阶级的标签,但是他的所思所想其实完全没有跳出该阶级的范围。

我们看1945年我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有一段对小资产阶级的画像:

“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倾向,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由此而来的思想方法上的主观性片面性,一般地容易表现为左右摇摆。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许多代表人物希望革命马上胜利,以求根本改变他们今天所处的地位;因而他们对于革命的长期努力缺乏忍耐心,他们对于‘左’的革命词句和口号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容易发生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情绪和行动。小资产阶级的这种倾向,在党内反映出来,就构成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左’倾路线在革命任务问题、革命根据地问题、策略指导问题和军事路线问题上的各种错误。”

“但是,这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或是另一部分小资产阶级革命家,也可以表现悲观失望,表现追随于资产阶级之后的右倾情绪和右倾观点。……而无论是‘左’倾或右倾,都是不利于革命而仅仅利于反革命的。由于各种情况的变化而产生的左右摇摆、好走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坏的一面的特点。这是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所处的不稳定地位在思想上的反映。”

对照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之时,某退休总编的言论,是不是觉得刻画得活灵活现呢?

因此,这个规律不仅没有过时,并且当你学会它运用它以后,能让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拥有一双慧眼,穿过层层迷雾看到更多本质的东西,同时也轻松看穿很多人的伪装。

探索规律,运用规律,会使我们的思维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这是我们在学习中要去追求的。

 

5

再往上提升一个层次,陶叔觉得就是古人常说的“解惑悟道”了。

《论语》中说“四十不惑”,陶叔的理解是要解决4种惑,才能“不惑”。即:

学习之惑、前途之惑、价值之惑归宿之惑

人生如果很好地解答了这四种惑,就可以不焦虑、不迷茫,在变幻剧烈的世界中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具体要如何解惑,大家可以看这篇文章《四十谈惑:孔子所说的惑和我们面对的惑》,就不展开讲了。

这里陶叔要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所理解的“悟道”。

所谓的“道”,其实是一套逻辑严密、完美自洽的世界观

古人孜孜以求的“悟道”,就是在获得了自己的这套成熟世界观后,用它可以解释任何现象,并且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就是“悟道”带给人的快乐。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人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确实是非常有学问,知识面很广博。但是读他的文字多了以后,就会发现他的主张会有前后矛盾,立场会经常摇摆,既要又要。而且喜欢讨论问题,指出别人各种错误,但是自己却给不了解决办法。

这些人在学习上的层次,就是在第一层非常成功,在第二层也可能颇有建树,但是第三层的门可能都没有摸到。

他们的思想中还缺乏一个一以贯之的“道”,还不是成熟的世界观。

但是,大家在接触儒、释、道的典籍与故事时会经常发现,这三家的古人比赛似地声称他们已经悟道。

比如,《道德经》开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佛教禅宗有相当多的悟道成佛的故事;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创立阳明心学。

历史上那么多人悟道成功,他们所“悟”的“道”是一回事吗?

陶叔的理解是:不是一回事,但又是一回事。

每个人声称已经悟道,只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环境中已经可以解释一切。如果他们的环境相同,道就相同,如果环境不同,道肯定会有不同。

但是当后人拿他们的道去解释自己的世界时,就会发现,诶,怎么解释不通呢?

这也好理解,因为时代不同了,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就需要后人重新去“悟”,其实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完善,把新的情况考虑进来。

这个过程就像软件的升级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针对新出现的问题打补丁。甚至有的体系会遇到颠覆性的问题,需要完全推倒重来,进行系统的重大升级。

那有人会问了,是不是需要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把方向搞正确?不然误入歧途岂不坏事?

对此,陶叔的理解是两点:

一是所有的理论体系都是永远处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没有绝对完美的体系,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推进其发展。

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实践去验证,通过反馈去优化完善。自己选择的理论体系,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正确的方向。之后的事,就要依靠不断的实践,以及这个过程中开放的心态。

二是驱动所有体系前进的,永远是最鲜活的实践,是生活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需求。

哪里有最新的需求,谁的工作能最先满足它,谁的“道”就获得最优先的发展。

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哪个方向的新的需求最多,哪个方向就是自己“悟道”的捷径。因此有人以文悟道,有人以武悟道,有人搞科研悟道,有人做生意悟道,有人打打杀杀悟道,有人人情世故悟道……方式与途径并不重要,理论联系实践最重要。

形成了一套可以解释自己所处的世界的自洽的世界观,能够使自己不惑,人生成熟,这“道”也就“悟”成了。

而在这个过程,找到志同道合者,不断吸收各种信息,相互支持鼓励,会是我们走向人生成熟之路的一件快事,这也就是我们聚在一起交流的最重要的意义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6

对社群中这一年的分享内容,陶叔的计划是完整解读从1840年开始的中国革命历程,精析历史脉络探寻未来方向,并从我党“白手创业”的曲折探索中获取激励与灵感。

所依据的文本是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家手头如果没有这本书没有关系,一来因为大家对这段历史基本上都大致了解,二来每次的分享都会带上一段原文,我是依据这段原文来进行阐发。

500

学习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并结合现代系统科学的核心理论。学习的目标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个层次:解决问题、探索规律、解惑悟道

希望能通过我的解读,帮助大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准确判断大势,获得宝贵的清醒与定力。

我这次分享的内容就是这些。

谢谢大家!

 

添加企业微信,备注“知识星球”,可以进入社群专属微信群,与更多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群友抱团学习、成长进步。

500

欢迎关注公众号:跟陶叔一起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