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这也是在某平台的问答)
抗日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一说是凭空杜撰出来,又以讹传讹流传于媒体自媒体的。
一、先说一说赵老太婆会不会手使双枪
历史上的赵洪文国到底能不能手使双枪百步穿杨呢?来来,跟我一起,从尘封的历史档案中找找看。
先看当年剿匪部队的记载:“1951年2月26日……三六四团一连连长何建基在红白场清查户口时,发现农民余华富家中有个医药袋,内装赵洪文国名片数张,经过仔细搜查,在一没有梯子的楼房上发现了一个农民装束的老太婆。一看她不像是当地农民,穿着也不同,当地农民穿不起那些衣服的,心想肯定是土匪婆,拿出照片一对照,果然是赵洪文国……
“赵躺在地上耍赖,何见赵年纪大,头部受伤,又是小脚,便让战士将赵捆在担架上,抬回团部。”
赵被剿匪部队抓捕时,自身并无一枪一弹,也并未出现影视中表现的那样激烈的枪战。
这次被捕除外,其他事件中有没有她手使双枪百步穿杨的记载呢?
遗憾,所有当年文档,均找不到她曾经用枪的记载。
五十年代初的赵老太婆没有使用双枪的记载,三四十年代的她有没有使用双枪的记载呢?非常抱歉,也没有。
对赵洪文国的炒作,最近这三十多年,算是第二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却发生在八十多年前。因为据说在沦陷了的东北、华北毁家纾难,积极支持其子女组织游击队,并奔走募捐,动员年轻人参战,高度切合了国共合作之初全民抗战的政治大势,因而在抗战初期的武汉、重庆、广州、香港等尚未沦陷的后方,国民政府策划组织了多场赵老太婆的宣讲活动,活动特别成功,曾掀起巨大狂潮。当年有影响的大人物,如冯玉祥、郭沫若、陶行知、茅盾、宋美龄、何香凝、邓颖超等,也都频频与之过往。赵在当时的大后方,可谓是红透半边天。
当年的报刊、电台,都有关于她的报道。比较著名的有阿英主编的《文献》中《游击队之母》的特写,有陶行知那首《送给赵老太太》的诗歌,有日本反战同盟的绿川英子发表在《抗日文艺》中《赵老太太会见记》的采访,报道最长最详细的,当属《立报》记者吴胥采写的题为《记赵老太太》的长篇连载,整整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载完。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了。
所有这些文章、诗词中,尽管不无过分溢美之处,却都只是报道和称颂其如何毁家纾难供给游击队,如何向各民间团体募捐支援游击队,如何奔波于大后方演讲宣传游击队,如何像游击队的母亲那样收留和照顾游击队,那么多的文章,那么多的溢美,那么详细的报道,却从无一句一字报道其手使双枪的功夫。
既然要热炒,如果将赵老太手持双枪亲自射杀日寇的故事写入对其的报道,岂不更出彩更惊世?但是,没有,一句也没有。我的阅读面窄,你们谁能找到一句有关她手使双枪打鬼子的报道?谁能?
赵老太婆的嘴上功夫,绝不亚于赵本山——这倒不是贬损,为宣传抗战,这值得称赞。可虽然赵老太能吹也敢吹,但她并没有说过自己能手使双枪百步穿杨。演讲那么多场,受访那么多回,从没说过,一句也没说过。不信你就找找看。因为毕竟是一个年届六旬的小脚老太,真要吹出来,万一有人递两把盒子炮要她当场试巴一下,岂不是要穿帮。老太婆不傻,知道哪些能吹哪些不能吹。在这一点上,比今天那些个下三滥的历史作家们,还是略强了一截。
有道是无风不起浪,赵洪文国能手使双枪这个杜撰因何而起呢?
因那部拍摄于1991年的川西剿匪题材的电影《拂晓枪声》而起。
电影《拂晓枪声》中,塑造了一个老年的匪婆“游击之母”,腰裙下常暗藏两把盒子枪,率领众匪与解放大军对抗。该片上映以来,有人便撰文考证影片中双枪女匪首“游击之母”的原形即为赵洪文国。这没错。解放初期,赵以“川西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一说是“西南反共救国军第二路绥靖总司令”)的头衔,的确就为匪于川西,“游击之母”这一匪号,就更与赵当年所享有的“游击队之母”相接近,不是她又是谁呢。
这让一大波的作家如获至宝。用他们的逻辑看来,既然那女匪的原型是赵洪文国,既然电影中那女匪双手会打盒子枪,那么历史上的赵洪文国也必须得双手会打盒子枪。在这个逻辑推导下,赵洪文国手使双枪的历史被成功炮制,再经过地摊和媒体自媒体复制粘贴时一遍又一遍不断地添枝加叶,于是就变成了今天赵“双枪老太婆”的众口一词。
赵洪文国双枪老太婆的诨号,不仅八十年前没有,三十年前也没有,在电影《拂晓枪声》上映之前从来没有。所有关于她手使双枪百步穿杨的故事,都是这三十年以来才意淫出来的新编神话。
艺术作品是允许虚构的。电影《拂晓枪声》中表现的那个双枪女匪,是艺术加工,是合理虚构。但因为电影中手使双枪的女匪婆原型是赵洪文国,就说赵是历史上的双枪老太婆,那就不是虚构了,那就是意淫。
二、再说一说赵洪文国的功与过
有的历史人物是双面的,既有有功的一面,也有有罪的一面。赵洪文国就是这样,她有宣传和支持抗日有功的一面,也有作匪为害川西有罪的一面。如今关于她的文章,是怎样对待她的功与罪的呢?
这是百度上赵洪文国词条的定性与概述。这屁股坐的……
对于她的赞颂,随便搜几段:
“五十岁的赵洪文国,她本可以过着安享晚年的生活,却选择了拿起枪,走上了抗日的战场。
“赵洪文国倾尽所有积蓄,变卖家产,组建起一支义勇队,她手握双枪,射击时神态从容,子弹从枪膛飞出,精准而迅猛,敌人闻风丧胆。”
“在赵洪文国的腰裙下,常常藏有两支盒子炮。她能够双手同时开枪,而且百发百中。有一次,她带领一些农民们到了一座小山旁,看到远远地来了3个骑马的日本士兵。她突然从腰裙下抽出那两支盒子炮,两声枪响,两个日军应声扑倒下来,另外一个逃走了。”
“赵洪文国又亲自带领游击队伍,与日军展开了上百次的战斗,据不完全统计,死在赵洪文国手下的日本侵略者,至少有5000多人。”
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搜搜看,像这样的传奇网上一搜一箩筐。
作者信誓旦旦强调了,这不是小说,这是真史。打开电脑或手机键入“赵洪文国”或“双枪老太婆”等关键词搜索,你会发现,类似这样的“真史”遍布网络。
屁个真史!
赵洪文国既不会手使双枪,也从没上过战场。所谓其手擎双枪亲率军队弛骋沙场的说法,全是彻头彻尾的扯淡,没一个真事儿。谁不服你就拿出第一手的史料来摆一摆。
可虽然扯淡,这种杜撰的“真史”却并不仅仅流行于地摊和网络,就像毒教材一样,正在越来越多地、越来越猖獗地向着青少年科普读物中渗透。由《军事小天才丛书》编委会编,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战争中的女性们》一书中,赵洪文国就被以“英勇无比的双枪老太婆”的二级标题,和秋瑾、宋庆龄、邓颖超、赵一曼、李林等并列录入。书中序言言之凿凿:电视剧《双枪老太婆》中表现的抗战女英雄赵老太,那不是虚构,那是真实存在的。
真他……不许粗口……此处略去若干字。
对于赵在抗战中有功的一面,已有的已经夸张了一百倍,没有的也已经杜撰了出来,成为“真史”,渲染得铺天盖地。
公开为赵洪文国歌功颂德的是如此,字里行间暗中为其叫好的又是如何呢?
语言、文字,是最最难掩使用者的感情的。由于三四十年以来长期不断对赵洪文国的美化,使得很多人已经打心眼里把她真的当成了英雄,所以哪怕是表面上将其视作我党革命对象的官方出版物中,这样的感情也流露着。
看看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橫断山梦•西南大剿匪》中对赵的描述:
“抗战初期,身为贵胄之家的赵洪文国并未在国家民族危难关头拜倒于伪满洲国的小小庙堂下。相反,她带着家人将家产变卖一空,幽曲而走,逃到华北,毅然赤手举兵,拉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从此,赵洪文国去掉金钗旗袍,将头发绾成一个结,着一身厚实的蓝布褂子,放开小脚,打上绑腿,腰插双枪,完全一个巾帼女杰的装束。她用那口浓浓的东北话在晋察冀一带广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当地群众对她心悦诚服,亲切地尊称她为‘赵老太’。”
再看看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大镇反》中对赵的描述:
“她带着队伍昼伏夜出,袭击日伪军。1938年春,赵老太的长子在一次战斗中早不幸被俘,日本鬼子将其残酷杀害并枭首示众,这更激起她的国仇家恨,抗战之志益坚。在太行山青杠岭战斗中,赵洪文国大获全胜,击毙日本分队长三浦和尉以下官兵33人,伤俘伪军警察22人。”
“这支队伍设伏打点,痛击日寇,战功卓著,赵老太也名嘈一时,由于她手使双枪,世人誉之为‘双枪老太婆’。”
如果不看书名,从上面的文字中,你能看出这是对一个荼毒川西的恶匪的描述吗?
对其有功的一面,明里暗里的表现以如上述,对于其有罪的一面,表现得如何呢?
和对有功一面的宣传正相反,要么直接忽略,只字不提,要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赵洪文国在建国初期,选择继续与人民为敌,充当了“川西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一说是“西南反共救国军第二路绥靖总司令”)。直到这个时候,这个“游击队之母”,才第一次领了兵,成了“游击之母”。当然,直到这时,她也仍然不会使双枪,但不会使双枪不代表她不会害人。翻开当年川西土匪的犯罪档案,你就能看到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题目:
“政治部主任被挖眼断肢剖腹,事务长被开水煮死”;
“我十个女同志遭匪轮奸”;
“妇女委员张金英、刘黄氏被大卸八块,刘黄氏腹中胎儿被煮食”;
“我派往赵匪部谈判代表遭匪杀害”;
“三圣宮乡农民张保明不愿从赵为匪,被当众砍头,张女被当众轮奸”;
“因拒绝从赵为匪群众300多人被杀死,房屋200多间被烧毁”;…………
这些罪恶,是被那些双枪老太婆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们故意忽略了的。
这又让人想到了自媒体对仵德厚的描述。对仵德厚,是只讲他台儿庄抗日有功的一面,不讲他出卖黄樵松破坏起义有罪的一面,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就可以暗中混淆因果,“台儿庄抗日敢死队长解放后反受牢狱之灾”,便成为攻击我党的一大法宝。这一法宝同样也用到对赵洪文国的刻画上,你看,如此功高盖世的一个双枪抗日老太婆,解放后反被枪毙了。
作为那些心怀鬼胎的自媒体人,使用这个法宝攻击我党政权,符合他们的本意,可以理解。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官媒也被地摊和网络作家牵着鼻子,跟着他们如此这般。
细细想来,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