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期文章看黄梅戏的发展(一)

1934年11月18日《申报》(增刊·申报本埠增刊业余周刊)中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黄梅调》。

500

引用自《申报》

此文全文字数约为2000字左右,在2017年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编写的,某些安徽人引用最多的《黄梅戏起源》一书中对这篇文章也进行了评价:“1934 年11 月8 日,《申报》22121 号第18 页“业余娱乐”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黄梅调”的专论,这是一篇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性论文,作者的调查和见地都很有深度,对研究黄梅戏发展历史很有益处。”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黄梅调》这篇文章是怎么记述黄梅戏在解放前的发展状况的吧。

此文开头的第一段话写的就是“黄梅是鄂东与皖西接壤的一个大县,‘黄梅调’就是在这个县里发源的。通常都把这种戏视为一种‘小戏’,以别于另一种流行于乡镇间的‘大戏’——京剧。”

文中开宗明义就指出“黄梅调”的起源就是湖北的黄梅县。此文还对“黄梅调”在鄂皖农村地区的传播优势,作出了判断,原文如下。

“民间演剧大都题材浅近,用土音土语演出,举办起来又多半轻而易举。‘黄梅调’亦自有着这些优点。”

从上面的原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也就是“黄梅调”在演出时,用的舞台语言是“土音土语”,而这个“土音土语”就是黄梅本地的方言。而这一点就是作者判断“黄梅调”起源于湖北黄梅的依据之一,同时也说明了鄂东与皖西地区的方言是相通的。

此文还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黄梅调的起源,那就是演出剧本或者说是戏剧故事的发生地,原文如下。

“‘黄梅调’的取材就有不少的‘本地风光’。......‘黄梅调’中有许多戏确是有名的事实的搬演。这些事实多半都发生在黄梅及鄂东皖西一带,也有少数是发生在皖鄂两省别部及河南或江西的......由此可见‘黄梅调’地方色彩的浓厚。”

此文还对“黄梅调”在当时的流行、传播方式和范围作出了调查结论,原文如下。

“早年流行的是一种手抄本的唱本,现在因流行颇广,皖鄂(以黄梅为中心,东至大通,西至汉口,南至武穴,北至黄麻以上。浙江於潜一带有洪杨时代安徽的移民,他们也曾把‘黄梅调’带过去。)各大小城市有木刻本出现了。”

从上面的记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梅调”起源的时间应该早于1851年,文中的“洪杨时代”指的就是从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而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黄梅调”,从黄梅传播到安徽,并扎根下来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因此,可以判断出“黄梅调”的起源时间早于1851年。

此文还对当时“黄梅调”的演出方式进行了描述,原文如下。

“‘黄梅调’的演出方式通常可分为三部分:正戏、打彩和插戏。”

“正戏”根据文章的内容判断,指的就是通常的三十六大戏,七十二小戏中的其中一部分。文中也详细解说了部剧本在演出时可根据演出时的具体情况,对演出节目进行调整,原文如下。

“第一出戏里大都有些个别的小场面,在表演时可视时间之长短任意伸缩省略。”

“插戏”根据文章的内容判断,应该类似现代舞台表演中的剧目节选但与之又有所区别,演出时故事情节是完整的,原文如下。

“‘插戏’是‘小戏’中的‘小戏’,内容离不掉男女之私。”

“小辞店”等在此文中也被列入了“插戏”的范围。并说明“这些戏都可以单独演出,一如彭公案之类每本可以单独演出”。

因此,综合来看,“正戏”和“插戏”的演出剧目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十六大戏,七十二小戏的剧目。

至于“打彩”,除了通俗意义上的打彩,文中描述的是当时社会的打彩方式,因此作者将其斥责为“荒唐”。而解放前黄梅戏的演出是一直存在有“打彩”的表演形式。例如《安徽民间文化精华读本》中就描写了一段蔡仲贤在演出打彩的情形。

“传说有一位年青妇女,当听到丈夫喊她去看蔡仲贤唱《小辞店》时,乐不可支地倒抱着孩子就跑,等到她跑到台下时,《小辞店》已经唱完,但台上还是蔡仲贤在打彩(打彩,是演员的激情表演,无固定台词),那妇女情不自禁,即将孩子送到台上‘打彩’,蔡仲贤便随机应变地唱起:‘打彩的姐姐送神童,甘罗十二进皇宫。太爷、夫人随轿走,祖祖辈辈享华荣。’妇女听后,即取下孩子的银项圈,作为彩礼。蔡便唱起:‘打彩的嫂嫂礼莫多,哪吒闹海动干戈。你送我乾坤圈一个,小小英雄怎奈何!’唱完即将项圈交还给这位妇女。之后,每逢蔡仲贤登台,总有很多妇女抱着孩子送给蔡仲贤‘打彩’”。

此文还从侧面证明了1926年至1936年,黄梅戏进入安庆市区的时间点。如前文中引用的“东至大通”的这个“大通”就是现在的安徽省铜陵市的大通镇。同时,在文中还还进行了以下记述“‘黄梅调’现在已逐渐都市化了。皖鄂有些大城市中的戏院,演京戏时‘门可罗雀’,改演‘黄梅调’却不免要‘风靡一时’了”。此文发表于1934年,而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当时皖鄂有些大城市中已经在演出“黄梅调”了,这与安徽考证1926年至1936年,是黄梅戏进入安庆市区的时间点的观点不谋而合。

纵观“黄梅调”这篇文章,的确是一篇“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性论文”,虽然字数不多,但内容广泛,其内容的调查、研究也很细致,可以说是全面介绍了“黄梅调”在当时社会中的发展状况,评论的立场也是进步和比较公正的。作者虽然用的是笔名,但在结尾处也用“留心戏剧问题的人”这一称呼,表明了自己应该是当时戏剧界的专业人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