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发生的三件关于英语的事情
第一,最近在上海一个购物中心逛,去上厕所,发现男女厕所门上只写着"Men" 和 "Women"。既没有中文字,也没有图画等标志。当时感觉一股冲上心头,这可是中国啊?要是有老年人、从农村来的人,想要上厕所,这不是为难他们吗?本来想找到他们经理抗议,但是想想,唉,99%不会有结果,而且还会被当成脑子有病,如果被旁人录视频火了被人肉都有可能,还是算了。
感想:这类英语的使用,是存粹的无脑崇洋媚外,应该被坚决杜绝掉。国家应该借鉴某些地区的语言适用法律,例如魁北克,禁止这种毫无意义的英语使用。
第二,两个认识的人,甲和乙,都在上海工作,孩子都在老家。甲:最近想送女儿进老家一所不错的私立封闭式高中就读,虽然学费很贵,但咬咬牙接受了。申请流程包括考试,考语数外。结果语数考的都不错,独独英语考得不好。结果本来以为十拿九稳的入学,硬是被拒绝了。通了关系、尝试给校长、班主任红包,全部不行,就栽在了英语上。乙:花了几年时间、十几万的费用,准备让儿子报考一个小众的职业类大学专业。几年前就跟我说起这事,满怀希望的。这几天又碰到了,问她儿子情况,结果其他都过了,栽在英文上了,结果也黄了,最后无奈转专业去一个技校读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之前努力彻底打水漂。
感想:这两个人都是来自内陆的底层,都非常努力地往上爬,想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而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是英语学习最劣势的。结果两个家庭都因为英语的劣势付出了很重的代价。这几年网上不断有舆论呼吁减少英语学习,但是社会上关键部门和资源与英语的挂钩,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有加强的趋势。但真的有必要吗?升学真的有必要跟英文水平挂钩吗?所以,只要社会资源分配法则不做改变,减低英语教学最后吃大亏的就是我接触到的这种人。
第三,前段时间一个美国知名公司在新加坡分部联系我,想做一个项目,想我去加入他们。当时因为疫情原因,我毫无兴趣拖家带口出国定居,但是也没有彻底回绝。我问他们准备给多少薪水,然后告诉他们太少了。他们回来问我想要多少。其实我就是想拒绝的,但是对方挺有诚意,也不好直接拒绝。我就拿本行业在国内一线城市正常收入,直接乘以10,把数字给他们。本以为就到此为止了,过了几个星期他们居然找到我说内部商量了一下,接受了,还愿意给20万的搬家费。然后。。。就骑虎难下了,很为难。
感想:这个工作是全英文环境,不但涉及专业知识,还需要带团队,搞办公室政治。从专业角度来说,能胜任的人我清楚在国内其实不少,但能在英语环境中胜任的,恐怕不太多,而且这种人恐怕在国内也能找到同样机会。这个位置我的竞争者可能更多是来自北美、欧洲的人,包括华人。说白一点,我能拿到这个薪水,本质上是因为国内的人英语普遍较差,接触不到这类机会或者语言无法胜任。
我是非常反对中国搞得像北欧一样,大面积推英语,巩固英语的霸权地位。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如果你真正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同时又有一门市场需要的非英语技能,那它可能带来的利益真的太大了。说极端点,可能你连内卷是什么都不会知道。在全世界范围,英语的商业和知识价值真的太大了。它在国际上和中文有着巨大的价值差,如果不让这个价值差缩小,强行想说服家长不让孩子学英文是不现实的。家长、特别是一线城市家长对这种价值差非常敏感,都不傻。甚至会发生有很多家长一边反对教英语、一边从小让自己的孩子学英语的奇怪现象。
不得不说,只要这个巨大价值差存在,对于想要看到中文真正走向世界、同时又有孩子的人来说,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很矛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