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攻克波帕斯纳亚的战役涵义
——目前乌东会战的最新进展
自三月下旬,克里姆林宫宣布结束第一阶段军事行动并从基辅方向撤军之后,尽管俄军针对乌克兰的交通网,尤其是其铁路变电站以及武器仓库与人员物资集结地并在敖德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等地,通过持续不断的导弹攻势重点打击已经运入乌境内的美援军火;尽管还在马里乌波尔市郊同联合国就撤离躲避在亚速斯塔尔钢铁厂地下堡垒的战地平民实施了在数轮“静默状态”下的有效合作;以及这两天在面积仅0.17km^2距敖德萨港外140km的蛇岛进行了反复争夺。
然而,当前这场战争的焦点,依然集中在乌军于战前经过长达八年时间构筑的乌东筑垒地带,这也是战前就部署于此至少包括九个战斗力最强的作战旅的乌军顿巴斯重兵集团所在地。
目前的顿巴斯战场,大致位于前苏联时期划设的卢甘斯克州与顿涅茨克州原行政边界内的原乌克兰政府的实控区,还包含哈尔科夫州与扎波罗热州的部分内陆区域。而乌军布防的核心地域,集中在以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为防御枢纽的城市群,包括位于目前战线最东端的北顿涅茨克市。而位于第聂伯河畔弯曲处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和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兼作为重要军事工业基地的哈尔科夫,是该地乌军的基本后方基地。
进入第二阶段作战以来的一个多月,俄乌两军在此持续对峙并僵持,战事呈现出明显的胶着状态。所谓“胶着”就是,双方攻守不断出现转换,但目前战线的总体状况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重大变化。有网友认为,“俄乌冲突进入了索姆河时刻”(1)。
然而,在这种以连续的猛烈炮击为基础的阵地街垒攻防战斗中,通过双方人员与装备的不断消耗,战场态势正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发生从积累过程中的量变,悄然无声地向着有利于俄军的质变方向转化。尽管受前段时间俄军在基辅方向“惨败”的情绪化影响,此时不少的境内外评论,正在为乌军在此进行的“反攻”叫彩。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莫斯科在这次“特殊军事行动”中有着一个非同寻常的鲜明特点,即他们事前将自己的战略目的与甚至具体军事行动目标都公开发布并讲得清清楚楚,前者很容易理解而后者则明显违反军事常识,对此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是自信,还是轻敌?
在顿巴斯的行动也是这样。俄军就是要在这里“构成一个钳形攻势”(2),通过北面的伊久姆突出部和南面顿涅茨克和米科拉伊夫卡突出部两个方向上,包围并聚歼这些乌克兰军队。
俄军要的就是,歼灭这个接近十万人的乌军顿巴斯重兵集团!
从西方媒体绘制的最新战况进展示意图上看,此时被围乌军集团尤如一块“三明治”中间的那块“肉饼”。战线的北面从伊久姆经红利曼至属于卢甘斯克州的北顿涅茨克(包括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城市群),目前正沿北顿涅茨克南北两岸展开激烈战斗;东面自北顿涅茨克经波帕斯纳亚到顿涅茨克市,最新的战役突破就出现在其中段的波帕斯纳亚地区;而战线南面主要集中顿涅茨克市,但近期除相互炮击外战事在长时间内没有显著的大动作。而在哈尔科夫方向,最新的动态是乌军于此方向的战斗活跃度陡然提升,并在此前曾宣称在东北方向一度突破了俄军的火力包围圈并抵近两国边境线。
于俄军而言,从德沃尔尼科夫将军执掌乌克兰前线的战役指挥权后,在其“战区隔离”战役指挥思想指导下,通过不间断的火力打击,不断消耗并削弱在此凭借坚固防御阵地固守的乌军战力,同时通过对乌军补给线持续不断的猛烈打击,以期尽可能降低防守方的补充能力甚至最终摧毁其后勤保障体系。而早前就有美国军事专家就此评论道,“如果俄罗斯愿意,他们完全可以考虑动员国家力量,扩大征兵规模并投入更多躺在仓库里的装备……如果俄乌冲突演变成消耗战将是极为残酷的。但坦白说,我并不看好乌克兰的前景,消耗战需要人力和物力,而俄罗斯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优势”(3)。
现在,俄军在乌东的基本战术单位营级战术群(BTG)已经“集中指挥,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俄军在夜间大规模炮击在顿巴斯的乌军阵地,然后在白天展开攻势”“坦克在宽大战线上缓慢前进,有大规模的步兵伴随,左右两侧有更多的装甲车辆支援”(4),有网友将之形象地称为曾国藩湘军式的“结硬寨,打呆仗”。也许,此时“每小时只前进1.5公里,但这正是俄军想要的”(5)。
而这正是在城镇街垒攻坚作战中所需要也是唯一正确的战术选择,可作参考的战例有二战后期的布达佩斯战役最终胜利者所使用的战役指导方针与战术方法:其中步坦炮甚至战术空军各军兵种密切协作,在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炮兵火力支持下,站稳脚跟、逐屋清剿、稳步推进是其中的战术核心。
这种战术,正在逐步扭转俄军在此前的作战中表现出来的“拉垮”状况,并不断改进他们在前一段行动中暴露出来的,诸如部队行动冒进缺乏协同、主战装备损失过大、作战部队伴随后勤保障乏力、难以应付乌特种分队的骚扰、防空部分队不适应敌方无人机攻击、缺乏严格的战地通讯管制等,导致部队惨重伤亡的一系列战术缺陷。
经过这番重大战术调整,学习力很强、调整适应能力也正在不断提高的俄军,现在的作战效能正在逐步回归常态。
在利沃夫州的亚沃罗夫训练场,“在北约教官的指导下接受过不止一次的训练”(6)的乌军“所有军官和合同兵”,在此前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旺盛战斗意志大大出乎旁观者意料,不时表现出来的灵活战术也取得了极佳成果,援援不断运抵乌东前线的西方军火正在补充其前期的巨大消耗,……
一名参战的俄军坦克部队指挥官说,“近年来乌克兰军队一直在按照北约标准进行战备,采用北约组织侦察、协作和目标指定的方式”(7):“战斗通常在三到四公里的距离内进行,因为乌克兰人所拥有的美制‘标枪’和乌制‘斯图格纳’反坦克导弹系统适合这样的作战距离”“他们伏击我们的车队:先借助迫击炮火力摧毁医疗车辆,以免伤员被运走;然后开始炮击战车,他们追踪后勤补给车队、燃料和弹药补给连;他们通常不会进行公开的坦克战斗”(8)。
然而,在与原本就并非处于同一个量级并且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的强大对手的这场战争对决中,单凭这些,实难根本改变乌军在战略战役上的被动局面。
尤为特殊的一点是,最终爆发在同属东斯拉夫民族的国家之间的这场悲剧性战争中,乌东地区居民的民族感情、历史传统和价值取向,在西方媒体上讳莫如深的在此前八年间基辅政权对这些俄裔乌克兰国民的政治歧视甚至公开杀戮,进而他们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即“顿巴斯地区居民的愿望、感受以及他们承受的痛苦”(9)将最终决定这片土地的归属和这里民众的未来命运。
也许,当我们观察这场战争时还应该特别注意到的是,俄方着重提到的敌人是如乌东的新纳粹“亚速营”这样的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和“新纳粹”,而并非乌军。因此,在2月24日开战前的电视演讲中,普京总统曾经对他们发出这样的号召:“你们宣誓效忠的是乌克兰人民,而不是掠夺乌克兰、侮辱这些人民的反人民政权。不要执行他们的非法命令。我呼吁你们立即放下武器回家”(10)。
也因此,在他称之为“特别军事行动”尤其是在这场战争的初期,俄军的行动给旁观者们最深的一个印象,可能就是他们显得极为克制并由此导致自身在人员与装备的巨大损失。
事实上,在这里始终没有出现过如北约在南斯拉夫、美军在“沙漠风暴”前后对平民无差别的狂轰滥炸。如果因此而置疑俄天空军面对这个已经自废武功的三流国家没有这个实力,那很可能就贻笑大方了!即使在当前攻击乌克兰交通网络时,俄军也只是瘫痪其关键节点及如变电站这样的关键设施而并非彻底予以摧毁如重要桥梁等。于此直接例证就是,乌难民西迁与粮食出口依然能够基本正常地进行。
此前,波帕斯纳亚和鲁别日诺耶两地是双方在顿巴斯东西激烈争夺的焦点。因为,如果一旦失去对这两个居民点的控制,乌军在这里的防御枢纽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就将暴露在俄军(包括当地亲俄武装)的直接攻击之下。
此地的最新战况是,根据俄罗斯国防部10日发布的战报,“卢甘斯克武装在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的支援下,完成了针对顿巴斯地区波帕斯纳亚的行动,突破了乌军的纵深防御”(11)。这也随后得到了乌克兰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的证实:“由于乌方失去了对卢甘斯克北部地区的控制,该公司无法操作位于该地区的泵站,天然气运输暂时中断”(12),尽管其中不乏乌方于此的政治算计。
在更早一些时间,车臣首领卡德罗夫就已宣布,他领导的俄罗斯车臣国民近卫军部队已经打下了这座城市。而此前,俄军已经占领了卢甘斯克的鲁比日内和克里米纳地区。
作为“弥补性”的回应,西方CNN和BBC随后报道说,“在过去的24小时内,乌克兰炸毁了比洛霍里夫卡村附近的两座浮桥,两次阻止俄罗斯人穿过卢甘斯克州的北顿涅茨河”(13)。而此地“就像马里乌波尔一样,(过去)阻挡了大量俄罗斯军队”(14)。随后臭气熏天的“国际搅屎棍”约翰牛的国防部,5月13日在推特上发文称,“照片显示,在试图渡过北顿涅茨克西部的北顿涅茨河时,俄罗斯损失了至少一个营级战术群的装甲车以及部署的浮桥设备”(15)。
不过,此时令人最感困惑的可能就是俄军在哈尔科夫北面与东北方向的军事“收缩行动”的战术后果,如此俄军重炮(122/152mm榴弹炮及122mm火箭炮)已“打不到哈尔科夫市区”(16),而作为俄军重要集结地与后勤补给枢纽,距两国边界仅40km的别尔德罗德,就有可能直接受到乌军重型火炮的直接威胁,并对位于伊久姆这个俄军西方向进攻枢纽以北,以库皮扬斯克为重要控制节点的P79公路这条战役补给线不断制造麻烦。
看来,俄军此前对哈尔科夫的炮击封锁圈的直径的确太大了,这次作战调整应该是经过慎重权衡的结果。也许,其中就有在作战中“扬长避短”这样的考虑:诱使乌军离开哈尔科夫城区,主动寻求与俄军在城西方向的低海拔丘陵区域进行野战。结果大致应该与此时从位于南部战区尼古拉耶夫地区主动出击俄控赫尔松“解放区”的乌军一样。
此外,还存在哈尔科夫市区俄裔居民比重很高的客观因素。毕竟,在2014年这里差一点就获得了现在卢甘两州的现实地位。当然,较之八年前现在的情形,也许早已是另行一番景象了。
经过前期的反复攻防,两军对彼此的战场情况大都摸清楚了,同时双方主力部队的消耗也应该都不小。在此,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当代真正大国背景下常规战争的极端残酷性。
现在,已经到了双方比拼战斗意志与忍耐力,进行战场补充效率的较量,看谁的战术改进更适合作战要求的关键时刻了!
此刻战场的最新动态是:据ANNA新闻报道,“联军(俄军和卢甘斯克人民军)在5月13日夺取了伊久姆以南约20公里的一处居民点多夫根克”(17),此地距“其东南方向的斯拉维扬斯克的距离也为约20公里”,即斯拉维扬斯克西北方向的近接近地。
个人估计,两军随后在此地附近将展开更为激烈的反复争夺。如果过两天乌军又夺了回去,再过两天俄军又夺了回来,如此往复,这将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然而,基本的事实就是,俄军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对方防御体系的核心地带。
这是俄军在乌东军事行动中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由此距实现“解放顿巴斯”的目标再进一步。不过,大前提是在该方向上的俄军右翼部队必须形成铜墙铁壁,坚持顶住来自哈尔科夫方向乌军的“反攻”和其特种部分队对伊久姆以北补给线的“骚扰”。
消耗战就是这样的残酷:在前期的要点作战中不断消耗并重创敌军,随后使其伤口持续不断地流血,最后的胜利才可能不期而至。
因此,在这个类型的作战中,拼的就是意志决心,打的就是补给保障。当然,正确的战役指挥也格外重要,在此基础上更具决定性作用——所谓一将难求,所谓“一将功名万骨枯”!
抚今追昔,古往今来,从来如此。
三天前,俄罗斯政府在莫斯科红场隆重举行了纪念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的阅兵式,并重新恢复了因新冠疫情一度中断的“不朽军团”游行。从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国家对老兵的尊重、受阅官兵高昂的士气和俄罗斯民众对于普京总统的热诚支持。有评论将之高度概括为,“俄罗斯在胜利日当天,从容、镇定、冷静得展现出了自身的实力和对当前所面临挑战的自信。整个阅兵仪式相当庄重,仪式感很强,非常能唤醒或巩固俄罗斯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大国意识”(18)。
因为,较之于美国的那些附属国,“我们是不一样的国家,俄罗斯有着不一样的性格。我们从不放弃对祖国的热爱,从不舍弃信仰和传统价值观、祖祖辈辈的习俗、对各民族和文化的尊重”(19)。
而与此同时展现站在基辅空旷街头、孤零零的演员照片,留给观众可能更多的却是一丝凄凉与悲怆。
不过,这也许正是他本人所想要的之于受众的传播效果吧!
初稿写于2022年5月11日
第二稿完成于次日并补充修改于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