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在屏幕里的童年:农村儿童和他们的手机
转自新浪咨询台,作者数据火锅
*本文共计4869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以下简称发展报告)显示,无论周内还是周末,在儿童的校外时间里,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占比都位居前三甲,且农村儿童所面临的电子产品的使用问题更为突出。如图1中农村儿童和城镇儿童互联网使用时长对比可见,乡镇农村儿童的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88.40分钟)。“锁在屏幕里的童年”这一现象在农村儿童中日益凸显。
图1:农村儿童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长高于城镇儿童
数据来源:《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
从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与应用之时,人们就开始谈论“数字鸿沟”了。惯常的理解是,它是一种在获取、使用或影响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方面的经济与社会不平等现象。具体来说,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
但是,根据 Common Sense Media 的一项最新研究,到世纪之交,这一鸿沟已大大缩小。每个人都可以接入互联网,本来同获取技术有关的数字鸿沟反倒体现在对技术获取的限制上,由此产生了——「新数字鸿沟」。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儿童使用网络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设备较少、网络基站不够完善等,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数字鸿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脱贫攻坚项目的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已有较大改善,其互联网普及率已基本与城市持平。
图2:未成年网民规模伴随互联网普及的提高进一步扩大
数据来源:《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不仅如此,据图2中数据可见,近几年未成年的网民规模及普及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以往我们所关注的“数字鸿沟”具体内涵就发生了改变。
数字鸿沟——接入沟// 01
武汉大学夏柱智课题组以黄颡口镇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中夏教授在湖北黄颡走访了不少留守儿童的家庭,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在数小时的采访中,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手机游戏中,完全没有受到外界陌生人到访的干扰。虽然只有5岁,但他可以十分熟练地使用手机、操作各种软件,而这个采访过程中,他与调查组一行人没有任何交流。这让夏教授深切地感受到了农村儿童使用手机情况不容乐观,孩子们过早轻而易举拿到手机,并且长时间使用手机。
2021年,中国共青团中央调研报告指出,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95%,比城镇还要高出0.7%,农村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率比预想中更高。
图3 农村儿童更倾向于使用手机上网
数据来源:《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同年,腾讯联合多个公益组织在湖北、湖南、河南三省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率高达73%。大多数孩子们表示容易接触到手机,且使用手机最多的用途就是“玩”,主要以“王者荣耀”、“QQ飞车”等下载容易、操作简单、参与性强的游戏为主。同时他们更受到新兴短视频的影响,孩子们无法判断视频内容正确性,因没有良好的自控力而深陷其中。此外调查中92%的孩子表示,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已影响到学习。
2021年《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在对于中小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呈上升趋势的阐述中指出,通过对比城市、乡镇儿童,农村儿童手机依赖情况最为突出,且中学阶段的依赖程度成倍增长,如图4。农村儿童在网络使用状况方面的差异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早使用、少监管、弱素质、高风险”。
图4 农村儿童手机使用在区域和学段上的差异明显
数据来源:《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
数字鸿沟——使用沟// 02
被“小屏”围猎的农村儿童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丁江学校校长曾洁在山区支教过程中,发现随着智能手机加快普及,农村儿童“手机瘾”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日趋成熟,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差异越来越明显,农村儿童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了解到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同时他们也被身处的网络世界所围猎。
为何这块小小的屏幕,成为了农村儿童日常生活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屏幕又是如何围猎农村儿童的注意力?手机承载了多数人现代生活中的功能,但除了部分农村儿童用户会利用网络寻求发展资源,依据图5中数据可见,更多的农村儿童上网是为满足消费或娱乐的需要。
图5 农村留守儿童使用软件习惯的类别
数据来源: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下的新危“机”与新“瘾”患;深盟公益、孙茜微公益、湖北联合救灾公益平台、孝感义工联合会会长周文
学者秦玉友认为,手机有“哄孩子”成本低、即时有效等特点,一些缺乏与孩子积极互动交流耐心的农村家长,会不自觉利用这些特点,用手机来“搪塞”儿童。久而久之,在每次的使用与满足效应下,缺乏自制力的农村儿童可能会因此上瘾。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随祖辈生活,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联系方便,以及帮孩子完成部分学习任务,普遍给孩子买了智能手机。但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农村儿童往往缺乏相应的管制和引导,这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使用效果。
《报告》还指出,未成年网民上网从事活动的类别多样。如图6中数据所示未成年网民上网的各类用途,其中网上学习是占据比例最高的生产性活动,上网听音乐和玩游戏仍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受新冠疫情影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线上远程学习,成为了中国城乡儿童的实际需求。但是,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是互联网围猎农村儿童注意力的主要形式。学者秦玉友认为,游戏高刺激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的使用体验,对农村儿童形成极大的吸引力;手机短视频则凭借猎奇性、娱乐化、迎合个体偏好等特点,消耗着大量农村未成年人的时间;手机通讯成本降低、智能化水平高、私密性良好,满足了未成年人的社交需要。
图6 未成年网民上网的各类用途
数据来源:《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由于互联网技术使用差异,在普遍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效果差异。学者文九、黄芙蓉指出,诸如上网寻求在职业、工作、教育和社会地位方面的机会和资源供给,从而更好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此类用户使用互联网进行生产性活动,会比利用互联网满足消费或娱乐需求的用户,产生更有利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数字鸿沟的第二层面——使用沟。
农村儿童通常是用一种本能的方式使用手机,通过手机屏幕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过程中往往没有很强的自制意识,指引自己进行生产性获取行为。在依赖性的使用满足下,农村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互联网内容围猎,从而迷失在信息流的漩涡之中。
数字鸿沟——产出沟// 03
21世纪技能培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公民只有具备核心知识和能力,才能既满足自身成长需要,又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家长认识到,在当前农村儿童手机使用出现的问题中,亟须培养孩子具备“21世纪技能”。
图7 “21世纪技能”
数据来源:《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
虽然不同国家和组织的“21 世纪技能”具体内涵有所差异,但其核心都强调了学习者技能。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是21世纪学习者的必备技能。这意味着,在大量信息的集成和交互过程中,青少年应当做到批判性地筛查信息,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如今的儿童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认知和思维都深受互联网上各种繁杂信息的影响。因此,培育青少年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是21世纪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
看护人和学校协同引导 // 04
看护人的关键作用
当前,农村儿童使用手机问题日益突出的成因与家庭的看护疏忽有直接关系。刘成良通过对广西某县的调查发现,手机成瘾导致农村学生的成绩与城镇同龄人存在巨大差距,且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交技能,由沉迷手机而引发极端的事件也日益增加。当前农村教育模式如下图所展现的几大特点(消极惩罚忽视教育、补偿性心理与消极惩罚并行等)。不难窥见,看护人在对青少年儿童教育、引导方面的缺失和错位。
数据来源:[1]Shuru
Lin. Analysis on the Positive Guidance Path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C]//.Proceedings of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Science
看护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图8-9数据显示,《中国部分地区农村≤7岁留守儿童的看护人看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单亲外出组看护人及双亲组非常愿意(承担看护责任)的比例分别为41.1%和19.5%;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四个方面来看,看护人的看护意愿与其呈正向关联,其中男性、年龄较大、低文化程度、
低家庭经济收入者看护意愿更低。综合数据显示,两种家庭中看护人表示非常愿意照顾儿童的比例并不高。
图8 单亲外出家庭收入对看护孩子的意愿度
数据来源:[1]罗家有,李曼丽,曾嵘,张少军,尹逊强,龚雯洁.中国部分地区农村≤7岁留守儿童的看护人看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09):965-969.
图9 双亲外出家庭收入对看护孩子的意愿度
数据来源:[1]罗家有,李曼丽,曾嵘,张少军,尹逊强,龚雯洁.中国部分地区农村≤7岁留守儿童的看护人看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09):965-969.
童年是成长的重要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农村儿童容易通过手机麻痹自己,缓解自己内心的情感缺失,也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诱惑。在孩子三观初步形成时期,看护人的合理引导将对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就当前来说,看护人需要正视手机沉迷对农村儿童群体的影响,在引导过程中和孩子理性协商,互相交换意见并共同制定合理规则,帮助农村儿童树立信心,增强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提高数字素养,自觉辨别并抵御不良信息,而避免被动接受负面信息。
农村儿童作为使用手机的主体,同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引导农村儿童使用手机,需要学校和家庭相互合作,将手机转化为学习的渠道,并带来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家庭和学校协同引导
行为心理学代表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强化、消退和惩罚的概念。然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归因于外部强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内部发展规律。我们需要看到实际情况是,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于儿童的手机依赖,消极处罚和不当引导是他们主要的管束措施。家庭和学校进行惩罚确实是解决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科学了解儿童手机依赖的原因和有效的解决方法才是改善问题的关键。
两维度四要素教育模式
据《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已经达到697万人,且96%是隔代照料。虽然这些农村儿童生活在偏远的乡镇,但他们并不是因为互联网而与现代信息社会脱节,而是他们周围的环境与他们脱节。
手机的普及增加了孩子们与外界联系的渠道。然而,由于缺乏家长和学校的有效引导和在教育方式上的选择,这一特殊群体的手机使用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参与引导,提高对农村儿童手机使用问题的关注度,才能让“锁在手机屏幕里的童年”现象不再发生。
数据来源
[1]Shuru Lin. Analysis on the
Positive Guidance Path of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C]//.Proceedings of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cial
Science[2]Wen, Jiu, Huang, Furong. Cultivation of adolescents'
digital literacy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divide[J]. School Party
Construction and Thought Education,2021(05):84-86.[3]Hui Weihua.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C]//.Proceedings of 2019 2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IWASS 2019).[4]Kuang Feng, Wu Xia, Liu
Chuan-jun,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on
mobilegame addiction behavior of rural left behind children -- based on
the survey of 456 children in Jiangsu province ,2021,16(09)[5]罗家有, 李曼丽, 曾嵘, 张少军, 尹逊强, 龚雯洁. 中国部分地区农村≤7岁留守儿童的看护人看护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09):965-969.
[6]文九, 黄芙蓉.数字鸿沟视野下青少年数字素养的培育[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05):84-86.
[7]冉晓醒,胡宏伟.城乡差异、数字鸿沟与老年健康不平等[J].人口学刊,2022,44(03):46-58.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22.03.004.
[8] Korupp S E,Marc S. Causes and Trends of the Digital Divide[J].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5, (4):409-422.
[9] 李勇坚,刘奕.加快以互联网推动城乡均衡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21,(5):39-42.
其他参考资料
[1]《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2022年北京大学暑期课《数据新闻》结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