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极限讹诈有多疯:如不能速胜,用持久战、战术核武阻断统一
就在老妖婆窜访台湾省之前,美国顶级智库企业研究所的两个研究员,哈尔 布兰兹和迈克尔 贝克利,于2022年7月25日发表了长篇研究报告,大谈特谈美国对中国的战争,题目是《准备进行一场漫长的战争:为什么美国和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战斗不会速战速决》,尽显美式极限讹诈。
报告网址:“https://www.defendingtaiwan.com/getting-ready-for-a-long-war-why-a-us-china-fight-in-the-western-pacific-wont-end-quickly/”
1 美国的战争准备重点是速胜
美国战略计划人员目前对中国的战争准备,重点放在要赢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指导思想是力求“速胜”。中国作战思想也大致如此。
他们认为,中国大陆要在对台作战上取得决定性的速胜成果,有两个途径。一是高强度网络攻击,对台岛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迫使台湾放弃独立。如果大陆不具备如此强大的网络攻击能力,唯一途径必定是登岛。
他们的评估是,台岛有良好的“防御”能力,使得解放军大规模两栖登岛作战、空降攻击相当困难,容易出错,代价很大。这是美军可以求“速胜”的一个条件。
在他们眼中,中国要想成功登岛、控岛,只有先发制人对美驻亚洲的兵力发起导弹突袭,清除美军战斗力。
他们据此认为,美军要取得“速胜”,就是完成两大挑战:一是强力“反制”中国的导弹打击,美驻亚洲兵力防住导弹突袭存活下来;二是在台海战争爆发的72小时之内,“击沉”中国所有的两栖运输舰船,最佳情况下能“击沉”中国在南海部署的所有舰船、潜艇和民用船只。
做到这两条,美军就可以“击败”解放军。
2 美国更需要准备对中国的持久战
这两个研究员认为,美方不但要研究“速胜”的战略,更要考虑对中国的战争有很大可能性转化为持久战。
从战术层面看,如果中国未能在开战初期一举拿下台岛,必然调动施展更多的战争手段,和美国较量下去;如果中国成功拿下台岛,美国也不可能“放弃”台岛,尤其是中国对美驻亚洲兵力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将“激发”美国公众的斗志,美国会继续反击作战,“打击”中国的海空力量,确保美在西太平洋力量对比上的优势。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之间的战争很少速战速决,而中美之间曾经打过朝鲜战争,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
从现实看:美国和中国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工业实力、人口资源、动员能力支撑战争的持续;美国和中国谁都输不起,美国和中国打的是争霸战,赢者统治国际秩序,让国际秩序服务于自身利益;美国是民主体制,不怕持久战,中国的体制更“输不起”,所以也将更凶猛地战斗下去。
3 美国和中国可能的战争升级模式
一旦中美进入持久战,美国的战争选项有:
美国可以横向升级战争,“封锁”中国的能源进口,在西太平洋全域“打击”中国兵力,施加多层次技术“禁运”,实施“金融制裁”,让盟国和安全伙伴“参战”。更重磅的是纵向升级战争,实施有限核打击,对中国大陆本土目标实施常规打击。
中国的战争选项比美国少:发动战略网络攻击,对美国本土目标发动特定的常规打击,发动有限核打击,逼退美国。
在持久战中,美国的一些优势还会继续放大,比如美国的经济和贸易模式都不会在持久战中遭受灾难性打击,加上有盟国的工业支持,使得总体实力对比变化美国逐步占优。中国的工业能力会在持久战中不断“削弱”,比如美国会逐步“切断”中国的原油进口,会对中国的工业制造潜力实施“物理毁伤”。
在持久战中,美国的损失如果持续扩大,会扩大战争目标,比如“摧毁”中国的军事力量,承认台湾“独立”,甚至对中国搞“颠覆”。
中国面对本土遭受“空袭”、“封锁”,很多家庭失独,会把目标升级为消灭美驻西太军事基地和盟友兵力。
在持久战中,结束战争也更加困难。美国和中国互相高度防备,很难相信任何妥协结果,同时美国的盟友(其实说的就是日本)可能欲望膨胀,试图超出美国设定的必要程度攻击中国兵力。美国的盟友在外交谈判中,还会提出本不相干的问题,比如钓鱼岛问题,南海争议问题等。
总之,大国之间的现代战争,如果超过18个月,其破坏量级、范围将远超人们的已有经验,社会、政治和地缘政治后果也将远超人们的想象。即便大国战争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其后续影响也与日俱增。
4 持久战走向战术核战争的三个途径
而持久战的一个难以预料的后果就是可能的核战争。在传统思维中,核武器是战争的刹车器,比如对中国城市进行“恐怖轰炸”(类似于二战时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对中国的工业能力实施“猛烈摧毁”,这将踩踏中国的核武红线。中国对美国基础设是发动战略级网络攻击,将招致美国的核报复,这就会让双方的决策者对作战方式极为慎重。美军前任太平洋司令布莱尔认为,美中之间升级为核冲突的可能性为零。
哈尔 布兰兹则认为,在美中冲突中,核武器也可能可能会成为血腥战争的加速器,甚至被投入实战。
由于中国发展了现代化的核武器,美国对中国的战争策略里,凶猛“打击”中国大陆本土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分量。但美国的战争策略有内在矛盾,一方面是美国不打击中国大陆本土,就不能阻止解放军登岛、封岛,另一方面是依托核威慑可以对中国“发起”凶悍的常规战争。
而中国也同样认为,可以依托核威慑发动凶悍的常规战争,破坏美国卫星,击沉美国航母,暴击美国军事基地,美国也不会诉诸核报复。
但是美国和中国的高强度常规战争,有可能通过3种途径升级为核战争。
第一个路径是一方认为自己行将落败,会考虑动用核武器扭转败局的可能性。冷战期间美国在欧洲前沿就有这样的计划,以弥补常规作战上的不足。这种策略在今日俄罗斯、朝鲜、巴基斯坦占有很大分量。
如果美国无法打破中国对台岛的封锁,美在亚洲驻军受重创无法有效作战,美国总统就要考虑动用低当量核武器从远距离发起打击,以扭转败局。美国防部正在研发装备核弹头的海射型巡航导弹,这类武器用于“打击”中国登岛作战使用的港口、机场、部队集结地、舰队。截止2022年7月,这类专用武器的状态并不清楚,美海军在2023年预算中删除了对该项目的拨款,但美国会中有人支持继续支持该项目研发。即便该项目被清零,美国仍有其他的核武器手段。
美国2018年核态势评估报告曾暗示,对美至关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受到入侵时,美国可能会使用核打击阻止或逆转战局。美国防战略的一位前任计划人员科尔比曾明确建议,美国需要研发、改装部分核武器与运载工具,可以“损毁”俄罗斯入侵波罗的海国家、中国登岛的常规兵力目标。
他们认为,中国的体制更输不起,不会接受输掉战争,升级为核战争就成为并非最糟糕的选项。
第二个路径是,希望用核武器或核战争威胁结束持久战。美国在朝鲜战争的后期就曾经发起核战争威胁,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曾经临时批准过一项作战计划,准备针对中国和朝鲜升级战争进行核打击。中国在持久战中面临不对称的劣势,美国兰德公司评估持久战将让中国“损失”25%-35%的GDP,国内发展停滞不稳,因此中国急需结束持久战,也可能考虑动用核武器摧毁美西太兵力。
第三个路径是,美中冲突可能导致被动的战争升级。美国要“打破”中国对台岛的封锁或登陆,前提是“压制”中国大陆本土的防空力量、导弹力量以及其他重要兵力,这对中国同时产生“核斩首”的威胁,如果美国寻求进一步“攻击”中国的核潜艇,将强化对中国的“核斩首”威胁。美方的评估是,中国要到2030年才能完成核武库的现代化升级,才不惧怕“核斩首”威胁。中国可能会抢在失去控制之前动用核武器。中国对美国实施常规打击,比如网络攻击、反卫星攻击,使美国常规兵力失联,同时会削弱美国核力量的指挥控制系统和早期预警系统,而且中国对网络攻击有着惊人的设想,可以使敌经济崩溃,作战系统瘫痪,如果发生这类情况,美国可能也会考虑采取断然的补救措施。
5 美国应对持久战的策略
一是做到美国比中国消耗得起。如果中国知道持久战中会被拖到力量枯竭,向美开战的可能性会降低。因此,美国和台湾需要全力囤积弹药和物资。对于美国,最重要的武器是可以远距离发射、“击沉”中国高价值兵力的导弹。对于台湾,关键性的武器是短程导弹、迫击炮、地雷、火箭弹,这些武器用于“损毁”大陆的登陆舰队。大陆势必打击台湾的武器生产能力,因此美国应当动员日本的工业能力,为台湾大规模补充武器弹药。
二是美国展示强硬的态度。美国和台湾准备中国大陆惩罚性战争的持久化,中国会以封锁困死台湾,轰炸迫使台湾屈服,发动网络攻击瘫痪美国和台湾的电力系统、电信系统,中国还会使用常规超音速导弹攻击美国本土目标,美国和台湾需要做足防御性措施,保护关键性的网络设施,扩建民防掩蔽场所,囤积燃油、食品、医疗物资。美国和台湾的民众为残酷的持久战做好心理准备。
三是美国要展示所谓成梯次的报复手段,“打破”中国的“胁迫”策略。美国要准备在战时“封锁”中国的贸易,把中国隔绝在市场和技术之外,把持久战变成中国的“经济灾难”。中国75%的原油和45%的天然气依赖进口,其中绝大部分要通过远离大陆基地的咽喉要道比如马六甲海峡,美国可以联合其庞大的盟友与伙伴国网络,在这些咽喉要道举行军事演习,展示美国锁闭这些通道的强大能力。
四是美国还要做好准备,在西太平洋全域,“击沉”中国海军舰船,“摧毁”中国在西太之外的军事设施,这样美国可以直接“威胁”中国军事现代化整整一代的成果。美国要研制可以“摧毁”中国港口、机场和舰队的战术核武器,“阻吓”中国发起有限核战争。总之让中国“看到”,战争越持久,对中国的破坏性越大。
五是巧妙展示美国的网络战能力可以“瘫痪”中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系统,把战争威胁“延伸”至中国本土,美国还要通过网络战、电子战、定向能武器“压制”大陆针对台湾的防空系统,扩大美国的行动自由,帮助台湾撑过大陆的封锁,掌握对大陆的实体破坏程度,从而不提升暴力程度,只提升报复程度。
所有这些举措势必加剧战争的烈度,美国也需要降低对获胜的定义,减少反作用。两个核大国之间的战争不会导致政权更迭,或是一方占领另一方的首都。以协商妥协结束战争。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回到现状:大陆停止攻台,台湾不宣布正式独立,美国不赞成台独,美国兵力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这个结果虽然很不理想,只是中美竞争的一次停火,而非永久和平,但美国拯救了“民主”的台湾,保住台岛这个战略要地,维护了自己的重大利益,各方都挽回脸面,避免了惨烈灾难。这已然不错。
6 美国战争设计对中国有严重误判
什么叫狂妄至极,什么叫唯我独尊,什么叫丧心病狂?在台湾问题上,这个世界的前三名可能会是老妖婆、美国政府和美国智库。
和“战狼”这个标签比,战争恶魔的称呼都配不上这些个“慈善”、“美丽”的霸王。
72小时之内“击沉”解放军所有两栖作战舰船,所有南海舰船兵力、民用船只?
对中国本土的港口、工业设施、机场进行大规模“攻击”?
使用战术核武器“消灭”中国在西太的所有兵力?
“封锁”中国的能源通道,用技术封锁、金融制裁、持久战“重创”中国的经济,让中国自乱阵脚?
以上任何一条,都让人恍惚觉得,美国这是穿越回到1996年,要对付1996年台海危机的我们?
比以上这些极端讹诈策略更危险的是,这类研究报告充斥着太多对中国的严重误判,按照误判对中国发动战争,才真地会大幅度恶化战争后果。
最大的误判是如何看待中国统一台湾的动机。这类报告彻底回避了中国为什么要统一台湾,统一台湾的根本动机是什么,为什么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最核心利益。极度狭隘、偏执地用大国争霸来设定台湾问题,拒不接受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最核心利益。这种思维必定为中美冲突打上死结。
统一台湾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和坚定意志,这是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国情,大国争霸思维只会误判中国统一台湾的坚决行动是体制原因、面子原因等等,继而以错试错。
第二大误判就是如何推演中国对战争的反应。这些美国知识精英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推演设计中国对战争的反应、对中国的战争策略、但却没搞清楚,中国其实只有一种战争反应,那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是中国不开第一枪;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中国一定会开第二枪。无论是当年的抗美援朝,还是对印、对越的自卫反击,或是前两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中国一贯如此。美国只要真正认清这一点,它就应该明白所谓的中国先发制人只是它自己的借口,以中国先发制人来营造它内部的对华战争意志,是它的一厢情愿。
第三大误判就是仍然把核武器视为核大国之间冲突的战争工具。这种主张要是哪个中国人说出来,怕不是早就被公知和跪族诅咒了 十八代先人,外加反思劣根性?核战争不可能有赢家,核武器永远不是战争工具,而是中国不再被列强瓜分的终极屏障。核武器作为战争工具的超级迷思不仅是以己度人的误判,更是对全世界最危险的误判。
美国知识精英种种这些不自知的超级迷思和误判,根源来自于他们灵魂深处的意识形态:新保守主义。
这个顶级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是美国公认的新保守主义大本营。比如,曾任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顾问的博尔顿(John Bolton)担任过该研究所负责公共政策研究的高级副总裁。
啥叫新保守主义?2003年12月人民网曾刊登过一篇对美国布什政府的外交思想评述《新保守主义的崛起及其政治哲学》,详细阐明了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到底是什么。
文章地址:“https://news.sohu.com/20051021/n227269108.shtml”
所谓新保守主义,就是美国的超级鹰派!
核心就三条:
美国的“民主自由”价值观至高无上;
美国必须反对所谓的“专制”;
用美国的超级实力强制推行美式价值,实现美国治下的秩序和安全。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花式极限讹诈,其思想源头皆出自于这三条。
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就是新保守主义在美国遭受九一一恐怖主义重创之后的大反攻“杰作”!最后都可耻地失败了,给伊拉克留下的是21万平民死亡,阿富汗是24万平民死亡。
7 极限讹诈让我们的底线思维更加清醒
首先,美国的统治精英对中国的战争策略手段是没有底线的,这是我们的底线思维必须时刻高度清醒的。美国历来就是不择手段来达成军事目的,抗美援朝战争他们实施了长达一年的细菌战,越战使用了橙剂,他们现在叫嚣“攻击”我们国家的本土目标,“封锁”我们的经济和能源命脉,更要祭出传统的核讹诈,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充分推演准备的极端场景。就在今年4月美国智库还在推演没收所有中国海外资产,参见《美国兵棋推演“没收”中国的所有外海资产,发现中国能没收美国的更多,这样我们就安全了吗?》
其次,他们所认定的可以重创我们的兵力和弱点,一定是我们查漏补缺的重要线索。这些对我们军力实力的评估推演,必定有所依据。美国平日对我用兵试探也必定留有很多后手,料敌从宽永不过时,比如这个报告里专门提到的美军网络战、电子战、定向能武器等手段,需要我们特别重视和针对。
第三,应当以各种方式校正美国的重大误判,老巫婆窜台已经是它的重大误判,美国如果一意孤行误判下去,把中国逼到无路可退,美国将是重蹈历史的覆辙。
美国也不要误判,可以把战火烧到中国的本土,不用付出同样的代价,或是他们可以承受的代价。他们务必要搞清楚中国人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那凝聚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坚定意志和强大的兑现能力。
美国把核武器视为战争工具的迷思与误判,更不可能有赢家,何止美国和中国,全世界都将是输家。在中美之间,核武器永远不可能带来那种幻想中的所谓赢家,核武器炸碎的只能是美国自己标榜的“全球领导者”。
这份报告的结论也格外滑稽,推演到最后,他们认为中美冲突,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回到现状:大陆停止攻台,台湾不宣布正式独立,美国不赞成台独,兵力撤离台湾和台湾海峡。
纳尼?美国超级鹰派模拟推演对中国的战争,最后战争的结束,竟然是回到台海所谓“不统不独”的现状,那么中美冲突的意义何在???这不正好说明,美国现在折腾掏空虚化一个中国原则,对一个中国原则红线彻头彻尾的严重误判?
8 给糊涂蛋的智商测验
自诩为有知识、有所谓高级价值观的一些糊涂蛋,下次又蠢又坏地甩着唾沫星贴出廉价“战狼”标签之前,麻烦稍微学点英文。
测试一下他们的智商,能看得懂下列报告的标题吗?知道在这些装满了知识和高级价值观的美国知识精英的视角下,中国的国土要被轰炸、封锁、核打击多少次嘛?
Hal Brands and Michael Beckley, Danger Zone: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22);
Thomas Shugart, First Strike: China’s Missile Threat to U.S. Bases in Asia,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June 28, 2017, 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reports/first-strike-chinas-missile-threat-to-u-s-bases-to-asia;
Jeffrey Engstrom, Systems Confrontation and System Destruction Warfare: How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eeks to Wage Modern Warfare, RAND Corporation, 2018,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1708.html
Michael Beckley and Hal Brands, “What Will Drive China to War?,” Atlantic, November 1, 2021, https://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1/11/us-china-war/620571/
David Ochmanek and Michael O’Hanlon, “Here’s the Strategy to Prevent China from Taking Taiwan,” Hill, December 8, 2021, https://thehill.com/opinion/national-security/584370-heres-the-strategy-to-prevent-china-from-taking-taiwan/;
Michèle A. Flournoy, “How to Prevent a War in Asia,” Foreign Affairs, June 18, 2020,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unitedstates/2020-06-18/how-prevent-war-asia
Ian Easton, “Hostile Harbors: Taiwan’s Ports and PLA Invasion Plans,” Project 2049 Institute, July 22, 2021, https://project2049.net/2021/07/22/hostile-harbors-taiwans-ports-and-pla-invasion-plans/
“PLA Operational Concepts and Centers of Gravity in a Taiwan Conflict,”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February 18, 2021, https://www.uscc.gov/sites/default/files/2021-02/Lonnie_Henley_
Testimony.pdf.
Anand Toprani, Nicholas Murray, and Michael Dennis, “The Results of War Are Never Final? Meditations on an American Defeat,” RUSI Journal 166, no. 5 (2021): 32–43,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3071847.2021.2022529
Brendan Rittenhouse Green and Caitlin Talmadge, “The Consequences of Conquest: Why Indo-Pacific Power Hinges o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2022,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22-06-16/consequences-conquest-taiwan-indo-pacific
Stephen Biddle and Ivan Oelrich, “Future Warfa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Chinese Antiaccess/Area Denial, U.S. AirSea Battle, andCommand of the Commons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1, no. 1(July 2016): 7–48, https://direct.mit.edu/isec/article/41/1/7/12133/
Future-Warfare-in-the-Western-Pacific-Chinese
Rovner, “A Long War in the East”; and Andrew S. Erickson and Conor M. Kennedy, “China’s Maritime Militia: What It Is and How to Deal with It,” Foreign Affairs, June 23, 2016,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6-06-23/chinas-maritime-militia
Elbridge Colby, “Against the Great Powers: Reflections on Balancing Nuclear and Conventional Power,” Texas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2, no. 1 (November 2018): 144–52, https://tnsr.org/2018/11/against-the-great-powers-reflections-on-balancingnuclear-and-conventional-power/
Robert Haddick, “Competitive Mobilization: How Would We Fare Against China?,” War on the Rocks, March 15, 2016, https://warontherocks.com/2016/03/competitive-mobilization-how-would-we-fare-against-china/
Caitlin Talmadge, “Would China Go Nuclear? Assessing the Risk of Chinese Nuclear Escalation in a Conventional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1, no. 4 (Spring 2017): 50–92, https://direct.mit.edu/isec/article-abstract/41/4/50/12156/Would-China-Go-Nuclear-Assessing-the-Risk-of?redirectedFrom=fulltext
Caitlin Talmadge, “The U.S.-China Nuclear Relationship: Growing Escalation Risk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June 7, 2021, https://www.uscc.gov/sites/default/files/2021-06/Caitlin_Talmadge_Testimony.pdf
Elbridge Colby, “If You Want Peace, Prepare for Nuclear War,”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 2018,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china/2018-10-15/if-you-want-peace-prepare-nuclear-war
Gerald C. Brown, “Understanding the Risks and Realities of China’s Nuclear Forces,” Arms Control Today, June 2021, https://www.armscontrol.org/act/2021-06/features/understanding-risks-realities-chinas-nuclear-forces
David C. Gompert, Astrid Stuth Cevallos, and Cristine L. Garafola, War with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16),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1140.html
Thomas Shugart, “Trends, Timelines, and Uncertainty: An Assessment of the State of Cross-Strait Deterrence,”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February 18, 2021,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congressionaltestimony/trends-timelines-and-uncertainty-an-assessment-of-the-state-of-cross-strait-deterrence
Elsa Kania and Emma Moore, “The US Is Unprepared to Mobilize for Great Power Conflict,” Defense One, July 21, 2019, https://www.defenseone.com/ideas/2019/07/us-unprepared-mobilize-great-power-conflict/158560/
Chris Dougherty, Why America Needs a New Way of War,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June 12, 2019, 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reports/anawow
Mark Cancian, Coping with Surprise in Great Power Conflicts,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February 20, 2018, https://www.csis.org/analysis/coping-surprise-great-power-conflicts
Chris Dougherty, More Than Half the Battle: Information and Command in a New American Way of War,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May 20, 2021, https://www.cnas.org/publications/reports/more-than-half-the-battle;
Christian Brose, The Kill Chain: Defending America in the Future of High-Tech Warfare (New York: Hachette, 2020).
Michael O’Hanlon, The Senkaku Paradox: Risking Great Power War over Small Stak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9).
David Barno and Nora Bensahel, Adaptation Under Fire: How Militaries Change in Wartim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Klon Kitchen and Bill Drexel, “Securing Taiwan Requires Immediate Unprecedented Cyber Action,” Lawfare, January 13, 2022,
https://www.lawfareblog.com/securing-taiwan-requires-immediate-unprecedented-cyber-action.
Robert Blackwill and Philip Zelikow,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A Strategy to Prevent War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1)
Sean Mirski, “Stranglehold: The Context, Conduct, and Consequences of an American Naval Blockade of China,”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31, no. 3 (July 2013): 385–421,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02390.2012.743885
Mirski, “Strangehold”; and T. X. Hammes, “Offshore Control: A Proposed Strategy for an Unlikely Conflict,”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June 2012, https://ndupress.ndu.edu/Portals/68/Documents/stratforum/SF-278.pdf
Erik Sand, “Desperate Measures: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Isolation on Warring Powers,” Texas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3, no. 2 (Spring 2020): 12–37, https://tnsr.org/2020/04/desperate-measures-the-effects-of-economic-isolation-on-warring-powers/
Montgomery, “Primacy and Punishment”; and Evan Braden Montgomery, “Reconsidering a Naval Blockade of China: A Response
Mirski,”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36, no. 4 (June 2013): 615–23,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02390.2013.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点赞在看转发也是棒棒哒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