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此时气可鼓不可泄

昨天和很多朋友交流,大家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8月2日窜访事件带来的国内舆论风暴,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在我们的青年一代当中,包括了已经到了青年尾巴上的80后们。

实际上老一代人当中,很多人的感觉是“现在已经够强硬了,以前都不敢这么硬呢”。

这可能就是两代人的经历差别了。

未能发出的那期观棋里我们说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在我们近几年所经历的国际斗争中,我们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凭着强势的做法,直接取胜。

不管是蓬佩奥窜访台湾事件,2017年洞朗危机,2016年南海事件,更早的时候建设性解决南海问题,湄公河惨案,乃至2010年的黄海危机。

现在看来我们是顺风球打久了,心态不好了。

回顾我们这一代爱国青年的心理成长史,有几本书抒发了我们当时的情绪,因而大家至今无法忘记,这几本书的作者,也至今都是我们的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导师。即使现在看来书里的很多表述真正的价值就是说出了一代青年内心的话语,而不见得在学术、政治、军事上有多么振聋发聩的意义。

《中国可以说不》、《超限战》、《大目标》……

虽然今天很多人在时过境迁后回头去嘲讽这几本书的一些过于激进,乃至一些非理性的表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它们在那个公知横行,知识分子以爱国为耻的时代,给了我们怎样的一种心理感受。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逆风球的时代。

实际上在我们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在这几本今天看来连作者也会觉得其中一些内容其实显得幼稚的书里寻找慰藉的时候,这个国家,恰恰是由今天被很多青年一代觉得“软弱”的一代人支撑着的。

可以想象,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为恨国党、公知、外部反华势力的咄咄逼人感到愤懑的时代,这些老一代人当中坚定为国家奔走工作的同志们内心里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的愤懑,更加的失望呢?

在这种逆风当中,他们把国家给建设好了,实现了我们2010年后的彻底翻盘,他们的功勋,和更老一代,今天被青年一代所无比怀念的那一代人,真的差吗?

佩洛西窜访台湾其实让大家最彻骨痛恨的,其实无非也就是大家通过网络直播,看到了台独分子弹冠相庆,在台北101大厦上用灯光打出来的那几个字,看到了它的专机全须全尾降落在松山机场。

老一代人或许当时他们没有如今便捷的网络,看不到当年李登辉访美的场面,但是那种彻骨痛恨,难道就比今天对手刻意营造的气氛差吗?

那可是李登辉直接大谈中国“七块论”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解放军老前辈,他们是在各种图上推演作业中早就已经知道如果发生冲突,很可能会壮烈捐躯,而最后的结果仍然可能是一场惨烈的“平局”甚至必败的情况下,继续随时准备着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

今天我们是已经知道我方拥有优势,军事上、技术上的胜利没有悬念的前提下,做这些事情的,我们的心态为什么反而输不起了?我们是被自己惯坏了吗?就像美国人越南战争的时候那样?

我看到有的朋友在网上撒气的时候说自己想润,有的部队的同志说想要转业,想要辞职……

这话撒气说说可以,但我依然觉得,说这个话的同志应该为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感到羞愧,包括我们这些在8月2日装病请假的人,也要为此羞愧。

我们这样的逃避有用吗?

有朋友说,8月3日上班,到了单位看到所有的同事都一副一肚子火没处发泄的感觉,甚至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突然因为高血压晕倒进了医院的。

大家一定记住这个感觉。

我们的祖辈,拿着小米加步枪干了美国人,更早的时候他们拿着大刀梭镖,冒着机枪闹革命,我们的父辈,在苏联解体,全世界准备把我们“开除球籍”的时代,坚持了理想,把局面建设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因为一点挫折,一次战术性、策略性的退让,就要润了?就要放弃了?就要灰心失望了?就要背弃信仰和祖国了?

如果真的这么做了,那我们就真的成了某些人口中“温室中的花朵”、“垮掉的一代”、“小皇帝、小太阳”了,这股对于这些评价的逆反,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是激励我们的一股气,今天,这股气都泄了吗?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什么,帝国主义的美国都能有此觉悟,各位平时满嘴高调,恨不得明天就起来重走长征路,再上井冈山的青年人们,你们就连这点觉悟也没了?

此刻,国家正需要你,正需要你坚定的支持,正需要你做好自己的工作,正需要青年一代挑起大梁。

气可鼓不可泄啊。

大家记住这一天的感受,“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大仇未报,现在岂可轻言放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