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之王”还是“乐器流氓”?唢呐,远比我们认识到的更富情感
唢呐,到底是什么?有人称它是“乐器流氓”,也有人称它为“唢呐一响,黄金万两”,有人也称“乐器之王”,我对唢呐的接触是开始于小时候的农村生活——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生活虽然简单,却是真的丰富和满足。
具体是几岁最早听到唢呐的演奏就不知道了,我们那个村子的说法是“吹响器”的班子一般只会在红白事上,所以我对唢呐的认识肯定也只局限于红白喜事,当然现在接商演也非常多,我的认识局限于我的生长环境和年代,不做赘述。
其实,即使是一个村子,谁家的红白事也都需要几天才能传遍村子——那是个靠“人和人互相传播”的年代,只不过都是消息,好的,坏的。但是如果有谁家还没完全接收到谁家的红白喜事的消息,“乐器班子”一来,唢呐一吹,大功率的喇叭或者音响向四周“扩音”,那全村子就都知道了。
那时候,只要确切知道了谁家有红白喜事,爷爷一家晚饭后的“娱乐活动”绝对是早早搬着凳子去别人家蹭热闹了。不管是走大路,还是贴着别人屋后的小路走,都会看到陆陆续续有人往“最热闹的那一家”赶去。一路上有说有笑,也不管别人是死人了还是结婚了,反正,看热闹的人,从来也不会在乎那么多,当然也不会嫌弃事大,这种“吃瓜”的心理,在当今社会得到了“极大的传播和光大”。
一般“办事的人家”也是刚刚吃完饭,一大群人,乐队的人吃完之后要么抽烟要么喝酒,而那个吹唢呐的人就会首先“吹几下喇叭”——或是示意,或是准备欠揍,而乐队其他的人则是稍慢一点开始擦嘴,吹箫,敲。那个时候常见的乐队最早没有电子琴,也就是4-5个人,一个唢呐,两个吹笙,一个敲击短木棍一样的东西。其他地方的配置不知道,我们那个地方就是这样——后来才有了电子琴。
唢呐先吹一小会,其他的乐队就开始加入了,一阵子热闹,然后洗碗的赶紧洗完,赶来看热闹的人都抓紧坐下来,或是拿出烟袋抽旱烟,或是拿壶凉白开放身下,反正开始“欣赏”表演了。唢呐的声音很亮,死人的时候,唢呐的声音真的是把人死后家人的伤心欲绝和各种悲伤都演奏出来了,但凡是走心的“听众”,也都会忍不住落泪,演奏唢呐的人在转换不同的唢呐之间,的的确确把现场气氛烘托到位了。
一顿折腾,吹唢呐的人发汗了,把上衣脱掉,开始越吹越有劲,站起来,摇晃着身体,随着音乐摆动,周围的人都完全被吸引了。唢呐一会对着天,一会对着地,一会声嘶力竭,一会低声抽泣,一会嚎啕大哭,当然,这就是唢呐厉害的地方,靠着吹奏唢呐的演奏者的强大肺活量和演奏技巧,一切就都有了。人们也都很有感触,说得过分点,真的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换句话就是感觉自己是“当事人”。散场后,人们陆续散去,一路上也是各种点评——这班人吹得真好,真卖力啊等等。甚至有的人已经开始安排以后自己有啥需要也要找这个班子——乐队。
不得不说,声音很大很尖的唢呐的确在表达多元化情感方面很有优势,毕竟它真的可以模仿一切的情绪和声音,也就是一切的情感——从生到死。我也很同意唢呐这种乐器只是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不存在什么“乐器之王”的说法,我们的每个民族乐器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是唢呐的代表性确实太大,应用范围很广,也很受欢迎,毕竟红白事都可以用。
关于网上说的那些什么“唢呐一响”,自己就想躺下,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种极度崇拜的外显,但是那绝对代表不了唢呐的全部。不过这也怪网上的传播把这种乐器的特点只局限在了“红白事”,这是很大的局限。如果可以扩大传播的种类和内容,那么唢呐的受众会更多,而且这才能体现对坚持民族乐器的人群的尊重。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