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了喝酒,印度人有多努力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2019年2月8日,印度北方邦和北阿坎德邦发生了假酒中毒事件。
2月7日晚,北方邦巴哈卢普尔村的部分村民前往北阿坎德邦参加葬礼。席间这些村民饮用了假酒,有的村民还在丧宴结束后,将没喝完的假酒带回了家。结果这些喝了假酒的村民纷纷中毒,截止到2月10日,因饮用假酒而死亡的村民已达104人。
国内媒体对印度假酒事件的报道
虽然印度屡屡爆出假酒害人的恶性事件,但这次发生的假酒中毒事件还是在舆论场上掀起了很大的波澜。尽管印度宗教众多,人们大多虔信神明,但清心寡欲的追求与清规戒律的限制,都没能挡住印度人对酒的热情。现如今,酒已经成为了不少印度人生活的一部分。
与酒相伴千年
印度人和酒的感情源远流长,早在印度历史上的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700年),酒就已经出现在了印度的典籍之中。《耶柔吠陀》曾提到,天神婆楼那和雷雨神因陀罗曾喝过一种名叫索玛拉萨(Somrasa)的美酒,这种酒是用葡萄酒和香草混合酿制而成的。
在古代印度,酒水不仅是人们用来享受的饮料,更发挥着致幻的神奇妙用。虽然按理说,婆罗门阶层的人士是不许喝酒的,但是个别的婆罗门祭司却常常用喝酒(或者服用迷幻药)的方式,来达到致幻的效果,以使自己能够在幻境中与“神明”进行沟通,从而建立起神人之间的联系。
古印度人酿制的酒既有粮食酒,也有水果酒,具体来分则有大麦酒、粳米酒、阎浮罗酒、舍楼伽果酒、甘蔗酒、葡萄酒等等。在各式各样的酒中,尤以葡萄酒最具代表性。
葡萄酒最早被引入印度大约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当时波斯帝国的势力扩张至印度,葡萄这种水果也随之进入了南亚。此后,印度人逐渐开始学会酿制并饮用葡萄酒。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消费葡萄酒的记录首次出现在印度的官方政治文献中。
不过在古代印度,葡萄酒并未普及到民间,那时的葡萄酒,或是供精英阶层在礼仪场合饮用,或是被用来治疗某些疾病。直到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其殖民据点果阿开垦葡萄园,并酿制葡萄酒,这些葡萄酒主要被用于日常饮用和烹制食物。
此后,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印度葡萄酒酿制事业的发展。19世纪,在英国人的管理指导下,葡萄酒酿制在印度逐步发展成一个行业,还在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之中。
印度的葡萄园
但就当印度的葡萄酒酿制业方兴未艾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害,使其遭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这便是19世纪末蔓延至印度的根瘤蚜病。这种病害的名字源于一种名叫葡萄根瘤蚜的小寄生虫,这种小寄生虫会吸食葡萄的汁水,在葡萄的枝叶上留下虫瘿,让葡萄的根部长出小瘤,最终导致葡萄植株溃烂而死。
染上葡萄根瘤蚜病的葡萄植株最终会在溃烂中死亡
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而独立。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酿酒业一直在政策的撕扯中尴尬地存活着,这种政策撕扯主要体现在中央和地方对待酿酒问题意见的不一致。
一方面,《印度宪法》第47条明文规定,对酒类消费持不鼓励的态度,包括甘地在内的很多印度政治领袖也都主张禁酒,印度中央政府还对进口的酒类商品征收重税,并不准打酒类的广告。但另一方面,印度地方各邦权力较大,这些邦对酒类产品各有各的规定,其中既有禁酒的邦,也有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酿酒业发展的邦。
到了20世纪80年代,印度中产阶级人群逐渐扩大,中产阶级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给印度葡萄酒酿制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另外,国际市场对葡萄酒需求量的增长,也客观上扩大了印度葡萄酒酿制业的盈利空间。
印度葡萄酒
内外有利条件的交互推动,使印度的葡萄酒酿制业实现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仅在2016年,印度就生产了1800万升葡萄酒,且目前印度已成为了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葡萄酒市场之一。
印度“酒场”面面观
虽然印度的宗教底蕴十分深厚,但在现代化洪流的冲击和全球化大潮的涤荡下,以宗教信仰为中坚要素的印度人文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隔阂与矛盾,而喝酒这件事正是这种隔阂与矛盾的焦点。
在印度的各大宗教中,锡克教和伊斯兰教是坚决禁酒的。印度教虽然不禁酒,但印度教教义提倡禁欲,在印度教看来,酒是乱人心性的东西,所以传统的印度教徒也反对饮酒。
受此影响,在印度的传统道德中,饮酒行为也被打上了负面标签。在印度,年轻人在长辈面前喝酒被看作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女性买酒饮酒,会被思想传统的印度人视作另类。另外,印度政府对酒的管制也很严,在印度卖酒需要有相应的许可证。
在印度,你会看到这样一幕,买酒者会排着长队聚集在酒铺外,眼巴巴地等着酒。
但是,信仰毕竟无法替代释放人性的诉求,传统也不可能永远将现代拒之门外。就算是印度政府对酒管控严格,但许许多多的印度人都在想方设法绕开传统和法令的禁忌,去寻求酒精所带来的快感。
这位印度大哥已经喝得忘我了
在一些印度人的婚礼上,虽然宾客们碍于禁忌不便公开饮酒,但婚礼举办场地附近常会有供应酒水的厢形车,想喝酒的宾客可以到车子里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印度的普希卡尔是一处宗教圣地,这里有祭祀梵天的神庙,当地明令禁酒,但有的当地咖啡店会将啤酒装在茶壶中,供应给客人。
一边洗浴一边喝酒的印度人
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除了以IT闻名于世,还享有另一个雅号——酒吧之都。深入参与全球信息产业分工所带来的国际化气息,为班加罗尔披上了一层灯红酒绿的色彩。在班加罗尔市中心的甘地路和布莱各德路,有很多风格独特,装饰各异,特色鲜明的酒吧,在这里,人们可以把宗教、性别的差异放诸脑后,在浪漫的音乐声中,共同享受酒精带来的欢愉。
印度班加罗尔的一处酒吧
正在酒吧中喝酒的印度人
印度还有很多提供聚众饮酒服务的“私人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在会员审批上有着严格的程序,并且只接待会员及其带来的朋友。除了在本地营业外,俱乐部一般会在其他地区有相应的合作伙伴,以便于会员去外地时,也能找到觥筹交错的地方。
摆pose耍酷的印度酒客
有的印度人喝酒还喝出了信仰,他们甚至还会搞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仪式,对他们心目中的“酒神”顶礼膜拜。在这些人看来,喝酒的目的已经不是寻求普通意义上的释放,而是一个让自己与神明彼此沟通的过程。
一些印度人在祭拜“酒神”
这几位印度酒友祭拜“酒神”的仪式看上去相当繁琐
印度贫富差距大,富人能喝上各式各样的高档名酒,但对于生活困窘的人来说,酒价之高让人可望而不可求,而残酷的现实又使人离不开酒精的麻醉,于是人们只得去买假酒消遣人生。假酒泛滥也就成了令印度人伤痛而又无奈的现实。
印度的假酒之殇
在印度,“假酒问题”一直是难以破解的痼疾。因喝假酒酿成的重大悲剧不胜枚举,尽管沉痛的教训屡屡敲响警钟,但现实的回应总是那么的软弱乏力,这是印度的社会之困,也是国家的难愈之伤。
1998年,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发生的一起假酒案中,有46人不治身亡;2001年的印度喀拉拉邦假酒案,有34人死亡,近300人因中毒入院治疗;2009年7月的印度古吉拉特邦假酒事件中,死亡人数达到136人之多;2011年底,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假酒大案,更是酿成了155人死亡的惨剧……
印度警方在一次行动中收缴的假酒
一起接一起的中毒事件,让印度不时笼罩在假酒的阴影之下。印度政府对假酒问题也非常重视,在最近这次的假酒事件中,印度警方逮捕了215名涉案人员,印度北方邦政府还下令将多名警察及税务部门的官员革职。两个邦的首席部长还表示,要向每位死难者家属赔偿2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2万元)。
但是即便如此,假酒害人事件还是屡禁不止。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首先,印度政府内部有人与不法商贩结成利益同盟,一些造售假酒的行为就得到了的掩护。即便是东窗事发,最后被抓去顶罪的也只是一些“小鱼小虾”,而真正的幕后黑手自能翻云覆雨,用钱权洗脱罪责,摆脱干系。
其次,印度某些地方邦政府对待酒类的政策不够灵活,印度有的邦为了打击酗酒,整顿社会秩序,便会颁布禁酒令,在本邦境内一概不许卖酒。
但是很多印度人喜欢喝酒,是因为在现实中深感无力,企图宣泄情绪,缓解压力,这才借酒消愁。所以要想真正解决酗酒问题,仅靠一纸禁令是不行的。
有的印度人由于本邦不允许喝酒,甚至会选择通过喝适量蛇毒的方式,寻找麻醉自己的感觉。
更令人反思的是,很多印度人在明知是假酒的情况下,为了那一口还是照样买来解谗。
工业勾兑的假酒,一次又一次的夺去了印度人的生命,但他们还在前赴后继的带着侥幸心理喝下去。这仅仅是禁酒、自律能解决的吗?显然没那么简单。问题背后的腐败、利益问题早已盘根错节,希望这次事件,能真正引起印度政府重视。
参考资料
李忠东:《印度假酒何以屡打不绝》,检察风云,2015年第22期
苑基荣:《印度假酒事件致百余人死亡》,人民日报,2019年2月10日
郑玉卿:《印度酿造工业的状况》,中国酒,1999年第2期
陶短房:《印度假酒案:为何发生在“文明”周围》,新京报电子报,2019年2月12日
丁燕:《在印度葡萄酒成为一种时尚》,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4年第1期
林之满,萧枫:《浑厚深沉的古印度文明》,辽海出版社,2008年2月1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