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与阿拉伯:两个帝国

两个帝国的奠基

前面这部分是给文末做个铺垫的。

可以说从上古时期开始便辉煌的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逐渐被罗马、波斯这两个印欧人部族所统治。印欧人这个曾经在中亚游牧的并不开化的民族,却成为继承了除东亚文明之外几乎所有的存在,从最西边的地中海帝国罗马、中间的霸主波斯还是南亚中亚兴盛一时的雅利安人诸分支,也因此谱写出了“罗马、安息(波斯)、贵霜(印度中亚)、汉”的四帝国时代。

然而随着四帝国纷纷的解体,无论是东亚还是西欧,曾经辉煌的强权政治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分裂,也包括外族的入侵。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曾发源于北境贝加尔湖畔的黄种游牧民族——突厥强势崛起,他们不仅统合了草原上的鲜卑残部,还向西扩张直到黑海,让本在草原放牧的印欧人收到了这股“黄色旋风”的极大侵袭,突厥终于登上了内亚草原的历史舞台,而不仅仅是这里放羊的印欧人,整个印欧民族开始了自己全面溃败的时期。

欧洲进入到中世纪之后,宗教势力越发膨胀,而再也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他们,不仅仅彼此之间矛盾不断,还受到了东方、北方民族的一系列袭击。而本已经没落下去的闪米特人,却出现了曾经毫无地位的阿拉伯人挽回了尊严,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创立伊斯兰教,不仅仅让老家一直敌视自己的“倭马亚家族”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在随后的扩张中战无不胜一举统一了阿拉伯以及闪米特的各个部落。

或许他们的哈里发欧麦尔都没想到,从穆罕默德创教开始,仅仅几十年的功夫,东罗马、波斯这两个帝国就被打的亲娘都不认识了,曾经活跃于沙漠里放骆驼的阿拉伯人,终于得以在圣城耶路撒冷、国际化大都市大马士革这样的地方去遥望他们的克尔白。不同于还保有欧亚一隅的东罗马,波斯帝国这个千年王朝,直接被穆斯林全盘占领,那个曾经崇拜光明神的雅利安民族,也只能同样朝觐那不知在何方的安拉。

在东亚,突厥强势崛起后不久,北朝终于完成了对南朝的统一,从汉末三国后战乱了400多年的华夏大地复归一统,突厥这块硬骨头也就成了夹在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和隋朝中间的最大阻碍,我们上一章说到了隋朝和突厥的几次大战,不过为啥同样在疯狂扩张之中的阿拉伯帝国没啥反应呢?

此时的阿拉伯帝国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了内斗之中的,我们前面也说了,穆罕默德虽然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也是个战神,但是他从一开始就与麦加的“倭马亚家族”属于互相利用的关系,穆罕默德没有儿子留下来,这导致了“哈里发”的继承者基本都是他身边鞍前马后的小弟,而他的小弟里就存在倭马亚家族的“奥斯曼”以及属于穆罕默德自己家族(哈希姆家族)的亲侄子兼女婿“阿里”。

等到哈里发的位置传到阿里这边的时候,倭马亚家族和哈希姆家族的矛盾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倭马亚家族的穆阿维叶公然和阿里决裂,本来占尽优势的阿里却因为对穆阿维叶的宽容,导致自己手下本就想分一杯羹的人大为不爽。所以就在穆阿维叶都打算退出权力中心的时候,阿里因为内讧直接死在了刺杀下,这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穆阿维叶可就不承让了,倭马亚家族正式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领导家族,穆阿维叶定都于他们的势力中心大马士革,这个也就是历史上的——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

然而你倭马亚家族这个馅饼不是白捡的,就算名义上你统治了大家,但人家阿里毕竟是先知的亲侄子,这一举动就必然引起了哈希姆家族的不服,人心便很难归顺了。而倭马亚家族就更是不想放过这些隐患,阿里的儿子侯赛因因拒绝效忠倭马亚王朝,在避居麦加的时候被杀了全家,最终脑袋都被割了,此时的阿拉伯境内反对哈里发叶齐德(穆阿维叶儿子)的造反更是没有停止,倭马亚军队为了镇压,竟然直接攻击克尔白,最终导致克尔白的圣物“玄石”碎裂,可见此时倭马亚王朝内部的混乱。

也正是这样不可弥合的矛盾,以阿里、侯赛因为合法继承人的——什叶派同倭马亚王朝的——逊尼派正式分道扬镳,侯赛因被杀的“阿舒拉日”也成为了什叶派穆斯林哀悼的重要节日。

什叶派因为本质上是反朝廷的,所以它们在并不十分忠于阿拉伯帝国的被征服区,尤其在波斯这种地方开始快速的发展起来,直到如今我们提到伊朗也会想到他们是“什叶派”。

总之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纷争,或者说两个家族的纷争成为了埋在阿拉伯帝国内部的定时炸弹,正是这样的一种牵制也导致了在倭马亚帝国时期,大马士革的政府很难继续把领土向东推进。那么失去了后顾之忧的突厥面临的根本敌人,还是那个东亚的大国——隋。

无论兴亡,百姓皆苦,隋朝在国力达到极盛的时候,根本没有等一等那些在战争中翻滚了400多年的平民,隋炀帝所谓“荒淫”的私德我们不加以评价,但是好大喜功却是深深的烙印在他的骨子里的,大运河的修建、东征高句丽都是一个表象,隋炀帝更是想在百姓并未休养足够的情况下,去构建一个比汉武帝更大的基业,大运河构成了东北——中原——东南的水网勾连,海河、黄河、长江构成了一套体系,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帝国的标配了。

不过该反的还是反了,随着东征高句丽的军事不堪重负,隋朝老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率先起义,虽然不久后被王世充等人的朝廷军队给平定,但是杨玄感的好基友李密的瓦岗军接过大旗,逐渐成为民间反叛力量里最大的一支,同时河北窦建德带领的起义军也声势浩大,尤其是自己的表哥李渊火上浇油,迅速的杀到长安控制了关中,还在江南的隋炀帝想想大不了就搞个偏安朝廷吧,老爸这个统一算是白统了。

不过按照一句很俗的话说,历史的车轮已经没法倒转了,东亚大地上还需继续存在隋的秩序,并缔造出一番更伟大的事业。就在李渊占据长安后不久,李密的瓦岗军也基本逼近了洛阳,隋炀帝在江南命镇压起义军颇有经验的王世充抵抗北方割据势力,也就是电影《少林寺》那位大反派的叔叔——

500

图 《少林寺》里的王仁则,王世充的侄子。

在这种关头下,隋炀帝在江南变得越来越残暴不说,他身边的将领士兵毕竟都是北方关中的人,天下还没完蛋呢谁愿意陪你在江南呆着?所以这之后的那场哗变就很在情理之中了,隋炀帝最信任的近臣宇文化及谋反,隋炀帝表示我就算有愧于百姓可是你们几个天天陪我吃喝玩乐,你有脸造反?宇文化及本就是个二世祖哪管那些,我就是要以人民的名义干掉你。隋炀帝说那我能喝个毒酒死么,好歹也不那么痛苦。宇文化及表示你做梦去吧,临死还想浪费粮食,随后就找人把这位大皇帝给勒死了。

隋炀帝的死代表着隋朝的基本灭亡,王世充一看我的妈皇帝死了,那正中下怀啊,王世充立刻跑到被瓦岗军包围的洛阳,立隋炀帝的小孙子杨侗为皇帝,也想搞个挟天子令诸侯。而此时的李渊一看你们这么搞我也能称帝不是,因为他本来是“唐国公”,也公然称帝,国号为唐,“唐”这个本代表山西部分地区的名字,也终于像“汉”一样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印记。

其实王世充在前有李密后有李渊的情况下,若没有绝对实力着实非常危险,不过此时各个地区的强权也逐步独立,不仅仅江南出现民变,谋反的宇文化及也一路仓皇逃到北方,在河北割据,基本上就是这么个状况——

500

图 隋末割据势力。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种割据势力的稳态本就很容易被打破,因为别看天下是个地方就能称个王称个帝,但是我们会发现,只要谁能真正控制住起义军最核心的力量——瓦岗军,打破博弈的平衡,那重新统一并非难事。

李密这人我们之前也讲了,他爷爷是和宇文泰混的关陇贵族,也是“八柱国”之一的李弼,八柱国里除了李弼还有个姓李的,那就是李渊的爷爷——李虎。李密本来是跟着杨素的儿子杨玄感造反打响了反隋的第一枪,不过随着杨玄感的败亡,李密转投势头不错的瓦岗军,最终获得了统治权。


说到出身类似的李渊,那就更是占尽优势了,首先他和杨广,李密等都是关陇贵族,而李渊妈妈在与同样为八柱国的独孤家有姻亲的同时,李渊的儿子李世民还娶了上一章的主角长孙晟的女儿,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长孙皇后”,这种政治资源本就不是王世充之流可以匹敌的。比起李密,李渊更大的一个优势在于,他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确实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尤其是大儿子李建成,在他们从山西起兵攻占长安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作用,然而我们后来的伟大君主李世民篡改史书把他哥哥说成个庸人这一点,也是抹不去的历史黑点。

割据河北的窦建德绝对是个人才中的人才,从哪里说也没什么致命缺点,奈何这人起点太低,农民出身,在那个时代是很难混下去的。

而王世充这个人是个很精神分裂的人,按照他手下人的评价,就是这哥们做事没什么章法,加上他本身就很残暴,所以他手下的傀儡皇帝杨侗就和李密说,你如果可以弄死那个杀了我爷爷的宇文化及,我就让你当大官去除掉这个王世充。合着好事都让你占了,不过李密一看这也不错啊,我这一叛军这不就等于被诏安了么,我这不也可以入主洛阳了么,于是十分开心,宇文化及的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不久就在李密、窦建德的共同作用下被击溃。

此时的李密想起了他好友杨玄感,感到自己这就是要成就基友未能成的事业,这天下看来就是要姓李了,不过天下确实姓了李,但不是他这个李。现在的李密早就不是当年那个百战百胜的神人,而不知怎的反而被手下的农民军感染,越来越像个四处抢钱的军阀,问题是他抢钱就抢钱,还不分给手下的弟兄,李密手下能人不少,著名的秦琼、程知节(程咬金)等都是很厉害的人物,这么一来他的领袖地位就必然不保。反观李渊那边,虽说李渊这几个儿子本来也是谁也不让着谁,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人家还是同仇敌忾共同努力的。

果然,不久之后,王世充大破轻敌的瓦岗军,李密被打得丢盔弃甲,只能率自己的嫡系部队投奔了李渊,李渊一看这也是天上掉馅饼啊,对李密表面上非常善待,以兄弟相称。但是李密这人却不甘居于人下,不久之后就和李渊翻了脸,但你人在屋檐下还能掀起什么风浪,被李渊轻而易举的杀掉,至此一代枭雄就算是陨落了。

而李密的小弟徐世勣却心心念念的是自己的老大,他以李密之名将大量人马给予唐政权,李渊看到这么一个忠臣十分开心,觉得可以重用,这个徐世勣也就是后来的李勣,我之后也会说到他和唐大将契苾何力征高句丽的事情。

总之王世充虽然得到了大量的地盘,从洛阳一隅到占有了河南全境,但是人才却离散了不少。不过就算这样他也空前开心,直接废掉了傀儡皇帝称帝,国号“郑”。王世充这人有点神叨且精神分裂,他号称要和隋朝“借用”天下一段时间,等平定了再还回去,说要当个“圣明君主”在外面设个临时办事处亲自处理各地事务,没想到一处理才知道事情这么多,没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随后王世充就开始和河北的窦建德打来打去,你河南人和河北人打仗,那陕西和山西的李渊和他的儿子们甭提多开心了,王世充对于不服从他或者议论的动辄就是抓或杀,你看《少林寺》也能感觉到一些了,总之越来越多的人来投奔广纳人才的李渊。

一切的转折点,就在于一场著名的战争——虎牢之战中。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李世民这辈子打过最漂亮的一场战役,王世充本就不是当皇帝的料,李世民的军队势如破竹的攻陷王世充的每一个地盘,王世充求神拜佛都没用了,竟直接饮鸩止渴的去找到了窦建德,表示能否能帮助自己去对抗唐军。

窦建德很明白唇亡齿寒,立刻率领援军去帮助王世充,然而王世充这种猪队友加上李世民这种神对手,任窦建德再强大也很难取胜,最终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争斗的重要要地——洛阳东的虎牢关,粮仓荥阳一带,李世民把王世充和远道而来的窦建德一勺烩。

后来李世民就问这个窦建德“你说我去打王世充,关汝屌事”。窦建德表示“我不来你就不会来干我么?”

至此唐军统一天下的势头就无法逆转了,不久之后天下各个势力逐渐平定或归附,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盛世顶峰——唐就这么来了,仅仅7年时间,李家就从太原一地的门阀成为了一个崭新王朝的缔造者,这种速度在历史上也是少有了。

唐朝几乎继承了隋朝所有的制度,因为基建损害的并不严重,国力很快的恢复了起来,所以李渊还真是应该好好感谢下他大表弟杨广,就像我之前讲的, 如果不按照王朝来分割中国历史,这段历史若分为——1:隋-安史之乱时期(隋唐时期)2:安史之乱-宋时期(宋前时期)则更为合适一些。

至于后来李世民逼父杀兄并且抹黑李建成的故事,因为流传的太广我们也就不详细说了,总之总共就两种说法,一是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怕李世民功高对自己不利,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于是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干死了自己的亲兄弟。二是历史上的李建成、李元吉本功劳不在李世民之下,是李世民想觊觎皇位于是发动争辩干掉了这两位。不过无论哪种说法,总之一个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确实是杀了自己的哥哥,至于李世民篡改了多少史书,那我们也就没法断定了。

不过如果李世民像杨广一样当了个亡国之君,那估计他这段历史就会被资治通鉴之流说成是个十恶不赦的大逆贼了。然而正是这人确实做到了可以和秦皇汉武媲美,是个堪称千古一帝的战略家,才导致了资治通鉴之流可以直接把李建成黑了个彻底,话说儒家视角评价人有时候过于以成败论英雄,指向性也太强,所以还是要多思考为妙。

据说李世民发动完玄武门之变后,居然跑到大殿上去吃他爸李渊的乳头,这种重口的历史却是真真正正的正史,帝王家奇葩事情本就多我们不谈。总之李世民在此之后逼父李渊退位为太上皇,自己继位为皇帝,年号“贞观”,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始。

2.贞观之治

李世民继位之后的唐朝,比起隋炀帝的隋朝可就太不乐观了,那个曾经被隋文帝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启民可汗早已挂掉,此时东突厥大可汗是启民可汗的儿子“颉利可汗”,其实他和突厥汗国创始人阿史那土门的“伊利可汗”是一个词的音译,也就是“统治国家的可汗”的意思,只不过为了区分搞了两个翻译方式。颉利可汗虽然是大可汗,但是启民可汗的大孙子“突利可汗”却也有着很大的权利,属于突厥的小可汗。

这两位可汗看见中原王朝水成这个样子,一如当年匈奴冒顿单于欺负刘邦羞辱吕后一样,直接把军队杀到了渭水河边,要说刘邦白登之围也没这么狼狈,而这两位可汗却早就忘了他们的爸爸和爷爷当年给隋炀帝铲草的事情,直接逼近了首都长安。

李世民知道自己肯定是打不过,据说搬空自己所有私产去献给颉利可汗,还搞了个很羞辱的“渭水之盟”认人家当老大,才使得两位可汗退兵。

其实如果按照隋文帝那一套搞下去,国家在统一发展的情况下发展经济那是不难的,我们总说唐太宗善于纳谏,有人觉得这也没啥,不过要知道这种封建帝王,尤其是能力这么强的封建帝王能受得了群臣无死角的纳谏还是很值得钦佩的。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看着自己的好兄弟长孙无忌,想想他老爸长孙晟当年挑拨突厥内斗的事情,觉得继续这么搞也不是个问题,就这群大叔的智商见一次忽悠一次。

李世民首先开始挑拨颉利、突利两位可汗之间的关系,表示要支持小可汗突利从颉利可汗那里获得权力,突利可汗果然开始和唐朝结盟去颉利可汗家骂街娶了。同时唐想完成一些隋还没干过的事情,唐太宗时代,对突厥内部的了解也比以前大为增长,他们知道突厥虽说是个铁勒人组成的汗国,但是要知道突厥的统治者阿史那家族其实是和铁勒其他部族有仇的,他们宁可受唐朝的驱使也不想为阿史那家族卖命,在唐朝的作用下,突厥汗国中最大的几个组成部分——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开始表示不满,薛延陀以大盟主身份举起了反对突厥汗国的大旗。

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东突厥汗国都不太平,没想到老天爷帮了唐朝一次,北方杜冉开始到大雪灾,这对于一个游牧民族的打击是致命的。李世民一看时机成熟了,他任命李靖为老大征讨东突厥,仅仅1年不到,那个外强中干的颉利可汗就被抄了老家,他本人也被俘虏,要说这个东突厥汗国也是,开国和亡国的可汗都叫伊利可汗。唐朝并未选择羁縻突厥,而是直接干掉了东突厥汗国,李世民在边界设立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让在灭突厥战争中有大功的薛延陀成为唐的附属。

然而唐朝知道这个薛延陀虽然臣服于唐,但是他骨子里是想成为突厥汗国第二的,李世民必然不能允许这个,否则也就是突厥汗国换了个姓而已。唐太宗于是想到,去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扶植突厥傀儡政权,他扶植突厥开国可汗阿史那土门的孙子——阿史那思摩,并赐姓李称之为李思摩,让他成为隶属于唐的东突厥可汗,用以对抗薛延陀。

不过在史书上记载,这个阿史那思摩“长得很像粟特人”,所以小时候总被排挤。粟特人本是中亚的白种印欧人,祖上也是游牧的东伊朗人种,后来逐渐定居于绿洲形成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乌尔根奇等一系列的城邦。

所以从这里我们能看出,突厥的核心统治集团,其实是以黄种人为主的阿史那家族以及最早征服的铁勒诸部的,后来史书一般把阿史那家族的人称为“蓝突厥”表高贵,而把其他臣服于自己的铁勒人称为“黑突厥”。虽然较早臣服的铁勒大户薛延陀、回纥、仆固、拔野古契苾等部族也有一定地位,但是人家骨子里就非常不爽阿史那家族,咱们都是同文同种,我们哪里“黑”了不是?不过就算这些部落地位要低于阿史那家族,但是毕竟属于东突厥,所以在突厥汗国的地位绝对是远远高于西突厥的。

这里插一句,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个契苾部落里归顺唐朝的贵族——契苾何力,成为了唐朝的百战名将,在为唐太宗南征北战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我们在下一节说。

那西突厥是什么情况呢?前面也说了,他们这群人最早都是阿史那土门的弟弟阿史那室点密西征带走的一些旁系不对,主要部落有突骑施、处木昆以及东边也有的契苾(车鼻施)等突厥部族,他们随着征服逐渐形成了十个主要部落,一般我们称之为“十箭”,所以在东突厥严重,你只不过是附属于大可汗的“十箭联盟”而已,不过不要小瞧这个“十箭”,我们以后将要提到的大名鼎鼎的塞尔柱突厥,包括奥斯曼土耳其,甚至后来的埃及马穆鲁克,可都是和它们密切相关的,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这群人虽然地位要远远低于东突厥,但他们把那群中亚以白种为主的游牧人大量的征服同化,曾经属于印欧人的哈萨克草原逐渐改说了突厥语,成了西突厥的大本营。但是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对于很多自我意识很强的印欧人,以及一些以在城邦定居和经商为主的粟特人来说,他们被同化的进程就非常慢了,只是摄于西突厥部落的压力臣服而已。他们也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突厥部族——葛逻禄的起源,尤其是在统叶护可汗(室点密曾孙)时期,西突厥汗国的领土已接壤东罗马,还和那个被穆斯林军吊打的罗马皇帝希拉克略来了个城下会盟,但是到了他的统治后期果然出了问题,那就是这个强悍集团在扩张的无法扩张的情况下,内部利益分配不均就成了主要矛盾,不仅仅“十箭”分成了北庭五箭和南庭五箭,统叶护可汗本身也在葛逻禄人的不满下被杀害,我们要是看之后的历史会发现,这个葛逻禄人虽说总被人统治,但是每次轮到外族侵略,这群货绝对是第一个叛乱并左右战局的。

500

图 唐灭东西突厥战役,里面有我本文中提到的地名,可对照参考。

所以灭了东突厥大本营的李世民知道,如果此时不对西突厥下手,那从西边被包抄还是早晚的事,趁着西突厥内乱的不得了,轰轰烈烈的灭西突厥战役就必须打响了。

比起东突厥,西突厥的统治方式更为松散,或许唐太宗本只是想拿回西域控制权,那位于如今新疆的吐鲁番地区的高昌就是个必争之地了,我们可以来看下图——

而此时高昌的老大,还是个祖上是汉族血统的国王麹文泰,他们家族趁着中原大乱,一直在原来的柔然以及如今的突厥的庇护下生存,要说这哥们更出名的地方,还是因为他直接被唐朝军队给吓死的事情,而是在著名高僧玄奘也就是唐僧西行的时候,他就是那个让唐僧踩在他后背走过去并且非要留下人家的那位资深佛教徒。然而这位就是个典型的信仰深厚但是格局太小的那种。

正是唐太宗扶植阿史那思摩的时候,李世民派人直击麹文泰,鞠文泰和李世民说泥大唐朝厉害是厉害,但是你咱俩隔着那么远,你搞我干啥,再说你能过得来么。没想到几个月之后,唐的大军压境,麹文泰因为恐惧很快病死,他孩子麹智盛刚继位就赶紧投降了唐军,唐太宗像汉朝一样,直接在高昌旧地设立“安西都护府”,主管西域事务。


不久之后,西域又一重镇焉耆开始袭击安西都护府,我们之前也说了,这个焉耆以及龟兹自从班超的时候就是最不老实的一个,唐太宗派遣东突厥灭国后的王族阿史那社尔、安西都护郭孝恪直接征讨西域焉耆以及龟兹,另外两个大国疏勒(喀什)以及于阗(和田)闻风归降,李世民直接设立了更为严密的统治方式,他把安西都护府从高昌迁往龟兹,把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直接设为镇,听命“安西都护府”直属。

随后的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唐军向西进入更为深入的碎叶,也就是如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也是那个传说中李白出生的地方。西突厥在节节溃败的途中,王族阿史那贺鲁直接转而投奔唐朝,希望可以作为唐朝的讨逆大元帅征讨西突厥,好歹也能当个阿史那思摩一样的自治区主席啥的。

500

图 唐对西域的征服。

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贺鲁这两位,作为伟大英雄阿史那土门和阿史那室点密的后代,却纷纷成了唐的统治代言人。这也就是李世民那个著名的“天可汗”称号的来源,李世民一方面是汉家王朝“唐”的皇帝,同时又是突厥(铁勒)众部落的大可汗,突厥汗国多年经营却成了唐朝彻底打通丝绸之路并经营西域的桥梁。

但如果唐太宗仅仅恢复了西域的控制,那是没法完成汉武帝那种,西北控制西域,东北控制辽东以及朝鲜半岛造成对北方游牧民反包抄的战略的,那当年隋炀帝到死都没完成的事业——高句丽的征服,就必然会进入议题了。

3.从高句丽到天皇天后

高句丽,本源自吉林一带的民族——扶余,他们在中原王朝的不断战乱中一波三折的崛起,熬死了东胡民族乌桓,熬死了雄霸辽东的鲜卑慕容部,在南北朝的争斗中控制了辽东、朝鲜半岛北部的大片领土,没想到还光荣的成为了隋朝灭亡的导火索,足以看出这个民族的强悍以及易守难攻的特性。

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本就是个从马上天子转移为治国人才的楷模,作为挑拨大王长孙家女婿的他,知道解决高句丽问题也一定要用以夷制夷的方式去解决,那么自然他就把目光盯上了朝鲜半岛南部的国家——新罗。

朝鲜半岛南部一直存在着一个土著民族“韩人”,韩人又被分为“辰韩、并韩、马韩”三个部落,大约就是这个样子的——

500500

图 汉朝时的辰韩、并韩、马韩。

随着东北的扶余人崛起,他们在北部建立高句丽国的同时,还有一批扶余人进入到了朝鲜半岛的西南部,逐渐征服了当地的“马韩”,建立国家“百济”。而并韩在首领金氏的带领下建立国家“伽倻”,辰韩在首领朴氏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国家“新罗”,到了唐朝时,新罗已经征服了伽倻,基本成为了半岛东南的霸主。

500

图 朝鲜半岛的大致势力划分。

三个国家的大致关系是这样的,新罗作为韩人,必然和百济、高句丽两位冲突最大,而高句丽和百济虽然偶有战争,但是随着百济把重心转向海权,并和隔壁的倭国关系一直很好,加上百济、高句丽的上层都是扶余人,所以可以联合起来对新罗加以压制,构成了这一地区的“三国时代”。

那么判断一下不难看出,如果唐朝想要灭掉高句丽,就必然要和新罗达成一个稳固的联盟,以达到“远交近攻”的目的,而新罗也自然很愿意和唐朝这种大国合作,但是唐朝也知道,如果唐和新罗结盟,高句丽就必然和百济结盟对抗唐,总之大的战略就是这样的。

642年,恰逢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杀掉国王后摄政,新罗又被百济大举攻打,唐太宗以此为理由主动对高句丽宣战,两年后,唐太宗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带着10万大军远征高句丽,足以看出他对这一战争的重视,然而这个高句丽真是名不虚传,唐军进军到如今辽宁鞍山一带的时候就打不下去了,但是在战争中,作为前军总管的契苾何力十分勇猛,据说他用几百人对抗高句丽万余人的包围,被刺的遍体鳞伤才被救回来,唐太宗亲自为他敷药说你小子也太忠心了。

这个契苾何力作为一个突厥人,却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忠臣,当时,东突厥被灭后契苾何力归顺唐朝,而薛延陀势大并控制了契苾何力大量部众,这哥们被薛延陀可汗绑了过去让他臣服,契苾何力说我一个堂堂大唐男儿归顺你这个放羊娃?于是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发誓不可能投降,这位独耳将军辗转回到唐太宗身边后,也换取了朝廷的极大信任。

可以说,唐太宗最终也没法真正攻灭高句丽,最终止步于鸭绿江口为止。但是唐太宗也算是打响了征服这个硬骨头的第一枪,高句丽这一战实力大大受挫,但也让唐朝知道,如果不能完全把新罗调动起来,这场战争风险还是太大。

而正是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开始密谋造反,他击败唐朝的代言人阿史那思摩逃,和高句丽达成了联盟,东边这一步棋出现了很大的危机。

不过唐太宗很清楚的是,突厥都搞不定的问题,你薛延陀更搞不定,再说别忘了铁勒队伍中有个实打实的忠心部落——回纥,唐朝和回纥关系越来越好,薛延陀在和唐军作战的时候,他们果然被回纥捅了后门。

回纥笃信佛教,老大的名字叫菩萨,这菩萨一路南征北战,并且联系了西边的葛逻禄人,一起夹击薛延陀,回纥这时候是发现了,自己单干怎么都比不上抱唐的大腿,谁和唐朝作对被分化瓦解搞掉那也是必然的,所以菩萨的儿子,回纥可汗吐迷度跟唐朝来了一个——

“延陀不事大国,以自取亡,其下麕骇鸟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

最终在唐的帮助下,薛延陀彻底被灭,吐迷度的忠心就已经表到天上去了——

“生荒陋地,归身圣化,天至尊赐官爵,与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世为唐臣。”

最终在回纥的带领下“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骨仑屋骨”九个部落建立联盟,这也就是著名的“九姓乌古斯”,完全收到唐朝的行政管制。而“乌古斯”是突厥语中的一个概念,这个词汇的来源存疑,但是一般被认为应该是部落联盟的意思。

而这个回纥,也就是后来的回鹘,罗马音为Uygur,也就是现在音译的“维吾尔”,然而此时的他们,还是彻彻底底的北方黄种游牧民,和“新疆”还并无太大关系。


唐太宗在位期间,还有个著名的事情,那就是文成公主入藏事件了,也正是这个时候,一直以来都十分边缘神秘的青藏高原,才随着松赞干布对藏地的经营而浮出水面。

“藏族”这个民族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才正式登场,他们的源头属于羌族的一支,一般认为属于本就在青藏一带的“发羌”,他们在上古时代和汉族同源,后来逐渐分裂成为高原游牧的部族。因为藏族所在地带过于偏远闭塞,所以和其他文明的交流见于记载的并不多。

而藏族最早的信仰其实也并不是佛教,而是一种叫做“苯教”的宗教,这种信仰非常具有地域特色,也是一个多神论和人神合一状态的教派,真正大力弘扬佛教的,其实就是从松赞干布开始的。甚至我们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这个藏传佛教是西藏从印度直接传来的,实际上别看西藏和印度离得近,汉传佛教对藏传佛教的产生绝对是功不可没的,松赞干布结合汉传佛教和部分印度佛教,融合本土的“苯教”,最终才有了这个很有文化特色的区域长足的发展。

吐蕃和唐朝的战争,是个两方都没怎么占到便宜的战争,这群青藏高原来的汉子比北方草原的更加勇猛,文成公主入藏也是双方在僵持许久之后的一个妥协,最终吐蕃名义上成为了唐朝的藩属,而文成公主也带去了大量的汉地技术进入吐蕃,最终在西藏传说中成为了“绿度母”的化身。

虽说后来的吐蕃给唐朝带来的无限的麻烦,但是自安史之乱之前,吐蕃则一直和中央相安无事,好好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巍巍大唐,最为壮美和令人向往的,或许并不是李白斗酒诗百篇,也不是夜不闭户的民众富足,而是那种世界大同,恩威并施的大融合,就像我们还要谈到的契苾何力这个突厥人,也终究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唐太宗随着征高句丽而不成的遗憾而离世,但是在促进民族融合也好,还是贯彻丝绸之路也好,更是在虚心纳谏的帝王术也好,这位战神皇帝确实成为了可以与秦皇汉武所媲美的有为君主。

不过李世民的身上,却有了个天道好轮回,他的几个儿子尤其是大儿子李承乾和四儿子李泰,因为争皇位打来打去,李世民十分苦恼,最后一想莫不如让最不可能成为皇帝的三儿子李治当皇帝。

唐高宗李治,虽然没有太强的性格特征,也并不是一个马上天子,但是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他极佳的完成了自己的承前启后作用,我们都认为唐朝领土是在李世民时代达到了巅峰,实则不然,这一切还真是在这位名气并不大的皇帝手里完成的。

当然,真正缔造历史的,更是他那位强势的老婆武氏,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

李治继位时,朝中的元老大臣主要有他舅舅长孙无忌以及老臣褚遂良。而唐太宗驾崩后,契苾何力极其悲痛,大呼要给唐太宗殉葬,这时皇帝李治给这位忠臣带来了遗诏,表示——先帝说啦,你对于国家的命运是很重要的,大唐江山没有你可不行啊。

果然,就在唐太宗死后没多久,西突厥自治区主席阿史那贺鲁就造反了。

阿史那贺鲁趁着国丧,立刻反叛并攻打唐的战略要地庭州,唐高宗命契苾何力、梁建方等人,以三万人和回纥兵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如今哈萨克一带的处月,这个处月属于西突厥逐渐形成的一个混合部队,我们要特意提一下这个部落的原因就是,这个处月后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后来和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有着重要关系的——沙陀,熟悉那段历史的,应该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了。

总之契苾何力与梁建方大败处月部,近万人被斩杀,多个部落首领被俘虏,不久后唐高宗开始战略反击,大量的西突厥部落被诏安,阿史那贺鲁节节败退最后逃到了中亚的塔什干(如今塔吉克斯坦首都),这里也是唐朝所谓的“石国”,此时石国已归顺唐朝,直接把阿史那贺鲁交给了朝廷。至此唐朝在中亚设置大量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到达了咸海一带,至此已经逼近欧洲,契苾何力也因功被封郕国公。

然而此时的东边仍然不妙,百济在高句丽的支持下不停欺负新罗,新罗赶紧跑去和大哥唐朝求救,唐朝立刻派大将苏定方以水陆十万军从陆上和大海攻打百济,并让新罗拼劲全力辅助唐军夹击,唐朝知道,如果此时能够灭掉百济,那彻底打败高句丽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此时的百济动用全国的力量都无法对抗唐军,而高句丽那边渊盖苏文已经垂垂老矣,但是让唐军没想到的是,这个东边的倭国,竟然来帮忙了。

这个就是大陆历史上记载的“白江口之战”,也是日本记载的“白村江之战”,日本1000多艘小船远道而来,被唐军100多个战船一窝端,倭国输的实在是太没面子了。

不久之后,唐军攻灭百济,百济全民投降于唐,唐朝将此势力范围给予新罗,至此稳定了韩人在半岛南部的地位,而百济皇族的残余势力也逃亡到了倭国。

然而倭国,为啥要来帮忙?

倭国这个国家,我们在前面也讲过,他们虽然在《后汉书》的时候就有记载,但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还是在三国时期的一个半神权王国——邪马台国。

倭国因为他们的地理特性,本十分落后,按照中国的记载也是一些喜好纹身并穿着套头衫的原始民族,早期汉地对日本的印象非常模糊,只知道那是个东方的群岛国家,有一个较为文明的政权存在,但是除了他们还有这大量被称为“毛人”的野蛮部族生活在岛屿的东部。

而按照日本的说法,他们也确实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时代”,在公元前后随着一群“渡来人”的到来进入到了“弥生时代”,弥生时代简直是日本历史上质的飞跃,这个石器时代的文明迅速的成为了会使用铁器的农耕文明,这才有了我们后来以讹传讹的“徐福东渡”成了日本人的传说。

然而随着近现代的研究,无论从语言还是基因来讲,日本人都中国关系不大,我们都以为日语和汉语看起来很像,就想当然的认为日本人和中国人或许是一个祖宗,其实从语言学来讲,日语和汉语是完全两个系统的语言,从源头上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的记载也和中国的记载有了很大的巧合,就比如说日本人有“统治yamato政权的神武天皇东征,此人乃是女神天照大神的后代,逐渐征服了不开化的岛夷”,且不说我们记载的“邪马台国”以及神女“卑弥呼”是否和此事有关,但是渡来人确实文化较为发达战斗力也很强,他们把yamato政权逐渐从九州扩大到日本大部,并修建了大量的“古坟”来代表王室的威严。

比较巧的是,这个朝鲜半岛,也发现了和日本形态非常类似的存在,这就让人不免去想,日本人是不是和韩国人有什么关系。

不过很遗憾的是,日语和韩语,同样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语言。而在历史记载中,百济作为扶余上层的国家,和韩人的新罗并不能沟通,但是他们都和隔壁的倭国畅通无阻,而倭国一直和百济有着极好的睦邻关系,却和仅仅一个海峡相隔的新罗很不友好。

其实日语这东西就很神奇,你别看很多东西他都写成汉字,那是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文字,只能强行那汉字去记载,如果他隔壁是个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那他必然会改用拉丁拼音的,就比如他们自称的“大和”,读音就是“yamato”,这俩汉字是强行被安到这个单词上的。至于“和”这个概念的提出,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物——圣德太子了。

500

图 “搞笑漫画日和”里的圣德太子以及小野妹子(圣德是仿汉制弄的“谥号”,本名很歪叫“umado”也就是马棚的意思)。

yamato政权虽然较为文明,但是政治制度仍然很落后,还类似大酋长聚在一起讨论事情的阶段,此时倭国最具有势力的就是姓“苏我”的一个豪族,他们的老大苏我马子是朝廷的实际控制人,正因如此,并无实权的推古天皇(当年还不叫天皇)就让皇族圣德太子摄政去对抗苏我马子,他知道凭着自己的力量很难触碰这等豪族,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倭国几乎没人敢下的决定,那就是仿照大国隋朝制定属于日本国的律令。


圣德太子扶持了一个没什么势力的下层贵族小野妹子(男)越过百济出使隋朝面见了隋炀帝,这一举动在整个倭国引起了极大震动,据说也就是这次出使,隋朝把倭国使团按照诸多进贡的蛮夷一同看待让圣德太子坚定了要进行汉化的过程,但是对于圣德太子以及倭国来说,“汉文化”的核心并不是儒家体系,而是一直从百济传过来的汉传佛教,圣德太子本人也极其崇佛教,所以我们往往有个误区,那就是日本的汉化,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更像是一种“汉地制度”化和“汉传佛教”化。

圣德太子时代,不用经过百济中转而直接从隋朝而来的大国文化极大的影响了日本,据说正是此时,圣德太子称呼自己的老大为“日出处天子”,以“日本国”自居,并把“以和为贵”写入宪法,称政权“yamato”为大和,一个律令制度下,君权至高的佛教国家框架,就如此的被制定下来了。

一曰、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二曰,笃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则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何世何人,非贵是法。人鲜尤恶,能教从之,其不归三宝,何以直枉?三曰,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天覆地转,四时顺行,万气得通。地欲覆天,则致坏耳。是以君言臣承,上行下靡,故承诏必慎,不谨自败。——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节选

这个东西就是直接拿汉语写的,并不是日语,因为当时的日语还无法描述如此众多的概念。

500

图 奈良法隆寺,圣德太子督建,是中国很古老的一种“一塔一金堂”的伽蓝配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造建筑。此建筑的斗栱造型对我们研究隋唐以前的中国建筑也有着重要作用。

遗憾的是,圣德太子这个人英年早逝,苏我豪族一直执政,到了唐朝的时候,苏我家的大当家已经是苏我马子的孙子苏我入鹿了,“苏我入鹿”从小就和下层贵族“中臣镰足”一起学习汉文化,十分痴迷,中臣镰足自小就十分崇拜圣德太子,梦想完成太子未完成的事业。

然而长大后的苏我入鹿承担了苏我家的专权,甚至开始迫害想要改革的中臣镰足,最终兄弟开战,中臣镰足暗中联系苏我家不满苏我入鹿的贵族——苏我石川麻吕阴谋刺杀苏我入鹿,中臣镰足同皇族“中大兄皇子”哄骗苏我入鹿百济来使,不明真相的苏我入鹿在中臣镰足、皇子、自己兄弟合伙作用下被刺杀,那个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天智天皇”,他赐中臣镰足姓氏——藤原,至此,天皇家族同藤原家族的世代联姻开始,虽然藤原家族好像成了“苏我第二”,但是这位仁兄可是一个醉心于汉化的良臣,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汉化运动——大化改新拉开了帷幕。

此时的日本,一改曾经大修古坟的传统,而是全民进入佛教化,实行火葬,而遣唐使成了朝廷的必备外事活动,所有从唐留学回来的人,基本都会成为高官,然而就算这样的一个姿态的日本,却还会在百济被打的时候拼命排出援军,足以看出他和百济渊源之深,以及和新罗隔阂之大。

日本人到底从哪里来,他们和扶余人到底有着什么关系?

随着对东北地区的考古以及朝鲜本土记载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很神奇的事情,当年高句丽遗留下的部分汉字来音译本土地名的文物、资料,让人看到了如下的规律——

我们将诸如 熊(功木) 兔子(乌斯古) 三(密) 七 ( 难隐)等汉字音译,用中古音大致转写,就成了如下的单词。

兔子 高句丽语 usagumu 古日语 usagi君主 高句丽语kai 古日语kimi射手 高句丽语chumo 古日语tomo又一次 高句丽语tamul 古日语tabi三 高句丽语mi 古日语mi五 高句丽语utsu 古日语itsu七 高句丽语nanin 古日语nana十 高句丽语tak 古日语to白 高句丽语shira 古日语shira深 高句丽语puka 古日语puka高 高句丽语dat 古日语daka山谷 高句丽语tan 古日语tani原野 高句丽语no 古日语no水 高句丽语mit 古日语mizu熊 高句丽语komok 古日语kumo进入 高句丽语i 古日语i背 高句丽语je 古日语se

正是如此,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白桂思提出了个“扶余语系”的假说,他尝试透过约140个汉语记录的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名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他提出古代日本人的那批“渡来人”,很可能就是那个在东北叱咤风云的扶余人,他们从朝鲜半岛通往日本,征服了当地的土著,也同化了他们的语言。

按照复旦大学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目前对于东亚部分民族的Y染色体抽样也能看出——

500500

图 对中日韩主要人种的父系基因分析,我来解释一下。可以看出,相比于汉人常见的O3单倍型,日本相对较少。而日本人有着大量的D2单倍型,这在汉族、韩国人升上都很少见,而在日本本土中,边缘族群琉球人、北海道阿伊努人此基因也要高于大和民族。而大和民族本身有着和韩国高度重合的O2b单倍型,很可能就是来源于扶余人的父系。

其实对于日本人,他们也会讨论自己国民的长相分成两种,一种是更类似于大陆人的“弥生人”,另外是颇有土著特色的“绳文人”,就比如这位——

500

图 日本歌手平井坚,完全的日本人,并不是混血,类似的长相还有阿部宽等。

且不管日本这个神奇的杂合民族,就说从某种程度来讲,那个东北的扶余人,或许正是日本人走散多年的同胞,但是随着高句丽的彻底覆灭,这个民族也即将在大陆上被彻底抹消,成为一个神秘的古王国了。

百济的灭亡对于高句丽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一个很神奇的年份,666年,高句丽实际掌权者渊盖苏文去世,渊盖苏文的几个儿子因为争位而大打出手,唐高宗知道机不可失,他任命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军支持希望投靠唐朝的渊盖苏文儿子渊男生, 并以内应作为带路党,让大将李勣和契苾何力夹击高句丽。

667年,李勣控制如今的辽宁抚顺,由契苾何力驻守,高句丽已经决定背水一战,他联系上几乎所有能联系上的小弟打算背水一战,契苾何力开启了超神之路,据说接连攻克七个城池,逼近鸭绿江畔。

668年,契苾何力和李勣一同攻克如今的丹东,杀入半岛,契苾何力此时手下已经有高达五十万的大军,直接包围高句丽首都平壤,渊盖苏文的儿子渊男建和高句丽国王被俘虏,至此那个让人头疼的不得了的高句丽被彻底消灭。契苾何力因此被封凉国公。

677年,契苾何力病逝,追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得到了陪葬昭陵的殊荣,谥号烈。

契苾何力作为一个突厥的大忠臣,帮助唐朝成为了经略西北和东北,继汉武帝之后第二次彻底完成对北方民族的反包围战术。对于高句丽来讲,扶余人部分融入了东北少数民族靺鞨,剩下除归顺唐朝的,基本都进入到了新罗的领土里,这场战争对于唐也好还是韩也好,都是大大的双赢,唐朝获得了拥有重要战略位置的辽东,新罗虽然表面上附属,却让自己的领土从半岛东南一隅扩展到整个半岛,也奠定了“大韩民族”的基本盘。

要说历史这个东西就很神奇,契苾何力一个突厥人立了这么大的功,而此时一个投降唐朝的高句丽贵族的儿子高仙芝,却成为了盛唐的主要将领,我们所希望的盛唐,或许正是如此。

李治有着这群良将庇护,将唐朝的领土扩张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然而在攻打高句丽的这段时间,唐高宗就已经经常犯病了,皇后武氏基本上已经是朝廷的一把手了,这个武氏本也是名门之后,14岁就成勒唐太宗的妃子,还被赐名“媚娘”,奈何没多久李世民就驾崩了。本来人生毫无希望的他和太子李治火热的勾搭起来,这位名不正言不顺的武媚娘通过宫斗战胜了所有敌人后,成为了李治唯一的皇后。

也正是因为李治的体弱多病,开始参与国家大事,几乎大事小情都由皇后插手,要说李治和朝中元老也不是不提防,奈何武媚娘也是多年的斗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的志向早已不在于当一个皇后而已了,此时李治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坚定的废后党上官仪被武后杀了全家,却留下了他年幼的孙女上官婉儿,把这个政敌的后人培养成了只忠于自己的全职特务,足以看出这位强人的权柄。


不久后,武后建立李治称“天皇”,武后自称“天后”,两人在朝廷同为“二圣”,基本做到了平起平坐,一种说法认为,“天皇”这个称呼就是从这个时候传入日本的,而不是日本自称的圣德太子时期。

此时的天后举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他全心全意的调和民众的矛盾,鼓励人才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减低了税金。武则天崇尚《老子》的无为而治,让文武百官都来学习,一切以相对自由的发展经济为第一准则。

然而对于“天后”本人,他可不想无为而治,随着李治的病危,就想让武后摄政,然而群臣不支持的仍然很多,李治只能作罢。

李治死后,儿子李显继位,然而这位儿子不仅仅没本事,还是个极其惧怕老婆的存在,正是这个哥们的存在更是坚定了武则天篡权的决心,否则这天下不是武家的也得是李显老婆韦家的,所以武后不久就废了李显改立李旦为皇帝,此时的武后就已经开始密谋称帝了,他利用多年斗争经验,设立众多特务组织,培养大量酷吏,诛杀李唐党羽,这些人根本不是辅佐李治多年的武则天的对手,于是逐个被铲除。

690年,感觉到时机成熟的武则天,一片恐怖的环境中,改国号唐为周,定洛阳为都城,一辈子迷信的不得了的武则天称之为“神都”。

别看皇族内部一片恐怖,但是这样的一个环境,对于寒门子弟,可是个天大的好事了,武则天在位期间,大量铲除从宇文泰时期就把持着朝廷权力的关陇贵族,扶持寒门士族当官。而作为一个女人,他又培养大量男宠,男宠不仅需要“阳具雄伟”,还需要心狠手辣绝对服从。武则天的称帝,更是旧有的封建体制解构与重构的一个顶峰,儒家影响力一时间也降到低谷。随着国力的空前强大,武则天大兴土木,自称弥勒佛转世,封禅嵩山,把本来的嵩阳县改成了“登封”,并改年号“万岁登封”。

要说武则天这位女皇也绝对是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这人迷信的很,稍微出点问题就改个年号,而且叫的又都非常大气,他一方面纠结于皇位到底传给自己姓李的儿子还是姓武的侄子,一方面又被时代推上了更大的风口浪尖。

武则天的时代,距离唐朝的顶峰——“开元盛世”已经不远了,缔造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正是武则天的亲孙子,李旦的亲儿子。

突厥汗国虽然被灭亡了,但残余势力是否还会出现反扑。而阿拉伯帝国的向东扩张,也终于随着唐朝对西域的经营直接碰上了面,两个帝国加在一起,西到大西洋边的西班牙,东到太平洋边上的朝鲜半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了。

历史上留下了那个让中华儿女都极为自豪的,而且是从骨子里自豪的——《请讨大食表》(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国。)

臣乌勒伽言:臣是从天主普天皇帝下百万里马蹄下草土类奴。臣种族及诸胡国,旧来赤心向大国,不曾反叛,亦不侵损大国,为大国行裨益事。从三十五年来(683年),每共大食贼斗战,每年大发兵马,不蒙天恩送兵救助,经今六年(712年),被大食元率将异密屈底波领众军兵来此,共臣等斗战,臣等大破贼徒。臣等兵士,亦大死损。为大食兵马极多,臣等力不敌也。臣入城自固,乃被大食围城,以三百抛车傍城三穿大坑,欲破臣等城国。伏乞天恩知委,送多少汉兵来此,救助臣苦难。其大食只合一百年强盛,今年合满,如有汉兵来此,臣等必是破得大食。今谨献好马一、波斯骆驼一、马娄二。如天恩兹泽,将赐臣物,请付臣下使人将来,冀无侵夺。”— 《请发兵救援表》(719年),康国王乌勒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臣臣笃萨波提言:臣是从天主领普天贤圣皇帝下百万里草土类奴,在远叉手,胡跪礼拜。天恩威相,如拜诸天。自有安国已来,臣种族相继作王不绝,并军兵等并赤心奉国。从此年来,被大食贼每年侵扰,国土不宁。伏乞天恩慈泽,救臣苦难,仍请敕下突厥施,令救臣等,臣即统领本国兵马,计会翻破大食。伏乞天恩,依臣所请。今奉献波斯马娄二、拂菻绣氍毹一、郁金香三十斤、生石蜜一百斤。臣今借紫讫,伏乞天恩赐一员三品官。又臣妻可敦奉进柘必大氍毹二、绣氍毹一,上皇后。如蒙天恩慈泽,请赐臣鞍辔器仗袍带,及赐臣妻可敦衣裳妆粉。”— 《论事表》(719年2月11日),安国王笃萨波提(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 奴身千代已来,忠赤于国,只如突厥骑施可忠赤之日,部落安贴,后背天可汗,脚底火起。今突厥属天可汗,在于西头为患,唯有大食,莫逾突厥。伏乞天恩不弃突厥部落,打破大食,诸国自然安贴。— 《请讨大食表》(741年),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今塔吉克斯坦塔什干)

话说回来,粟特人重镇布哈拉、撒马尔罕、塔什干也都一个个的自称“昭武九姓”,号称“安”、“康”、“石”等汉名,不少移民以国为姓,这也就是中国“安姓”最大的源头,或许我的祖先,就是那群仰慕东方大国天威的粟特商人,而且不瞒大家说,在我不知道这些的时候,我看到乌兹别克斯坦这个地方,就总是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这一切也成了我专心了解这一切的契机。

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的争斗已经无法避免,然而正是开元盛世的时候,阿拉伯帝国内部,倭马亚家族哈希姆家族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这个从帝国诞生开始的危机就此爆发,我们可以回顾下本篇的开头。

于是在阿拉伯帝国最东部的波斯呼罗珊地区,爆发了反对倭马亚王朝的大型起义,波斯人——阿布·穆斯林借着两个家族之间的争斗,带领大量波斯人、什叶派等一系列反对倭马亚王朝的力量,和哈希姆家族里应外合,最终成功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了属于穆罕默德的哈希姆家族的——阿拔斯王朝

然而也正是这个阿拔斯王朝的开国功臣——阿布·穆斯林,和盛唐大将军,高句丽人高仙芝在两个帝国的交叉点——怛罗斯展开了一场巨大的战役。

这一切都是我们之后要说的了,两个帝国的极盛,其实才是这个时代崩溃的开始,我们这里看到的突厥势力,几乎是个被唐、阿拉伯肆意欺负的存在,然而正如阿拉伯帝国想不到他们最终会毁在西突厥的一个分支“塞尔柱”手里一样,唐朝也想不到那个昭武九姓的安禄山,怎么就颠覆了大唐的江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