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阿拉伯地理文献中的马尔代夫

迪白贾特:印度海(Baḥr al-Hind)的最远处有近一千座相连的岛屿,它们被称为迪白贾特,各个岛上都有人居住,岛与岛之间相距二到三米里⑴,或间隔比这更远的距离。(《地名辞典》第2册第495页)
注释:
米里(mīl):一米里约合1.8到2公里。这段文字也较为形象地描述了马尔代夫群岛的样子。
三、迪瓦(al-Dīwah):《印度志》(公元1031-1032年成书)
比鲁尼在《印度志》中记载了印度次大陆以外的很多群岛,除了「迪白贾特」之外,还有一处叫做「迪瓦(al-Dīwah)」的群岛。
迪瓦(al-Dīwah)一词,相比于梵语dvīpaḥ,更像是泰米尔语tīvu的对音,即「岛」。
在《印度志》的其中一章,比鲁尼先是综述了「印度海」上各个群岛的名称,其中也包括「迪白贾特」:

画圈部分译文:
此海[印度海]东部的群岛是最接近中国边界的,叫做「扎比季(al-Zābij)群岛」,印度人称之为「苏兰-迭卜(Sūran Dīb」,意为黄金岛;海西部是「赞吉(al-Zinj)群岛」;中部则有「拉姆(al-Ramm)」群岛与「迪白贾特」群岛,这些群岛还包括「古迈尔(Qumayr)群岛」⑴。(《印度志》「论印度的土地、河流、海洋以及印度王国的面积与边界」,第169页)
注释:
古迈尔群岛(Jazā’ir al-Qumayr):可能指的是科摩罗群岛。然后,比鲁尼接着详述了「迪瓦」群岛与众不同的特征,即它的「生长性」:

画圈部分译文:
「迪瓦(al-Dīwah)」群岛」是别具特色的,它们生长自海下,像沙堆一样冒出水面,不断升高拓宽,成长为坚固的岛屿。久而久之,一些岛屿渐渐萎缩、消融,最终沉入水下,踪影全无。岛上的居民一旦发觉这种状况,就会去寻找一座还在成长中的新岛,把椰子树、棕榈树、粮食庄稼、家具什物一并运送过去,然后迁居到那里。这些群岛被分成两部,一部地势较高,叫做「迪瓦-库宰(Dīwah Kūdhah)」,意为贝壳群岛,人们将椰子树的枝条扔到海里,用以采集贝壳⑴;另一部叫做「迪瓦-坎巴尔(Dīwah Kanbar)」,[坎巴尔]表示用椰子纤维搓成的细绳⑵,用来给船只联结加固⑶。(《印度志》「论印度的土地、河流、海洋以及印度王国的面积与边界」,第169页)
注释:
《中国印度见闻录》中,代比贾特人收集贝壳的方式与之相同。细绳:原文作ghazl,本义为「纱线」。联结加固:原文作kharz,这个词本义为「钻孔」或「串联」,有时也可表示「加固」。用椰绳绑缚可能是马尔代夫传统的造船方式,《瀛涯胜览》也记载溜山国人「其椰子外包之欀,打成麄细绳索......其造番船,皆不用钉,止钻其孔,皆以此索联缚,加以木楔,然后以番沥青涂缝,水不能漏(第51页)」。我们可以发现,《印度志》中的「迪瓦」群岛,与后面章节中所介绍的「迪白贾特」群岛及其相似,二者有着相同类型的「生命周期」,岛民也懂得根据岛屿的寿命择岛而栖。可见「迪瓦」与「迪白贾特」很可能都是马尔代夫群岛的称呼,二者即使不完全等同,也应该存在着相互包涵的关系。
比鲁尼还将「迪瓦」群岛分成两部分,即贝壳群岛和椰绳群岛。贝壳群岛的居民收集贝壳的方法,与《中国印度见闻录》中代比贾特人所用的方法别无二致,即把椰子树的枝叶放在海面上,等待海中的贝壳攀附其上,而表示贝壳的「库宰(kūdhah)」一词似乎也与《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的「凯卜塔季(kabtaj)」以及伊德里西《云游者的娱乐》记载的「坎季(al-kanj)」遥遥相对;椰绳群岛表示当地盛产用椰子纤维制成的细绳,这种细绳的用途是固定船舶的各个部位,这一点中阿双方的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四、迪乌(al-Dīw):《列国地域志》(公元14世纪成书)、《邦国详志》(公元16世纪成书)
一些年代较晚的地理文献提到了一个叫「迪乌(al-Dīw)」的地方,迪乌(al-Dīw)看起来可能是「迪瓦(Dīwah)」的变体,即泰米尔语tīvu(岛屿)的对音,因此「迪乌」可能也表示马尔代夫。
3-1、艾布·斐达《列国地域志》
艾布·斐达(’Abū al-Fidā’,1273-1331)本名伊斯玛仪(’Ismā‘īl),是马木路克时期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艾布·斐达出身库尔德裔贵族,祖上是大名鼎鼎的萨拉丁,他年轻时曾亲自参与对抗十字军的战争,后就任哈马总督。为纪念艾布·斐达在学术上的贡献,月球一颗直径62千米的环形山被命名为「艾布·斐达(Abulfeda)环形山」。
艾布·斐达环形山
艾布·斐达的代表作有两部,分别是《人类史纲要》和《列国地域志》,《人类史纲要》在本专栏其他文章中有介绍,不在这里展开,《列国地域志(Taqwīm al-Buldān)》综述了当时地理学研究的成果,每个地名列有经纬度、气候区及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物产等,内容丰富。
《列国地域志》封面,法语译作《艾布·斐达地理志》
在《列国地域志》中,艾布·斐达记载了「迪乌(al-Dīw)」:

画圈部分译文:
一些旅行者说道:迪乌是海上的一座岛屿,从南方与昆巴亚特相望⑴。岛上的居民都是盗贼。这里的房屋都是些用棕榈树枝干⑵搭成的棚舍⑶,其居民喝的是雨水。「迪乌」先是不带点字母dāl标齐齿符,然后是下面带双点的字母标静符,然后是标静符的字母wāw⑷。(《列国地域志》第354页)
注释:
昆巴亚特(Kunbāyat):一些文献也写作「昆巴亚(akunbāyah)」,今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坎贝(Kambhat,又作Cambay)。此处说迪乌「从南方与昆巴亚特相望」,可能是指迪乌位于昆巴亚特以南的海上,而不是指昆巴亚特在迪乌的南部。「棕榈树枝干」原文作qanā,qanā又作qinā、qinā’、qunw或qinw,本义为「椰枣树上结着果实的串枝」,但也可表示「棕榈树的枝干」。「棚舍」一词阿拉伯语原文作’akhṣāṣ(单数khuṣṣ),表示「用木头或芦苇搭建的房屋」或「房顶由木头搭成的房屋」。这部分内容是介绍「迪乌(al-Dīw)」一词如何用阿拉伯文拼读,以避免读者犯三豕涉河之误。阿拉伯字母dāl不带点,字母yā’下方有两点,标齐齿符的dāl(di)与标静符的yā’(y)组成齐齿长音dī,再加上标静符的wāw就成了dīw。《列国地域志》给昆巴亚特标出了经纬度:
- 上一页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