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为什么不愿结婚?
作者丨木马君
曾经有好几个瓜友都留言问过我,和德国男友相处很久了,他为什么不想结婚?他是不是不爱我?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德国人对于婚姻这件事,还真的有点与众不同的理解。前段时间也和朋友兰舟讨论过这个问题,今天就分享一下朋友兰舟对这个问题做的一些总结。
每到逢年过节,在外工作的单身男性和女性回到老家总会遭受一波“ 催婚攻击”,顺带一波“别人家儿子/女儿”的“比较攻击”。
对咱们中国人来说,到了一定年纪,“结婚”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头等大事,仿佛成了人生的必要选择。
倘若大龄未婚,对于大多数父母长辈来说,是巨大的人生缺憾。如果有人没有特别的理由,孩子都生了几个,却不愿意正式结婚,那更是视为极端异类。
以上种种情况,在德国都可算是司空见惯,我身边的不少德国人朋友,都是有娃未婚。两口子感情也很好,和寻常人家没有区别,但是却不想办理结婚手续。
认真说来,在“家庭”这个观念上,德国人和我们在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认为“婚姻”并不是必须的。
现代德国人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多情,也不像意大利人那样口灿莲花,大多是踏踏实实过自己日子的人。
基本上大多数我认识的德国有伴侣的朋友,都有着比较稳定专一的感情关系。
但奇怪的是,他们要么从来没考虑过结婚,要么就是在同居很多年后,因为经济和感情都非常稳定,已经是“老夫老妻”了,才会考虑“结婚”这件事。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几十年来,德国人的结婚率持续走低。
1990年还有52万人愿意结婚,到2021年就只有37万人了。而在1980年代只有5%的德国人只同居不婚,到2021年则变成19%同居、53%结婚、28%单身。
顺便说一句,在那些愿意结婚的德国人里,有高达约三分之一的人是跟外籍人士结婚。
这种情况多半是基于签证等文书的需要——没有婚姻手续的非欧盟的伴侣,不但进出德国不易,还可能连留下来的签证都出现麻烦。所以,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出于法律文书上的便利,才主动领证结婚。
四五十年前的德国,“男性在外工作赚钱,女性照顾家庭和孩子”是主流观念,而婚姻的作用就在于给女性和孩子提供经济保障。
但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70年代之后的欧洲,进入婚姻成为全职妈妈逐渐成为了女性不独立自主的象征。(这个观点姑且不论对错哈。)
现在,德国女性的工作率超过70%,德国人也不再把婚姻看作一种“经济保险”,婚姻不再是人生中的一个必需品。
反之,越来越多人的觉得,结婚真的没有必要。
结过婚的人都知道,结婚真的是件很麻烦的事。但是在德国,离婚更加麻烦。
光是财产分割和孩子抚养权归属就够吵一阵子了,此外还有高昂的离婚费。
离婚费用的高低要考虑季度净收入、养老金权力分配、孩子抚养费、支付的租金、分家费、赔偿金等等,涉及的金额越高,离婚的费用就越高。
不少德国人可能分居已经长达十几年,男女双方也都在分居后各交男女朋友,但就是不离婚,因为两方都不愿意去支付离婚的庞大费用——有那笔钱,拿去度假旅游买买买不香吗?
结婚的时候谁都希望能一辈子,可一辈子那么长,谁又能料到结局呢?
很多德国人被德国各种繁琐的程序搞怕了,既然离婚那么麻烦,那不如一开始就别急着结婚。
当然,能坦然接受同居不结婚,还有第二个原因:
非婚生孩子,不但享有同等待遇,还有更多福利。
2019年欧盟国家非婚生子占新生儿比例平均是41.3%。这个数字有点惊人。
以前国内非婚生子女不能上户口,就算为了孩子也是要结婚的。但在德国没这个顾虑,非婚生孩子和婚生孩子在福利以及入学等方面所享有的一切地位和待遇都是相同的。
甚至,还有不少人选择不婚的理由,是单亲妈妈可以得到不少优惠福利:税收优惠,住房、育儿津贴,幼儿园优先名额等等。
如果这位单亲妈妈失业了,她的银行存款不多,也没什么个人资产,她的孩子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爸爸,那她还能享有很多优惠:
1 申请政府房的速度大大加快,甚至在一周内就可以安置妥当。(如果是一般人申请政府房,在大城市有时候需要好几年。)政府房的补贴也会大大提高。
2 孩子学习等跟社会福利挂钩的待遇全部免费。
3 如果这位妈妈曾经有工作,曾经正规合法地上缴税收,那么她所有的医疗开支就不用担心。
同居家庭里的孩子们,很清楚父母为什么没有结婚,也很清楚“成为父母”和“结婚”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当然,在德国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流行同居不婚。
大城市里的社会连结性比较低,群体压力比较小,相对的个人的自由度也就比较高,人们对只同居不结婚的接受度也比较高。
但是到了熟人社会的乡村,社会压力就比较大了。加上教会在乡村的影响比较大,只同居不结婚的现象也就比较少。
除此之外,在德国独居者也越来越多。
现在全德户数中,约有40%是独居者。其中位于南德的里根斯堡独居户高达55.8%,是德国独居人口最高的城市,其次是柏林的54.3%。
但独居并不代表没有朋友,或不交男女朋友。
不少离异或丧偶的德国人,会以独居为基础,在外拓展交友圈。
可以喝茶聊天,也可以看电影听歌剧,一起出席亲友聚会,甚至一起出国度假,但是就是不想同居或再婚,这个趋势即使在德国乡村也已经非常普及了。
享受了独居自由的人,再也不想走进鸡毛蒜皮的婚姻,也算是一种人间清醒吧。呵呵。
德媒甚至还曾总结过在德国人心目中排名靠前的几大不想结婚的原因:
PS:以下内容来自德媒的分析,并不代表本号观点。
1
生活总是会变
一辈子太长,人总是随着时间在改变。红玫瑰会变蚊子血,白玫瑰会变饭黏子。能彼此成长当然最好,但常常是对方变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模样,所以没必要用法律手续来维持一个永远。
2
火星和金星
以前有本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虽然我不赞同把人类简单地以性别作区分,但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立人要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要承受的是生活的一地鸡毛,结果往往就过成了鸡飞狗跳。
3
婚姻手续不是保险箱
婚姻虽然代表了爱的誓言和责任的承诺,但婚姻的本质是长期的生活磨合,其实它什么都代表不了。
4
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
遵从自己的内心,决定结婚是自己想要进入一段有益的长期关系,而不是为了讨谁的欢心,满足谁的心愿。
5
离婚费用
不结婚,感情好就继续,感情不好就分手。结婚的话万一离婚,麻烦又昂贵。
6
结婚压力
大家都想让婚礼难忘又浪漫,但筹备婚礼的同时生活还要继续,工作、学业都不能耽误。
不少人在筹备婚礼阶段就闹掰了。
德媒这篇文章,放国内那是妥妥会被批的……
去年11月25日,中国生育率创43年新低时,中国人口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陈卫表示,建议中国保护同居关系,鼓励未婚生育。
这话一出,骂声占了大多数,很多人认为,鼓励未婚生育,太过离经叛道。
中国一直都是重视婚姻制度的国家,稳定的家庭筑造稳定的社会结构。对于同居未婚者,甚至未婚生育者,一直是排斥的。
除了传统观念,以前的法律法规也不保护同居者和非婚生子。非婚生子不能上户口,不能享有各种社会权益,甚至还会强制缴纳社会抚养费。
大约到了2016年,单身母亲可以为非婚生子上户口了。
到了2021年,《民法典》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2021年3月,上海一位名叫张萌的母亲,以“单身未婚”的身份,领取了国家的生育保险金,成为了中国未婚领取生育保险金第一案。
随着时代发展,“婚姻”已经和“生活保障”渐渐割离开,也慢慢不再是生孩子的“许可证”。
对于很多德国人来说,结婚和生孩子是两码事,他们认为家庭里和爱人以及孩子的关系,不需要靠民政局的一张纸来维系。
你能接受这种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