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家族,承包了半个西方古典音乐史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都听过或者给别人打过这样的标签:某某出自xx世家。
不管是书香世家、音乐世家、医学世家等等,这个人仿佛一出生就已经继承了长辈们的光环,似乎不用怎么努力,就能沿着长辈们走过的顺风顺水地走下去。
而在音乐界,这样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轰轰烈烈承包了半个西方古典音乐史的四个家族。(排名按家族人数)
莫扎特家族
第一个闪亮登场的是神童莫扎特一家。
父亲雷奥波德·莫扎特(1719-1787)是德国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和小提琴演奏家,代表作品为《玩具交响曲9》。
他的姐姐也拥有极强的音乐演奏能力,和莫扎特组成姐弟cp于1762年开启欧洲巡演之旅,那年,莫扎特才六岁。
而莫扎特本人更是一位天才中的天才,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老话说得好啊,就怕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莫扎特完成了600余部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这其中包括了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霸气承包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
他的音乐不仅完美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还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
不过还是可惜了他的姐姐安娜。
在世人熟知莫扎特之前,她才是当时外界公认的神童,可惜因为当时种种社会因素,最终姐姐安娜不被允许和弟弟的旅行表演,而是当了一名钢琴老师攒钱支援爱大手大脚花钱的弟弟,自己的作品也没能流传下来。
除了莫扎特自己家,她的妻子娘家那边的音乐人才也相当出众。
他两个小姨子都是天才女高音,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就是他妻子的堂弟。
但作为莫扎特的儿子,人生体验感可以说是非常糟糕了。
他一生一共有6个孩子,只有两个儿子活到成年。大儿子卡尔·托马斯·莫扎特(1784-1858),从未公开演出,也没任何作品流传下来;小儿子弗朗兹·泽维尔·沃尔夫冈·莫扎特 (1791-1844)有少量作品得以流传。
虽然是莫扎特的儿子,却仍然是普通人,终其一生活在“父亲是天才”的阴影之中,这种感觉想必不太好受。
再加上这两个儿子都有点寡王体质,选择了终身未婚,一代神童终成绝响。
贝多芬家族
比起莫扎特,贝多芬的命运就显得尤为坎坷,他们家族的音乐细胞要从祖父说起:贝多芬的祖父是选侯宫廷低音歌手和乐长,父亲约翰是宫廷高音歌手和音乐教习。
对于贝多芬来说,4岁学琴、5岁作曲、6岁巡演、16岁成为宫廷乐师的莫扎特,绝对算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甚至贝父本人培养贝多芬的才能,就是想要复制神童莫扎特的成功。
在贝多芬4岁那年,贝多芬祖父去世,家里少了一份收入,贝多芬又多了两个弟弟,父亲就开始把贝多芬视为未来的摇钱树,逼迫他高强度的学习音乐。
小小的贝多芬够不到键盘,只能站在椅子上弹琴,稍有弹错遭受的就是一顿毒打。他常被锁在地窖中严格禁足,从白天到黑夜,陪伴他的只有钢琴和父亲的斥责。邻居们也曾在深夜听着小贝多芬抽泣睡去。
童年贝多芬
但贝多芬的父亲性格十分暴虐偏执,还爱酗酒打人。
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让贝多芬上学时总是难以集中精神,功课糟糕,甚至有学者认为他患上了轻度阅读障碍,因为贝父喜欢扇他耳光,据说贝多芬在五岁起就患上了中耳炎,可能也是导致他日后失聪的一个隐形炸弹。
好在贝多芬遇上了一个好老师,11岁时,因为父亲财力不济,贝多芬被迫辍学回家并开始跟随一名宫廷乐手系统学习音乐。
老师很重视贝多芬的才华,让他认真学习巴赫等人的作品,在老师的帮助下,贝多芬的音乐能力突飞猛进,并来到了古典音乐圣地维也纳继续深造学习。
贝多芬的音乐老师Christian Gottlob Neefe
初来维也纳的贝多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见自己的偶像莫扎特一面,还真就托朋友的推荐得到了上门拜访的机会。
17岁的贝多芬在莫扎特家里用即兴演奏深深打动了对方,莫扎特也留下这样一句话:“提防那个男孩,迟早有一天他会让世界听到他的声音。”
事实证明,莫扎特的眼光没有错。
1795年3月30日,莫扎特去世后的第四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自己的个人首演。演奏《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时,热情奔放的音符震撼着每一位现场听众——他们几乎从未听过这样洒满生命力的音符。
桀骜不驯的贝多芬从此轰动了整个古典乐团,随后他开启了欧洲巡演,接连创作了多首大提琴奏鸣曲、钢琴奏鸣曲以及钢琴协奏曲,其中就有著名的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
虽然后面贝多芬还经历了耳聋这样对音乐家而言的致命性打击,甚至曾写下遗嘱,但贝多芬始终没有放弃过音乐,遍历一生创作出了诸如《英雄》《命运》《第九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风格迥异的传世之作,直至今时今日仍是经典中的经典。
虽然出身音乐世家,但贝多芬的命运无疑是曲折且悲惨的。
幸运的是,这些都不足以掩盖他天才的光辉,噩梦般的童年、一举成名后的意气风发、命运带来的苦楚与孤独,以及生命最后的豁然和不屈,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成就了他笔下最美的乐章,此为绝唱。
但不幸的是,永远会有一批又一批的父母前仆后继的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渴望鲤鱼跳龙门,这样的故事绝大多数总是以伤痕累累的孩子、两鬓斑白的父母作为悲剧的结尾。
除了教育方式上的问题,也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普通人再努力也是普通人,但贝多芬生来就是贝多芬。
施特劳斯家族
接下来上场的施特劳斯家族必须好好地介绍一下,作为一个家族,他们无疑是最出名的那个。
他们曾是十九世纪奥地利最著名的音乐世家,一个父亲老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拉扯着三个儿子:小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音乐家。
这一家子都爱搞音乐,还都钟爱圆舞曲,他们作品几乎可以承包一整场的新年音乐会,其强大程度简直堪比打了一个响指的灭霸和打了羊胎素的斯琴高娃。(不是
有趣的是,和父亲同名同姓的长子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并且都以圆舞曲而闻名于世,所以为区别起见,人们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
老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代表作品是大名鼎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他的音乐能力卓越,虽然自学成才,却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音乐王朝,创作了华尔兹、伽洛普斯、波尔卡和四重奏,出版了250多部作品。
而小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作为三个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姓名和才华,甚至继承了父亲的美誉,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闲聊波尔卡》《春之声圆舞曲》等等。
我强烈怀疑施特劳斯家族血液里就流淌着“圆舞曲基因”,要不怎么儿子是“圆舞曲之王”,父亲是“王之父”。
与莫扎特家族有所不同的是,父亲老约翰面对儿子,从不爱在音乐方面”鸡娃“,甚至压根不希望儿子成为一个音乐家,而是希望他去做一名能赚钱养家的银行家。
然而小约翰还是和父亲一样的深深的热爱音乐,(虽然不知道他是哪里攒来的学费)从小就在暗地里偷偷学习小提琴。
小约翰
他的小提琴老师正是他父亲的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弗朗茨·阿蒙(Franz Amon)。
结果偷学琴的事最终还是被老约翰发现了(你挖人墙角,这能不被发现吗?),然后老约翰就狠狠教训了一顿小约翰,并表示音乐家的生活太过严酷,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
不过音乐家的人生就是这么抓马,在小约翰17岁那年,老约翰和情妇离家出走了,从此以后,小约翰终于能把所有时间都“浪费”在被父亲瞧不起的音乐梦想上。
事实证明,他确实从父亲那里遗传来了音乐天赋,他陆续写了500多首音乐作品,很快就超越了父亲的生产力和声望,他还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
他的作品有约150首是华尔兹圆舞曲,诸如《蓝色多瑙河》等作品帮助施特劳斯确立了“华尔兹王”的地位,使他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儿子约瑟夫·施特劳斯也是作曲家以及指挥家,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
小儿子爱德华·施特劳斯作为施特劳斯家族舞曲指挥家,任职期间内一直全力指挥着施特劳斯家族乐队,直到1901年乐队解散。
可能有人会觉得小儿子名声不及父亲和两个哥哥,完全没遗传到父亲的音乐基因,但我只想说一句:“emmm,怎么不算呢?”
巴赫家族
和其他家族不同,巴赫家族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家族集中性的、连续几代出了许多高素质、高成就的音乐家,简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83年,作家克里斯朵夫.沃尔夫(Christoph Wolff)所编纂的《巴赫家族》一书,文中出现的每一个巴赫家族成员后面都有阿拉伯数字与族谱对应。
这个家族真的是没有什么普通人,光我们熟悉的巴赫本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就已经是傲视群雄,他的音乐作品不仅数量多,质量还好,将近超过1000多部。
而且他一人就有20个孩子,虽然只存活下来了10个,但仍然有3个儿子史册留名。
二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从十岁就由父亲亲自指导,实力超群,特别擅长即兴演奏管风琴,也非常有才华,巴赫甚至为他写了一个分级练习的键盘课程:《给W.F.巴赫的键盘笔记本》。
后来他成为了一名老师,使伟大的《哥德堡变奏曲》永久流传的 Johann Gottlieb Goldberg,正是他的学生。
但是唯一的问题就是——他太懒了。
威廉·弗里德曼·巴赫
懒得记录自己即兴的优秀作品,也懒到被迫失业,晚年穷到卖父亲的作品为生,真的是可悲可叹。
三儿子是巴赫最有才华的儿子,甚至在当时,比他的父亲还有名气。
卡尔·菲利普·艾玛努埃尔·巴赫
腓特烈大帝的第一次独奏音乐会就请了他来伴奏,并且在宫廷当了28年乐师,不仅创作音乐,还写了一本权威著作《论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真谛》,到现在还是研究古典乐的重要依据之一。
最小的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在伦敦成名,被称为“伦敦巴赫”。莫扎特在游历欧洲的时候,还和他学习过作曲,所以大家常说的莫扎特作曲风格受到巴赫影响,其实此“巴赫”非彼“巴赫”。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他的祖辈更是音乐技能点拉满,巴赫的父亲约翰·安布罗修斯·巴赫是小提琴演奏家,祖父克里斯多夫·巴赫是乐器演奏者;曾祖父约翰奈斯·巴赫是巴赫大家族的第一位专业音乐家,是一名优秀的风笛演奏家。
而这个家庭卓越的音乐“基因”都起源于一个人——克里斯多夫·巴赫,J·S·巴赫的高祖父,是一名磨坊师傅,是巴赫大家族现今可考证的第一个“业余”音乐家。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投好胎的命,至少可以靠努力,好好练琴,争取成为“乐一代”。哪怕自己没有最终成名,也许在很多年后,你的子子孙孙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不说了,为了后代能光耀门楣,我练琴去了!
(完)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