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著名的水果品牌很少?
【本文来自《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水果巨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icephoenix
以前我看茶叶,也在纳闷茶叶为啥没有巨头,我还以为是产地、文化习惯等等造成的,后来看了温铁军老师的解释我才意识到,中国是原住民大国,我们没法像西方殖民者那样杀光原住民搞殖民地的大农业,所以我们只能做特色小农业,依托国家供销社、中粮、中储粮这样的垄断型国有企业和销售渠道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来保障农民的收入。中国应该用自身足够大的市场去保障农民的收入,而不是搞什么水果巨头,茶叶巨头,这种垄断型民企。
其实标题换一下更值得思考,那就是,中国为什么著名的水果品牌很少?
我能记住的水果品牌,目前就“褚橙”和“农夫山泉”,其他的水果,有品牌,但是根本没有谁有兴趣去关注。
中国的地理产品很多,比如“赣南脐橙”,”五常大米”,“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但这个名称太宽泛,谁都能用,鱼龙混杂,买家根本就分不清货的档次。
为了解决品牌的问题,增进买家的信任,国内更通行的做法是大头像,比如老干妈的大头贴,十三香的大头贴,霸王洗发水的大头贴。
茶叶方面,比如“小罐茶”,也是想做品牌,找传承人背书的路子。(但是按小罐茶的销量,大师24小时干活估计都是完成不了的,其实也是在消费大家对大师的信任度。。。)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才能有更多的果农按农夫山泉和褚橙的理念来种水果呢?
这涉及土壤、气候、良种、病虫害防控、采摘包装、运输,营销推广等多方面细节的严格把控。
单打独斗的果农散户肯定做不了,他们只能在低端市场里内卷。合作社也够呛,因为组织太松散,约束力弱。(合作社做出名气的我就知道一个红旗坡的冰糖心苹果,但也是鱼龙混杂,搞不清楚哪里才能买到正宗。)
综合下来,只有真心想把产品做好,有资本加持的大公司才有能力做到。因为没有上千万的前期投资,你连摊子都铺不开。但是这样一个项目,没有十足的把握,谁又敢上千万甚至上亿就这么投进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