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又造了一个奇观

500

文/罗碴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七

封面图:Shutterstock

请向上帝祈祷,

胜利随之而来,

他是我们的统帅,

所以要听其引导。

——A.V.苏沃洛夫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也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自2014年来,随着俄罗斯与西方矛盾的加剧,前者越来越看重此类周年纪念节日的价值,通过追忆光辉历史来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前一阵还刚刚举行了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红场阅兵。

俄罗斯政府对于胜利日活动一直高度重视,不仅每年都要举行阅兵,在群众活动方面还会推陈出新,比如持续扩大参与度的不朽军团活动,即使疫情期间也没有停顿,此外还有将军事与宗教结合的案例,比如武装力量大教堂。

500

500

胜利日活动

图:Shutterstock

自罗斯受洗以来,俄罗斯不断扩张的领土上建立了一座又一座教堂,其中不乏歌颂军事功绩的,如伊万四世在攻占喀山汗国后修建了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还有为纪念战胜拿破仑而在两都修建的大教堂,一座是圣彼得堡的伊萨基辅大教堂,另一座是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然而,本文要介绍的这座教堂与几位“前辈”还有着诸多不同。

500

圣彼得堡的伊萨基辅大教堂

图:Shutterstock

500

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图:Shutterstock

一般来说,俄罗斯教堂都以圣家族的成员、某位圣徒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典故来命名,除了刚才提到的几座教堂,其他的诸如圣母升天大教堂(位于克里姆林宫内)、彼得堡罗教堂(位于彼得堡罗要塞之内)等等,都不难看出这种命名的特点。

而这种直接冠以“武装力量”之名的却不多见,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座教堂还有其他名字,除了可以称之为“武装力量”大教堂,也可以称之为“基督复活”教堂,顾名思义,教堂的建立是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复活。

500

武装力量大教堂所在,就在莫斯科旁边

500

武装力量大教堂

在“武装力量”教堂祭坛前面所供奉的圣像画是“非人手所能创造的救世主”,同时,四个侧祭坛分别献给俄罗斯武装力量的4位保护者——分别是先知圣伊利亚(空天部队和空降部队的守护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陆军的守护者)、苦难圣徒瓦尔瓦拉(战略导弹部队的守护者)和使徒圣安德鲁(海军舰队的守护者)。

就此而言,“武装力量”教堂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抛开各军种保护者的身份,这些先知和圣徒可以出现在任何一座俄罗斯教堂之中。

500

教堂鸟瞰中的四个侧祭坛

图:rusplt.ru

可这座教堂又确是一座“应景”“订制”的建筑作品。首先,它的设计充满着象征意义的元素,对数字象征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应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要求,这座教堂的“每一厘米都要意味点什么”。而这些“意味点什么”的元素又大多(尤其是数字象征方面)与卫国战争息息相关。

我们从“头”说起,穹顶形状模仿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头盔,上面有天使长米哈伊尔的形象,大穹顶的直径为22.43米,中央圆鼓状屋顶(俄罗斯教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穹顶下面,形状类似于鼓桶)的直径为19.45米,圆鼓状屋顶设有8扇窗户,大穹顶四周分布着4个小穹顶(穹顶总数为5)。这些数字综合起来,意味着,法西斯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条约的1945年5月8日22点43分。

500

500

教堂大穹顶

图:Shutterstock

此外,钟楼的高度为75米,暗示着卫国战争已经结束了75周年;4个小穹顶的高度为14.18米,代表着1418个战斗的日日夜夜。教堂的高度(十字架的高度计算在内)一说是96米,象征着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是的,就是《维京:王者之战》的主人公)出生的960年,正是这位大公接受东正教为罗斯国教。

象征性元素还远不止于此,甚至地基木桩的数量和长度、镶嵌装饰的面积等等都与卫国战争的某项数据相关。

500

图:zen.yandex.ru

教堂总建筑师是德米特里·斯米尔诺夫。整体而言,他的设计遵循罗斯—拜占庭风格的传统,同时采取许多新建筑技术。

例如,立面以金属装饰为主,而不是传统的砖砌和灰泥,因而造成了不同寻常的外部色彩,按照概念图,贴在墙体表面的青铜片将会创造出作战迷彩的效果,当然,实际效果可能不完全尽如人意。

500

教堂实景

图:Shutterstock

屋顶采用双层玻璃制造,第一层是略带浅绿色的玻璃,高强度且透光性良好,这样可以使教堂内部的光线丰富充足。第二层是玫瑰花窗(vitrage),这其实更符合天主教教堂的传统,上面将绘制俄苏各个时期的勋章图案。

500

500

教堂的屋顶花窗

图:Shutterstock

教堂悬挂了18口钟,共计22.3吨重,最大的一口有9吨重,上面镌刻着俄罗斯军队守护者的形象以及卫国战争取得胜利时的画面。教堂内部空间宽敞,可以容纳6000人。

墙壁上绘有壁画,这是东正教教堂的特点,但按照传统,在壁画中不应当涉及到世俗的战斗场景,而这座教堂则反其道而行之,壁画的内容有很多涉及到“潘菲洛夫”坦克团之类的题材,甚至还一度出现普京的形象,不过按照后者的要求,这一形象已被替换掉。

500

教堂内部大厅

图:wiki

500

壁画中的战斗元素

图:Shutterstock

在教堂的周围还有一圈长廊式建筑,它被开辟出来作为“记忆之路”博物馆,其长度正好是1418步,里面陈列卫国战争参与者的画像以及其他展品,包括参与者的私人物品与来自前线的信件。

500

500

记忆之路博物馆

图:Shutterstock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建造教堂的主要推动方是俄罗斯国防部,但教堂的建造完全依靠募捐而并非中央或地方政府拨款。

全民出资建教堂在俄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大多数为部分捐赠,或者建筑本身体量不大、耗资不多,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建造确实得到了各阶层的踊跃捐助,但主要还是依靠国库拨款。

目前,武装力量大教堂得到了10万份捐助,既有来自群众的,也有来自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累计超过30多亿卢布,同时,募捐方式也并非局限于资金,捐助者还可以参与建造,或者提供技术和建材等,例如,“卡拉尼什科夫”集团就提供了110万块砖料。

俄罗斯政府虽然在卫国战争75周年大阅兵前开放了这座教堂,不过开放并不意味着完全竣工,基本构造已经完成,但是繁缛的内部装饰和周边建筑还需耗费相当的时日,而且捐款数额只达到预算所需资金的一半左右。

500

图:Shutterstock

除了工程推进顺利的正面消息,也不时出现争议性新闻,例如,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就传闻,每个士兵都被迫捐赠500卢布。

以上是关于教堂建造方面的情况,那么这座教堂的功能是什么?在许多俄罗斯学者看来,教堂设计中无所不在的战争崇拜既有悖于基督教教义,也有悖于东正教修造教堂的传统,武装力量教堂不像是献给基督的,而像是异教徒献给战神马尔斯的。

况且,苏联时期的宗教政策众所周知,而武装力量教堂中,这些苏联战士却成了东正教的卫道士。其实,通过建造武装力量教堂来宣扬赫赫战功是俄罗斯推进爱国军事教育、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种手段

500

图:Shutterstock

教堂位于莫斯科郊区的库宾卡,这将导致参观这里的人数远远不及伊萨基辅和基督救世主这两座教堂的客流量。但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铁木尔·伊万诺夫则声称,每个俄罗斯人在一生中至少都应参观一次武装力量大教堂……

其实,单纯称这里的建筑群为教堂并不十分准确,因为纪念馆也是其组成部分,而教堂本身坐落于“爱国者”文化休闲公园之中,这里除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方便游人休憩的地方。

500

500

爱国者文化休闲公园

图:Shutterstock

环绕教堂的纪念馆是一个发挥爱国主义军事教育的场所。但是教堂所担负的教育宣传工作并未不局限于纪念馆,主祭坛所供奉的圣像画——“非人手所能创造的救世主”早已开始了巡回展览,2019年4月从塞瓦斯托波尔启程,目前已经在120多个城市、150多座教堂和300多个兵团与部队中展览,跨越了5.7万公里,最后,在武装力量大教堂开放当天回到原位。

这种巡回展览并非个例,在俄罗斯取得叙利亚军事行动阶段性胜利后,于2019年卫国者纪念日开始举办“叙利亚转折”活动,将叙利亚战场上缴获的武器装备放在军用列车上巡回展览,以莫斯科喀山车站为起点,在2.85万公里的行程中访达62座村镇,途中不仅展示战利品,也积极开展爱国军事教育,讲解俄罗斯军人如何同国际恐怖主义作斗争,以及本国武器装备生产的最新成果等等。

500

主祭坛与圣像画“非人手所能创造的救世主”

图:Shutterstock

叙利亚行动的胜利用一种动态的交通工具来进行暂时的宣传,而对于卫国战争则选择了静态的宏伟建筑,设计者用尽一切手段(主要是象征意义上的)希望把时间和纪念凝固在1945年5月8日这一天。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卫国战争在俄罗斯人民心中无可取代的意义。

在今天的世界各国中,没有一个国家像俄罗斯这样热衷于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不间断地且炽热地追溯和回忆,既因为俄罗斯人民为战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因为取得的辉煌战果,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满足了俄罗斯民族的“第三罗马”情结。

二次大战的胜利使苏联成为了一个世界性大国。在俄罗斯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役为数不少,有冰湖激战、库里科沃战役、博罗季诺战役,但无论是阻止条顿骑士团东侵,还是反抗蒙古鞑靼桎梏,或者是击败拿破仑,这些都没能让俄罗斯成为一个世界帝国。

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是在卫国战争之后,苏联终于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争霸,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苏联通过输出来实现“拯救全人类”的目标,期望着从解放东欧向解放全世界进军。

成长为世界性国家的历程十分漫长,在伊万三世时代,大公就开始期望莫斯科公国成为“第三罗马”了,要知道,莫斯科在东欧长期处于强敌环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以“第三罗马”自诩,抛开宗教传承和政治考量,其胆识也着实令人侧目,正是这份野心支撑着莫斯科公国击败强敌并统一今天的俄罗斯西部,随后又把疆界扩大到难以想象的极限。

500

从换地环伺的莫斯科公国

到实际上领土最大的国家

19世纪初俄罗斯击败拿破仑,为纪念这一事件建造了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显然,沙皇已经自视为欧洲民族的救世主,在二战中苏联再次力挽狂澜,战胜德国并且解放半个欧洲,按理说,武装力量大教堂应该成为第二座基督救世主教堂,可是这次却意味深长地将它命名为基督复活教堂

当基督在旷野中斋戒时,与魔鬼的第一次交锋就开始了,当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显然是魔鬼取得了胜利,但是魔鬼的胜利是暂时的,三天之后基督复活,这既证明了基督的神性,也证明了上帝对于魔鬼的胜利。

500

图:Shutterstock

俄罗斯喜欢引用这一典故,往往将民族危亡之际的情形与耶稣背负十字架前行的场景联系起来。如果说,俄罗斯的上一次“死亡”是在苏联解体时,那么今天,它的“复活”是否已经来临了呢?

对此我们可加以观察,却并不必回答。如果说过去俄罗斯民族是在取得毋庸置疑的功绩之后,再利用规模宏大的教堂对事件加以纪念。那么现在,似乎是要借助巨大的纪念物来引导民族重新走向辉煌。但显而易见的是,民族与国家复兴并不是建造一座教堂所能完成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