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18)何进功败垂成

谁是盟友?

当“征调外兵”这个计划实施之后,第一件让何太后感到压力的事是“丁原火烧孟津”。

武猛都尉丁原派数千士兵在河内郡作乱,自称“黑山伯”,把平阴县【平阴县属司隶河南尹】及孟津等黄河沿岸的渡口的驻军官舍焚毁。丁原再上书,大概是说自己士兵为了讨伐宦官而加入黑山军作乱。

范书《公孙瓒传》李贤注引《续汉书》:何进欲诛中常侍赵忠等,进乃诈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数千人,为贼于河内,称“黑山伯”,上事以诛忠等为辞,烧平阴、河津莫府人舍,以怖动太后。

在孟津的火光映红了雒阳城北的天空时,位居深宫的何太后仍然不肯下诏废除宦官,而是派何苗去劝何进。

何苗对何进说:“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何苗这回把话说的明白:“我们开始都是从南阳来,都是贫贱之人,就是靠着宦官们的帮助才得到今天的荣华富贵。国家大事,谈何容易!一旦做出决定了,就是覆水难收。你应该多多考虑,最好和宦官们结为同盟。”

500

何苗

从这句“覆水不可收”,我们可以分析出:何进第一次向何太后摊牌时,并未把自己参与士人集团的全盘计划告诉何太后,所以让何苗以为只是朝廷中年轻的士人(袁绍等人)在闹事,何进只不过是顺势而为之,还远没有达到“覆水”的地步,而何苗不知道何进想要“名垂后世”,早已“覆水”了。

何苗本姓朱,自然没有把何氏家族提高成世家的想法,他只顾眼前的荣华富贵,这样就很好了!宦官贪腐,士人抗争这种国家大事,自己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

何苗劝何进的话,也很可能是宦官们请求转达的意思。宦官们与何苗相处融洽,自然相信何苗的话,以至于他们也相信何进是中间派,并未参与士人集团。而且张让等人自持有恩于何进(刘宏欲废何皇后事及郭胜转交蹇硕信事),以为何进不至于会薄情寡义的站队到士人集团那边去。

到后来,何太后果真下诏废除宦官,蒙在鼓里的宦官们还去找何进求问出路;等到八月二十五日(政变当天),张让等人偷听何进与何太后谈话才知道何进才是幕后指使者。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也是“宦官们还蒙在鼓里”的佐证。

何进听了何苗的话,也明白自己能有今天全是得力于宦官们的鼎力相助,或许因此自己人性中善良的想法又冒了出来。《何进传》说何进“意更狐疑”。

联系后面的事来看,何进的犹豫,可能是想:如何既能完成废除宦官的政治行动,又能保全宦官们(恩人)的性命。和平政变成了何进最希望达成的结果。

但是事情并非像何进所期望的那样发展。

或许是何进把自己“和平解决”的构想告诉了袁绍,袁绍以为何进要中途变卦,便吓唬何进说:“我们士人和宦官的相互构陷仇怨已经形成,目前形势已经明朗,如果事情拖延下去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将军您还想等待什么,而不趁早决定动手吗?”

范书《何进传》:(袁)绍惧(何)进变计,乃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

何进闻言,于是任命袁绍任司隶校尉,“专命击断”,王允任河南尹。

《百官志四》:(司隶校尉)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百官志四》:(河南尹)主京都,特奉朝请。

袁绍和王允都是士人中的激进分子。当年,赵忠就瞧袁绍不顺眼,张让还和王允结过死仇;如今,这两人由幕后走上政治斗争的前台。

第一,是何进想让他们两人吸引宦官们的注意力;

第二,这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信号,何进不想成为前排的烈士,想为自己留条后路。

胜券在握

袁绍走上政治斗争的前台之后,看看身旁的王允,回过身去,看着身后的何进,更远处,那是叔父袁隗的身影。袁绍比何进更有取胜的迫切感,他需要证明自己才是这个时代士人的骄傲。

袁绍上任司隶校尉之后,在何进的授意下派有谋略的武官去督查宦官;但是袁绍同时又做了一件违背何进本意的事:他派人告知董卓等人(这个“等”应该包括丁原和桥瑁),允许他们率军进京至平乐观。

范书《何进传》:(袁)绍使雒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

平乐观就是去年十月,刘宏阅兵的场所,位于雒阳城西。

让丁原和桥瑁去平乐观,何进可能没意见(后来丁原被提拔为执金吾,桥瑁无记载,大概不在平乐观就是仍在成皋县。);而袁绍私招董卓进京,必然违背了自己和郑泰、卢植的意见。于是,何进派谏议大夫种劭带上圣旨去劝退董卓。

同时,董卓何尝不在观望雒阳形势,得到袁绍的允诺,大喜过望,深知这是捞取政绩和名望的大好时机!董卓带着自己的部队立刻开拔,抵达渑池时,与前来劝退的种劭相遇。种劭宣召制止董卓军前进,而董卓不听,继续前进,同时上书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扬言为了清除宦官。

范书《种劭传》:大将军何进将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渑池,而进意更狐疑,遣(种)劭宣诏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尹)。《袁纪·卷25》:(中平六年七月):董卓到渑池。

《种劭传》归责于何进招来董卓,就是“概而言之”的表达方式。前文是为了突出“种劭劝退董卓”做铺垫,而不是追究到底谁招来的董卓。如果范晔先写何进为了诛宦官,又不许董卓进京,然后是袁绍私下招来董卓,何进又派种劭去劝阻,这样读者读来,就会感觉“废话连篇”了。


如果以《种劭传》认定是何进“征调外兵”时招来董卓,那么《何进传》中的“使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和“袁绍促董卓等”这两条史料就要作废了。

500

董卓入京

其中原委,自然要以《何进传》为准,其他传记内容则为补益。所以历史的真相就是:何进是反对董卓进京的。

董卓为什么胆敢再三违抗圣旨?这应该是董卓对权势的渴望使然,太傅袁隗又是自己的老领导,接到袁绍的信,董卓心花怒放,铁了心要进京好好捞上一票。

董卓进京还是有效果的。他在途中上书给朝廷(何太后),解释自己进京的理由就是为了诛杀张让等宦官。

陈志《董卓传》:(董卓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

到了这时候,何太后才真的怕了,于是她把宦官们招来,宣布中常侍、小黄门都停职出宫,回家待命,只留下何进信任的人在宫里;例如:何进让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两百名性格温和宽厚的虎贲郎官入驻宫内,代替持兵黄门【宦官职务,装备武器负责守卫宫门】守卫宫门;平津都尉桓典也被调入宫中担任钩盾令,后又改任羽林中郎将,与袁术共同掌控南军。

范书《何进传》:(何)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

陈志《袁绍传》:(何进)又令(袁)绍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

《百官志三》:钩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钩盾令本为宦官担任,桓典担任钩盾令必为何太后罢免宦官之时。

范书《桓典传》李贤注引华峤《后汉书》:(桓典)迁平津都尉、钩盾令、羽林中郎将。

同时还有武猛都尉丁原被提拔为执金吾,负责雒阳城内防卫工作;朱儁任城门校尉,侍中杨奇任卫尉,共掌管雒阳十二城门。

陈志及范书《吕布传》均以“丁原拜执金吾在何进死前”,《袁纪卷25》独载“武猛都尉丁原将河内救何氏,拜执金吾”,似乎又说丁原于政变时进京,本文从众。

这是一场阶段性的胜利,当时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宦官们全部下台了,躲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

宦官们还以为何进是中间派,于是前往何进处谢罪求援,何进便装老好人状,劝道:“天下汹汹,就是因为诸位,如今董卓马上就要到了,诸位何不早点告老回乡呢?”

范书《何进传》:诸常侍小黄门皆诣(何)进谢罪,唯所措置。(何)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

目前的形势正是何进所期盼的那样,何进给宦官们的建议就是辞职避难,如此一来,不用人头落地,宦官们都被清除出皇宫,而且自己也不用落个忘恩负义的口实。

而此时的袁绍不甘于“和平解决”的结果,他就是要让所有的宦官人头落地。袁绍又劝何进趁机将宦官们一网打尽,何进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又怎会答应袁绍的请求呢?

范书《何进传》:袁绍劝(何)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

等到董卓进入雒阳城外时,董卓对何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何况何进本意也不想让董卓进京。

500

袁绍与何太后背道而驰

于是,何进再次派种劭出城劳军,同时命令其退回,董卓千辛万苦才到了雒阳城外,如何肯轻易罢休,于是指使下属士兵威胁种劭,种劭大怒,称有诏书并大声叱骂,上前的士兵吓得退却一旁,种劭再上前责问董卓,董卓无言以对,同意西撤至夕阳亭。


​范书《种劭传》:(种)劭迎劳之,因譬令还军。(董)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劭。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李贤注:夕阳亭在河南城西。

当然,董卓的本意只不过是想趁政变时捞取政治利益,他对于后来何进的死亡也没任何直接关系,而真正害死何进的,是另外一位队友:何太后。

家族悲剧

自从何太后迫于董卓的压力,下诏让宦官们离职,士人集团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了。但是袁绍与何进已经在这场政变的最终处理方式上已经决裂,何进想要“和平解决”,而袁绍想要“血债血偿”。

袁绍已经停不下来了,他给各个州郡下达官文,诈称是何进的意思,要求查办各地宦官子弟的违法案件。这样一来,何进被拉上了前台,先前何进给宦官们告老还乡的建议就成了无法兑现“空头支票”,彻底堵死了何进“和平解决”之路。

范书《何进传》:(袁)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何)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进谋积日,颇泄,中官惧而思变。

其实这时候,宦官们还以为是何进这个“中间派”加入了袁绍团队,于是急于寻求新的出路。张让、赵忠这种在朝廷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宦官,也同时是个官油子,他们当然知道,如果真的告老还乡,结果仍然逃不过一死。

例如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吕布合谋刺杀董卓后,长安城中传出要诛杀凉州人的谣言。李傕、郭汜等人吓得准备只身逃难。贾诩对他们说:“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

这个道理,贾诩懂,张、赵二人更懂。

张让知道现在只有留在何太后身边才是最安全的。于是,张让对自己儿媳妇何小妹叩头,说:“老臣有罪,本来应该和儿媳妇你一同回老家。只是我受到这么久的朝廷的恩德,如今要远离皇宫,我舍不得啊!我想再进皇宫值一天班,得以见到太后、陛下的容颜,哪怕然后出宫死在沟壑之中,也不再有遗憾了。”何小妹就把张让的请求告诉舞阳君,舞阳君再转告何太后,何太后这个妇道人家心又软了,就答应了张让的请求,下诏让中常侍们又回皇宫复职了。

范书《何进传》: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复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陛下颜色,然后退就沟壑,死不恨矣。”子妇言於舞阳君,入白太后,乃诏诸常侍皆复入直。

袁绍与何太后的背道而驰,最终断送了何进的性命。

最后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何进被推上前台后,和平解决路线又被堵死,自己又不能控制、改变局面,他只能向袁绍妥协,同意将宦官斩尽杀绝。

八月二十五日,何进的人生中最后一次硬着头皮来到长乐宫找何太后商议,请求下诏剿灭宦官。

而此时,张让等人早已警觉,于是派人去偷听何进与何太后的谈话,宦官们这才确定何进才是幕后指使人之一。

张让率段珪、毕岚、韩悝等数十人,带着兵器从侧门进入,埋伏在皇宫之内。等何进出宫后,又派人诈称何太后有请何进。

这回,何进没有潘隐的帮助了,孤身一人进入皇宫。

在嘉德殿前,张让率众宦官将何进团团围住,张让气愤的责问何进:“天下之乱,不单独是我们宦官的过错!先帝曾与何太后闹的几乎要被废黜,还不是靠我们宦官哭泣解救,各自拿出家财千万为礼,使先帝转怒为喜。我们这么做,只不过是想依托何氏门户。如今你却想剿灭我们宗族,不是太过分了吗?!你说朝内官员贪腐成风,我倒要问你:公卿以下还有谁是忠清之人?!”

言罢,尚方监渠穆上前挥剑将何进斩杀。

何进一死,政变随即开始,紧接着“董卓之乱”拉开了乱世的序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