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光明骤灭,盛极而崩(下)

从怛罗斯之战到安史之乱

北部安定之后的唐朝,就不得不面临自己西南方先最大的敌人——吐蕃了,我们前面也说了,吐蕃在世界历史上绝对是闷声发大财的典范了,这个和汉人同源于羌人的部落,一直以来在青藏高原上相对默默无闻,但却随着松赞干布的励精图治,从邻国唐以及印度大量吸取先进文化,引入佛教代替本身相对原始野蛮的苯教,以吐蕃帝国的身份成为唐也不敢小觑的存在。

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唐帝国大将王忠嗣,不仅仅给了后突厥汗国最后一击,还成为了唐玄宗极为倚重的对吐蕃大将。而他的左膀右臂,正好一个是他在突骑施人里带来的——哥舒翰以及那个安禄山的好哥哥安思顺,这两个人我们之后还会说到。

王忠嗣一直作为唐的河西节度使存在,主要目的是防御东北方向的突厥以及西南方向的吐蕃,但是随着突厥逐渐弱鸡,加上在河西方向对吐蕃的日益取胜,吐蕃便开始开启了另外一个方向的征服,那就是——打通西部的帕米尔高原,绕到唐朝的安西地区。

500

图 唐朝在河西地区多次取胜,加上后突厥的崩溃,吐蕃对西域的战略就般的更加重要,此时的吐蕃已经把领土扩张到如今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大可以在南部夹住中亚。

那么在这一战略中取胜的,则就是被称为盛唐双雄的另外一个大将——高仙芝了。

这个高仙芝,听起来像个汉人,其实人家确是当年唐军大败高句丽时,归附唐朝的高句丽人。大家到这里也发现了,这个高仙芝,从小就生活在唐朝统辖下的西域,自小就表现得孔武有力,智谋超群,他参加在唐军中,参与到唐对突骑施战争中屡立战功,等突骑施被灭的时候,人家已经是安西副都护了。

要说这历史也很好玩,契苾何力作为一个突厥契苾部人成为了攻灭高句丽的功臣,而高仙芝作为一个高句丽人,却一直参与攻灭契苾部的苏禄可汗所统帅的突骑施,想想也真是对称。我们总提到的盛唐光辉,脑海中第一反应,并不是如宋朝汴梁城的灯红酒绿,而是在西市的胡人驼队,大胡子的商户,妖艳的胡舞,动人的胡琴。所谓盛唐,其实是在游牧政权竞相崛起的年代,通过强大的武力和富庶的国力,以世界帝国的姿态登场的。

因为在西域的战功,高仙芝终于得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那就是去征讨吐蕃安插在帕米尔高原的小弟——勃律,这个勃律大致位于现在的克什米尔,大体是一个以北印度人为主的古国,吐蕃把他们肢解成“大勃律”“小勃律”,并和小勃律和亲,使之成为扎在中亚的一个楔子。

高仙芝的这场战争,其实特别像我们很久前讲的“汉灭大宛”战争,勃律这地方作为吐蕃通往西域的重镇,如果一旦被唐军拿下,就可以让周边番国因为恐惧争相依附,以达到对已经把触手从东西方伸出的吐蕃的重新包围。

而这场战争的过程,也和800年前那一场即位相似,高仙芝和唐军不畏艰险,又一次登上了干旱苦寒的帕米尔高原,在艰苦的战斗中,这次远征军取得大胜,高仙芝也因此平步青云,成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代御史中丞。

然而此时,纵使这些少数民族将领劳苦功高,又怎么能像火箭一样快速的升官呢?我们暂时回到李唐的政治中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作者叫做张九龄,相信很多人都是听到了这首诗才开始认识到这位才子。实际上,唐朝很多有名的诗人,除了李杜这两位大神,基本上都是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时期,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是开创了历史新高,除了我们心目中的奢华的长安城,最能体现盛唐气象的,还是他修建的大量修建驿道以方便全国交通,开元年间唐玄宗恢复“道”作为最高监察机构,每道都设置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宰相张九龄的建议选区中间的人才,定期外调作为地方监察官——刺史,同时又选拔地方的刺史定期选入中央当官。

这样一个行为,看似是一个搞活地方的政策,实则是唐玄宗帝王术的极高体现,他不让中央、地方出现长期任职的官吏,又定期把各地官员放在自己眼皮底下,随时派往亲信前往地方,可以说是中央权力的进一步加强了。

张九龄是一个出名的贤相,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种,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也无法避免恶鬼的出现。

李林甫,在历史上是一个风评和张九龄正好相反的恶相,史书记载他“柔佞”,大致意思就说这人有点娘娘腔。他本身是李唐宗室,打小就和宦官嫔妃关系很好,所以为官不久,就和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打得火热。

要说这时候还没有杨贵妃,这个武惠妃可谓是受尽宠爱,看到这个姓,大家应该没猜错,她正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要说她怎么说也算是和李隆基沾亲带故的,不过在皇室贵族来说这种事情倒是常见。李林甫利用宦官和武惠妃,在后宫极大积聚自己的力量,官也是越来越大。

所以就算到李林甫这个时代,朝廷仍然和武氏断不了关系,他本身和重臣——侍中裴光庭的老婆武氏异常亲密,而这个武氏又是武三思的女儿,另外一个大官高力士同样曾出自武三思门下,所以这么一来李林甫迅速的形成了自己的党羽,他大力推荐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作为太子。


李林甫这么搞,不用想,正直的张九龄也不可能接受这种事情。但是因为武惠妃的受宠,再加上唐玄宗已经不是少年英雄的那个唐玄宗了,他已变成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张九龄这直言加上玄宗忌惮他在朝中过高的威望,不久之后张九龄就被以结党之名罢相,李林甫借着这个春风开始迅速的排除异己。

此后的李林甫快速的爬上宰相之位,仍然劝说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而玄宗也不傻,他觉得忠王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更适合当太子,这么一来,李林甫的算盘就算打空了。

那么这之后的一件事,可谓是对李林甫的仕途更不友善了,那就是——武惠妃死了。

郁郁寡欢的唐玄宗,终于遇到了他的一生挚爱——杨玉环

看到自己仕途越来越坎坷,加上一个怎么都看自己不顺眼的太子的李林甫,开始越发强硬的使用自己的政治手腕,他开始把先天政变时候的大臣挨个诬告铲除,深知把矛头对准了和李亨关系极好的大将——王忠嗣。

这个对突厥、吐蕃有着赫赫战功的将军,北李林甫诬告,称他“欲拥兵尊奉太子”,唐玄宗因此夺去王忠嗣兵权,因他的左膀哥舒翰的苦求,最后李隆基“开恩”把他贬为汉阳太守,但王忠嗣一年之后,便郁结生病而死。

随后,李林甫就开启了他的第二计划,也是直接改变了唐朝命运的计划——重用番将。

他把自己兼任的,拱卫北部边境的朔方节度使让给了王忠嗣的右臂——安思顺,而西北则是高仙芝,河西是哥舒翰,但是东北,他却选择了那位大肚子的安禄山。

安禄山的官位,也可谓是火箭式的——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任平卢(辽宁朝阳)兵马使,主要作为防卫契丹而存在。随后被授予他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官衔。极为聪明的安禄山靠着唐朝动不动就往地方派官的机会,重金贿赂每一位官员,导致唐玄宗对这位边疆“战士”越发喜爱。

天宝元年(742年),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天宝三年(744年),安禄山兼任范阳(河北涿州,北京西南)节度使,李林甫仍没完没了的夸安禄山,安禄山在如今的河北早已称王称霸,他的职位虽然是为防御契丹而建设的,。而到了安禄山这个等级,也早就有了进入中央直接参与政事的权力了。

不过李林甫也想不到,自己的算盘打的太如意,却低估了这个他一手培养大的粟特人,但是他的老对头张九龄,却早已看穿这一切。

当年还是范阳节度使副将的时候,因安禄山讨伐契丹失败,被捉到长安,被请求死罪,然而李隆基却特赦了安禄山,张九龄表示:“安禄山狼子野心,有谋反之相,还是赶紧杀了以绝后患”,李隆基一概不听。

其实张九龄早已看出,安禄山这人办事实在是太精明,而且虽然这次攻伐契丹纯属是因为以极少兵力孤军深入,妄图以闪电战攻击契丹,是个亡命之徒。而张九龄还不知道的是,这安禄山在契丹那边,早就做起了买卖了,可谓是残忍且无底线。

安禄山最长干的事,就是杀良冒功,要知道就算是游牧民族,也不是全民皆兵的。因为契丹人发型清奇,这安禄山会日常性的跑到草原上“游猎”契丹人,砍杀不少契丹牧民。然后摆下鸿门宴诱取朴实的契丹贵族大叔,表示要赔个不是,然后又是嘁哩喀喳一顿杀。最后把这些脑袋送给中央,号称“契丹犯边,末将反击大获全胜,取贼首和贼兵首级奉上”等等,这就又是一堆赏金。

聪明、勇敢、残忍的安禄山,张九龄绝对是没看错的。而到了这个时候,李林甫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得到了杨贵妃的唐玄宗,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他那个啥也不会的哥哥杨国忠,自然也鸡犬升天,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说实话,一开始李林甫根本就没把杨国忠放在眼里,他觉得就这么一玩意能搞出什么大动静。奈何杨国忠先下手为强,靠着杨贵妃的关系多次诬陷李林甫,可谓是一报还一报,最终李林甫郁郁而终,杨国忠权势熏天。

后来进入中央的安禄山,更是荒诞至极,比杨贵妃大16岁的安禄山,号称要当杨贵妃的养子,而且每次先拜杨贵妃后拜李隆基,并和皇帝说:“我们湖人都是把母亲放在前头而把父亲放在后头,和你们汉人不一样的。”

安禄山的这个行为,和后来石敬瑭的“儿皇帝”,一直以来都被当成是谄媚的高峰。但如果根据历史学家荣新江的《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以及叛乱基础》来说,安禄山的“禄山”,很可能是粟特语“roxsan”,也就是光的意思,他联同他的发小史思明,作为混在突厥人里的中亚粟特人,很可能是保留着那里的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拜光明神的印欧信仰的。整个粟特人的生活方式几乎全然没有中国人的道德教化,而是一直在突厥和汉人之间被相互利用,在夹缝中谋生存而已,深知有人大胆猜测说,这安禄山是不是也认为自己是代表光明神,为中国重开天地呢?

同样在夹缝中生存的,也有他们在西域的同胞,就是以粟特人为核心的——三姓葛逻禄,怛罗斯之战,就要这样打响了。

我们在前一章讲过,从阿拉伯帝国建国起,他们的内部就出现了两个家族——哈希姆家族、倭马亚家族的巨大分歧,先知穆罕默德属于哈希姆家族,却依仗亲族倭马亚家族的力量崛起,但是因为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因为内乱暴毙,此时的阿拉伯帝国,乃是倭马亚家族在大马士革“窃取胜利果实”建立的“倭马亚王朝”,而穆罕默德自己本身的哈希姆家族却被逐渐地边缘化。这两个家族所代表的,也是直到如今都存在的“逊尼派(倭马亚)”和“什叶派(阿里)”。

哈希姆家族从未放弃对哈里发尊位的渴望,而此时的波斯虽然逐渐被伊斯兰化,但是骨子里却以“什叶派”为名,在暗处默默抵抗着倭马亚王朝的统治。

东方红,太阳升,解决这一切问题的人终于出现了。

阿布·穆斯林,波斯人,什叶派的忠实追随者,出生于波斯呼罗珊,也是现在伊朗最东边的地区,也是曾经唐朝疆域最西边的地区。

一心搞革命的阿布穆斯林,在麦加朝觐时,秘密的联系到了在如今伊拉克的——阿拔斯族人,而阿拔斯正是穆罕默德的叔叔,混的很不好的哈希姆家族。

如此,有了组织的阿布·穆斯林,参加了被称为“阿拔斯传道会”的秘密组织,成为传道人。743年,也就是李隆基天宝二年,他被传道会同志委派到呼罗珊进行推翻倭马亚王朝的秘密活动。

阿布·穆斯林在老家呼罗珊,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迅速的得到了波斯农民的拥护,他全力宣传什叶派教义,以最大能力把伊斯兰信仰和波斯人风俗结合,不仅仅将一片迷茫的波斯人用“新型伊斯兰教”武装起来,还让波斯人对远在伊拉克的阿拔斯家族产生好感,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最好的朋友。

747年6月,阿布穆斯林以阿巴斯家族的黑色旗帜为号令(中国称后来的阿拔斯王朝为“黑衣大食),打响了推翻倭马亚王朝的第一枪。

“被进攻者,已获得反抗的许可,因为他们是受压迫的”(古兰经 22:39)。——阿巴斯王朝旗帜

阿布·穆斯林宣称,必须以穆罕默德的哈希姆家族作为伊斯兰国哈里发,提出无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穆斯林皆为兄弟,一齐推翻反动的倭马亚王朝。随后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很快,整个波斯被占领——749年,也就是李隆基天宝8年,伊拉克首府库法被攻陷,倭马亚帝国全线败退,最后只能逃亡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

500

图 阿拔斯王朝推翻倭马亚王朝。


同年,阿布穆斯林同自己的12个战友,到库法拥戴阿拔斯家族老大——艾布·阿拔斯为哈里发,艾布·穆斯林被任命为呼罗珊总督,手握大权。

500

图 阿拔斯黑棋取代白旗的倭马亚王朝。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非常有名,是唐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然,这个岑参也不仅仅是个诗人,而是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就是这位岑参大诗人,很可能亲自参与过后来那场“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的导火索,就是昭武九姓粟特人的石国,被强硬的高仙芝以“无番臣礼”为理由,远征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格杀老人与小孩,现在看来,应该是石国早已抱上了新崛起的阿拔斯王朝的大腿。

我们看之后的历史会发现,不防谁都可以,就是不能不防逃亡王子。逃命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知此事之后,开始主动进攻“黑衣大食”,有多年战斗经验的高仙芝知道如果这一战输了,最起码中亚粟特人那里的阵地就算是丢了。

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像当年打吐蕃一样,不惜翻越帕米尔高原,带领大量的葛逻禄军队一共3万人(也有说2万人),来到七河流域的“塔拉斯河(怛罗斯河)”畔,遇上了阿拉伯帝国的军队。然而高仙芝可能并不知道这打头的将军是谁,他只知道这人叫“并波悉林”。

而这个“并波悉林”,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拔斯王朝实际开国者——阿布·穆斯林。

此时的中亚已经不容乐观,昭武九姓里,康国、安国都已经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地盘,阿布穆斯林从刚刚征服的安国(布哈拉)出发,受哈里发指派,带着10万以上的军队,冲到了高仙芝的面前。

也不知此时在皇宫里跳着粟特胡旋舞的安禄山,面对祖宗之地的这个样子,作何感想。

就像800年前的李广利军一样,远道而来的唐军虽然疲惫,人数也远少于呼罗珊过来的凶悍军队,但依靠着弓弩这样的黑科技,加上骁勇善战的葛逻禄骑兵,百战名将阿布·穆斯林竟然也没占到便宜。

没想到这个大决战打到第五天的时候,这个杀千刀的葛逻禄突然倒戈,在两面夹击下的唐军迅速溃败,最终阿拉伯军伤亡3万,而唐军仅剩数千人突围,阿布·穆斯林胜。

这一场战争,如果说意义,那就是唐、阿拉伯帝国这两个“中世纪”大帝国唯一的一次正面碰撞,说成是“二帝国时代”的高潮也不为过,突厥人这个生不逢时的内陆英雄,虽然在两个帝国的夹缝中生存,却实实在在的左右了战局。如果单纯看这个战争的规模,比起阿拉伯帝国、唐德各种大型战争来讲,规模并不很大。然而两方的大将,却又都是在本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封疆大吏。

阿拉伯帝国对这场战争的描写,所描写的细节并不多,给人一种遮遮掩掩的感觉。但是作为阿布·穆斯林这样的将军所领导的战争,本不应如此。所以我们不妨开个脑洞,那就是阿拔斯的哈里发,很可能希望用唐朝的力量,去除掉这个大功臣。

历史正是如此,仅仅4年之后,因阿布穆斯林在波斯以及中亚势力过于强大,被哈里发猜忌并调他去埃及当总督,阿布·穆斯林不接受,随后被秘密召回巴格达,这个开国元勋就这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诛杀。

不过对于唐朝来说,丢失了粟特势力范围固然痛苦,但是更痛苦的在于,这突骑施的苏禄还能力压阿拉伯帝国好几十年,没想到这个自己一手栽培的葛逻禄,就这么当了叛徒。

而且,葛逻禄在历史上蹦跶的时间,还远远要比唐朝长呢。

不过正是阿布·穆斯林死的这一年(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造反了。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变得一手遮天。安禄山本认为,如果还像以前依附李林甫一样对待杨国忠,咋说也能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他合伙和杨国忠诬陷李林甫谋反,最终导致唐玄宗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放到小破棺材里以庶人的方式随便给埋了。

李隆基越来越觉得,自己这皇帝当的太聪明啦,你看多少权臣都没能把我怎么样不是?

但是安禄山的谄媚,并没有获得大舅哥杨国忠的信任,他多次和玄宗表示安禄山要谋反,希望玄宗铲除这个让自己睡不安稳的男人。而安禄山的哥哥安思顺想的更长远,他知道如果这弟弟造反自己早晚被牵连,于是也多次和玄宗表示安禄山要造反,不得不防。

安禄山没办法啊,不论他想不想反,怎么看反都是最正确的选择了,一如他当年孤军深入契丹内部一样。

李隆基听说安禄山反了,一开始甚至都不相信。这种不相信或许并非是这个老狐狸对安禄山的信任,而是他觉得,我北有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西有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对了我还有高仙芝,我怕你么?

安禄山以“清君侧”讨逆杨国忠为名,率领粟特、契丹、仆固等“多民族军队”杀向长安,因为身兼三镇节度使,又治军严厉,整个叛军势如破竹,迅速的杀到了中原大粮仓——荥阳,也就是当年刘邦项羽划分的那个“鸿沟”。

荥阳太守崔无诐虽拼死抵抗但无力回天,最终殉国,不久之后,安禄山就杀进东都洛阳。

唐玄宗把希望全都放在了高仙芝以及他小弟封常清身上,因为已经进了洛阳的安禄山,只要攻破陕地(现河南三门峡),就能到达陕西进入长安,高仙芝亲自守卫陕城而不成,最后只能被迫退守潼关。

然而正是此时,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以他根据地命名为“大燕”,给了高仙芝喘息的机会。

不过高仙芝英雄一世,没想到最后也在阴沟里翻了船,就因为他的监军边令诚当时给了他一些建议高仙芝不采纳,这人就诬告高仙芝连连败退还克扣军饷,玄宗这个时候真的是不复英明了,他开始怀疑一切,也怀疑这个给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高仙芝。

就这样,“帕米尔的雄鹰”高仙芝,就这样被砍了脑袋,唐玄宗也算是自毁万里长城了。

高仙芝,这辈子就被粟特人给克了。

安禄山虽然能打,但是他兄弟史思明是真的不怎么样,唐将契丹人李光弼、郭子仪大力征讨安禄山的老窝,史思明完全无法抵抗,搞得安禄山这刚称帝就打算撤军了。此时的唐玄宗才想起来,高仙芝死了,我还有哥舒翰呢。

就这样,抱病在家的哥舒翰被拽起来抵抗安禄山,然而这哥舒翰一直以来就极为讨厌安禄山,更是讨厌当时自己的战友安思顺,别看他俩是王忠嗣的左膀右臂,但是可以说是互相嫌弃了,唐玄宗一直就像让这哥俩好起来,但是却威人如愿,没想到却成了这么大一个麻烦。不知道此时手握大权的哥舒翰怎么想的,到了这个时候,他还顺便诬称安思顺和安禄山有勾结,唐玄宗还信了,于是又杀了个大将安思顺。

搞了一圈,你唐玄宗赖以生存的几个大将,被你杀了俩,就剩一个哥舒翰了。

“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杜甫

此时的安禄山一看这样,立刻满血复活,哥舒翰杀了安思顺,但是面对安禄山却一点办法都没,20万大军快被杀没了,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潼关,没想到却被部将——突厥人火拔归仁造反,送给了安禄山。

英雄一世的哥舒翰,见到安禄山,竟然磕头如捣蒜。表示安皇帝天命所归,我这个有眼不识泰山啊。

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唐玄宗。

500

图 安史之乱概况。

潼关失守,唐玄宗只能逃亡四川去,这才有了马嵬坡,“万恶之首”的杨国忠、杨贵妃被逼死的故事,也才有了《长恨歌》。

而《妖猫传》的那个故事也没拍错,国际化的唐朝,不仅仅有一群“国际化”的将军和反贼打来打去,就算是逃命的唐玄宗,旁边竟然还带了一个日本人。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李白

阿倍仲麻吕,日本国最优秀的留学生,最高做到了从三品的官。不过相比于当官,阿倍仲麻吕更愿意和李白王维这样的才子混在一起,无论是李白吹牛X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还是王维佛系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个留学生都十分喜欢。

作为日本留学生,唐玄宗特准阿倍仲麻吕和藤原清河回国招募日本人才,但这阿倍千不该万不该,非要上了去一次沉一次的鉴真大和尚的船队。

毫不意外,触礁,飘到越南。

李白以为他死了, 结果竟然没死,最后还陪着唐玄宗跑到了马嵬坡,比李白见识的还多。

读到李白悼念自己的诗文,阿倍仲麻吕也写了这么一首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然而按照安史之乱之后,来到中国求学的——日本真言宗开山鼻祖——空海法师的描述,”凡作诗智人,皆自摘抄古今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随身看卷子,以发兴也。”

我们现在看到唐朝诗人辈出,充满着那个荣光时代的浪漫,但是这个巨大的帝国,是否也如盛行的唐诗一般,在农耕帝国的轮回中,程式化的陷入了孤芳自赏呢?

不过如果空海真的认识白居易,看过长恨歌之后,或许会别有一番感触吧。

安史之乱的结局很荒谬,因为年老加上肥胖综合征,他不久之后便重病缠身,也变得暴躁不堪。最终被儿子安庆绪和贴身宦官,契丹人李猪儿谋杀。而不久之后,史思明又攻杀了安庆绪,史思明的儿子又杀了史思明,这场安史之乱,虽然有李光弼、郭子仪这样的将军,以及太子李亨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却亡于这群丛林法则的胡人内部的仇杀中。

回到长安之后的唐明皇,被迫传位于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和他爸爸一样,自己也终于有了当太上皇的经验了。

但是唐朝的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直到灭亡。

因为安史之乱,吐蕃彻底的把握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彻底的切断河西走廊,控制了西域的商路。

500

图 中唐概况。

吐蕃切断的,不仅仅是一个河西走廊,而是一个世界帝国的结束,也是一个军阀混战时代的开始。

而葛逻禄和回鹘,还将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