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日本曾经为何也能用 “终身雇佣制” 横冲美国 ?

500

曾经,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很出名。

据说所谓“终身雇佣制”,是由创立于1918年的松下公司最早提出的。

松下公司的创业者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确保优秀的员工不流失,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不必要四处地换工作。

后来,松下开创的经营模式被日本很多企业尤其是很多大企业所效仿。这种“终身雇佣制度”,也为“二战”以后的日本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二战”后的日本大批的退伍军人不仅瞬间失去了“工作”,而且整个日本工业在战争后期已被严重地摧毁。

因此,“二战”之后的日本,正是“终身雇佣制”在很大程度上将企业和职员的前途命运硬性地捆绑在了一起,加上工业图强,国家振兴经济无比强烈的愿望,企业内部高度地经营策划和计划,企业之外则是严格意义的市场。

1946-1980年代,日本经济就像是突飚猛进。服装、钢铁、汽车摩托车、电视机、各种家用电器等工业产品先后打入各个美欧国家市场,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

1967年前后,日本的GDP超越了法国和英国,1972年超越了西德,1995年前后,美元计价的GDP甚至达到了美国当年GDP总量的七成以上。日本的人均GDP更是一路走高。

1990年前后,“日本式企业管理学”大受吹捧,其中最耀眼的一大“创举”便是所谓“终身雇佣制”。尽管“终身雇佣制”在日本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并非绝对地高,在工商业领域甚至顶多未必达到了三分之一。但是,“终身雇佣制”依然在整个日本经济振兴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已经被管理学界所证实。

时过境迁,唯一不变的是变革。1990年代后期特别是到了2000年之后,日本众多大企业曾经奉行的“终身雇佣制”,逐渐被经济全球化扩张背景下的某种发展潮流所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了自由择业,自由跳槽选择新雇主的条件和机会。

可惜风水轮流转。曾经高歌猛进的日本经济随着众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加上日益加剧的十分严重社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房地产和股市金融领域过多的泡沫被刺破,由此开始了经济低迷长期不景气持续达二十多年的历程……

虽然日本经济遭受了市场经济规律无比沉重的清算,但作为“二战”后少有的跨越到了发达国家行列当中的一个后发展中国家,以“终身雇佣制”为标志性符号的“日本式企业管理”的经典案例,已经被永久性地写入了众多管理学教材中。

日本不少大企业曾经奉行的“终身雇佣制”,以现代工商业某种独到实践的方式证明了:现代国家劳动人口就业的方式和方法,未必只有市场化选择一条路。

典型的市场主体是企业,而不是个人。

在各个市场主体奉行充分自由市场竞争的同时,企业的战略取舍,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策划与规划,预算的科学性与落实是不是高效,未必一定与企业内部成员高度的流动性有关。

当然了,在经济全球化扩张崇尚市场经济自由选择的今天,企业以及其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内部人员自由地进出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风尚和潮流。

与此同时,我们也还是不要忘记了,典型的市场主体是企业,而不是个人。一个国家市场化取向的领域越广泛、越成熟,越是如此。

就业方式的改变与新生,仍然脱离不开各种社会化分工与组织形式的依托。

组织成员流动性本身,既不是现代组织所追求的目的,也不是足以保障组织卓越绩效的前提。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