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三支、河洛派的争议与解决
目录
一、民国合谱
二、2009谱新立河洛派
三、宁三支与河洛派争议
四、查对古谱
五、查对古碑
六、河洛派自述
七、宁三支自述
八、争议解决
一、民国合谱
(1)民国谱世系
民国谱是孔氏第一次全国合谱,宁陵派第三支共收录了13个希字辈,世系见下表:
注:民国谱电子版见网址:http://www.kong.org.cn/Item/Show.asp?m=1&d=695
(2)民国谱来源
宁陵派第三支共13个希字辈,3个(希祯、希贤、希则)来自《曹县乾隆谱和同治谱》,2个(希尧、希鲁)来自《商柘乾隆谱和光绪谱》,2个(希运、希昌)来自《洛阳永宁县(今洛宁)嘉庆谱和光绪谱》,4个(希圣、希英、希隆、希宗)来自《洛阳孔家寨嘉庆谱和光绪谱》,1个(希庆)来自《洛阳宜阳县同治谱》,1个(希舜)来自《洛阳七里河光绪谱》,共综合六部谱而成。
六部谱收录者均为孔宣(44代)、孔著(44代)后裔,除《洛阳七里河光绪谱》外,其余五部谱都盖有孔府钤印。然而,《曹县乾隆谱和同治谱》、《商柘乾隆谱和光绪谱》上接孔贤(35代),《洛宁嘉庆谱和光绪谱》、《洛阳七里河光绪谱》上接孔昌寓(35代),《洛阳孔家寨嘉庆谱和光绪谱》上接孔务本(35代),《洛阳宜阳县同治谱》仅记载孔之进(52代)以后世系。
民国谱修谱人员综合考证,并与宁陵派一、二支比较,以最早的《商柘乾隆谱和光绪谱》为基准,将六部谱记载的孔宣、孔著后裔合为一谱,上接孔贤(35代),定为宁陵派第三支。
六部谱记载世系如下:
注:①《杞县嘉庆谱》记载的孔希节后裔,与太康谱世系重合,在民国谱中并入中兴祖太康支。②《洛阳孔家寨嘉庆谱和光绪谱》记载的孔承恭后裔,与丹阳派家谱世系重合,在民国谱中并入丹阳派(始祖孔绚,有二子昌贤、昌盛)。③《旧唐书》有孔承恭传,世系为:岑父-戡-某-迥-昌庶-庄-承恭,故孔承恭后裔应为昌庶后裔,亦说明谨宥、谨宽非昌庶后裔。
二、2009谱新立河洛派
(1)2009谱世系
2009谱是孔氏第二次全国合谱,宁陵派第三支被另立为河洛派,将35代祖先由孔贤改为孔昌寓,世系见下表:
(2)河洛派来源
2003年,洛阳偃师的孔承恭后裔,对在民国谱中并入丹阳派提出异议,并根据《洛阳孔家寨嘉庆谱和光绪谱》,新立为河南洛阳派,上接孔务本(35代)、孔昌庶(41代)。
其后,洛阳瀍河区孔家寨的孔著(44代)、孔希宗(56代)后裔,对在民国谱中并入宁陵派第三支提出异议,并根据本村孔庆汉(孔希宗后裔)老人1967年修订的孔氏家谱,以及《洛宁嘉庆谱和光绪谱》,将宁陵派第三支另立为河洛派,上接孔昌寓(35代)、孔克符(38代)。
注:
①民国修谱时,洛阳孔家寨族人将光绪十年谱(1884年修成,上接孔务本、孔昌庶,孔希英、孔希圣后裔主修)交曲阜参与修谱。
②民国谱修成后,孔家寨族人(均为孔希英、孔希圣、孔希宗后裔)对祖先由孔务本(35代)、孔昌庶(41代)改为孔贤(35代)、孔梅(38代)不满,其中孔希宗后裔认为祖先应为孔昌寓(35代)、孔克符(38代)。
③孔希宗后裔孔庆汉(洛阳高等法院退休法官,生卒1904-1987年)从四十年代开始重修洛阳地区孔氏家谱,共搜集到三部家谱,即洛阳翟家胡同道光十二年谱(1832年修成,上接孔务本、孔昌庶)、孔家寨光绪十年谱(1884年修成,上接孔务本、孔昌庶)、洛阳南关光绪二十九年谱(1903年修成,孔广化著,孔广心抄,只续孔湧支,上接孔昌寓、孔克符),历经三十载,终于在1967年修成孔家寨孔庆汉谱(上接孔昌寓、孔克符)。
三、宁三支与河洛派争议
2008年,曹县孔希贤、孔希则后裔和商柘孔希鲁后裔,得知祖先由将孔贤(35代)、孔梅(38代)改为孔昌寓(35代)、孔克符(38代)提出异议,急赴曲阜申诉,但2009谱已定刊,并作为孔子诞辰2560周年献礼,来不及再改动。
2009谱颁发后,山东曹县、河南商丘、河南洛阳等地宗亲,对宁三支、河洛派认属争议不断,久久不能解决。
四、查对古谱
鉴于宁三支、河洛派现存家谱,均在清朝乾隆时期及以后修成,各地宗亲纷纷查阅古谱求证,如北宋元丰谱(现存最早孔氏家谱)、南宋东家杂记、明正德谱、清康熙谱等。
北宋元丰谱、南宋东家杂记、明正德谱未录入35代孔贤,清康熙谱记载35代孔贤无传。北宋元丰谱、南宋东家杂记、明正德谱、清康熙谱记载孔齐参传两代后无传。均为无传,古谱亦难以求证。
古谱记载见下表:
1.北宋元丰谱
2.南宋东家杂记
3.明正德谱
4.清康熙谱
见下图:
五、查对古碑
1.孔昌寓家族墓志
(1)孔昌寓墓志
北宋末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合著的《金石录.周孔昌寓碑》记载孔昌寓至孔潜世系,如下,
注:《周孔昌寓碑》里的孔昌寓代次比民国谱多一代人,待考。
孔昌寓墓志载有曾祖孔宗范、祖父孔伯鱼、父亲孔德绍,儿子孔祖舜,见下图:
(2)孔齐参墓志
孔齐参墓志载有曾祖孔德绍、祖父孔昌寓、父亲孔祖舜,儿子孔全祯(孔全祯,字克符)、孔述睿、孔克让,见下图:
(3)孔望回墓志
孔望回墓志载有孔望回是谏议大夫孔敏行第四子,曾祖孔齐参、祖父孔述睿,孔望回21岁死去,有一子尚幼,由其舅代立墓志,见下图:
2.孔德伦家族墓志
(1)孔德伦墓碑文
金末兵乱,孔之进(金朝仪封县令孔元相之子)隐居河南洛阳嵩山,有三子孔泾、孔溢、孔湧。
孔溢考中元朝明经,任曹州路教授,后裔遂居山东曹县,有一子孔思齐。孔思齐考中元朝明经,任楚宫书院山长,有一子孔克仁。孔克仁在元末任宁陵县教谕,有三子孔希祯(工部屯田司主事)、孔希贤(太学生)、孔希则。
孔希祯,字士祥,通经博史,元朝任晋路(今山西)教授,明初以儒士保举考授河南涉县(今属河北邯郸)教谕,后升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正五品)。孔希鲁是孔希祯的五服族弟,二人同为孔之进玄孙。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仪封、曹县族人重修唐褒圣侯孔德伦(孔子33代孙)墓,曹县孔希祯(孔溢曾孙)请同学张昌(国子监助教)题写碑文,该碑文收录在清康熙《宁陵县志·褒圣侯墓碑》,碑文中孔希祯自述为唐褒圣侯孔德伦后裔。
碑文如下:
注:①张昌,元明间山西临汾人,字思广,元朝进士,以世乱不就显职,为晋山书院长。洪武初,聘至礼部,考究礼仪,太祖嘉之,除国子监助教,授皇太子经。有《存斋稿》。②曹县孔希祯,元朝时为晋宁路(元晋宁路,治所在临汾)教授,张昌为晋山书院(现址为临汾一中)长,对应碑文中“与希祯同为郡学官”。明初孔希祯升任工部屯田司主事(正五品),对应碑文中“既又官于朝者几三年”。③仪封孔希贞,元末以明经授静安(今属江西宜春靖安县)训导,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因父葬仪封,就近置业为家。孔希贞与山西张昌无交集,也没有任朝官三年,与碑文中“与希祯同为郡学官”“既又官于朝者几三年”不符。洪武十六年修襃圣侯墓时,孔希贞父丧在家丁忧,碑文中“及去官家居”,无丁忧之意。故碑文中孔希祯是曹县孔希祯,而非仪封孔希贞。④孔希祯所修褒圣侯墓碑,解放后被用于修筑河堤,埋没不见其踪。
(2)孔希贤墓碑文
孔希鲁五服族兄孔希贤(孔希祯二弟),元末太学生,明太祖授官不就,准返乡里守祖,与弟孔希则一起住山东曹县孔道口村。
孔希贤有4子11孙23曾孙,孔希则有2子5孙11曾孙,据2009谱记载,二人现存男丁后裔13819人,为曹县孔氏。因靖难之变中维护建文帝,明成祖将孔希祯及五个儿子被发配云南,后裔失考。
孔希贤次子孔註,明永乐年间为国子监监生,历任刑部清吏司主事(正三品)、陕西布政司右参政(从三品)、陕西布政司左参政(从三品),赠大中大夫、资治少尹。孔希贤遂以子贵。
明正统年间,子孙为孔希贤立墓碑祭奠,碑文中自述家世,为唐褒圣侯孔德伦、孔子叹、孔惟一后裔,并记录了四个儿子和长兄孔希祯、父亲孔克仁、祖父孔思齐、曾祖孔溢事迹,原碑存于山东曹县孔道口村,碑文如下:
注:孔希贤碑文收录于曹县同治谱中。
(3)宁仪孔氏家志
明代祟祯时期孔贞右、孔贞有合著的《宁仪孔氏家志》,记录宁长支孔秀世系,为孔惟一(即民国谱孔贤曾长孙)后裔,如下:
3.总结
(1)洛阳曾是国都,孔德绍、孔颖达、孔德伦后裔混居此地,从唐至清混居千余年,而两派现存家谱均修于清后期,很难理清千年支系。
(2)根据孔德伦墓碑文、孔希贤墓碑文,证明从明初至民国,曹县孔氏、商柘孔氏一直认属孔德伦后裔,认属宁陵派,尤其孔德伦碑文、孔希贤碑文直接反映了当时人的看法认属,且孔德伦碑文里有“持孔氏族谱”,说明认属有谱为证。故2009谱凭借洛阳地区清末家谱将其改派是不妥的。
(3)根据孔昌寓墓志、孔齐参墓志、孔望回墓志,证明洛阳孔氏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会稽孔氏后裔,是确定的。
六、河洛派自述
1.2009谱记载世系
根据2009谱记载,河洛派56代共13人(即宁陵派三支13人),见下表:
2.孔庆汉谱记载世系
根据洛阳瀍河区孔家寨孔庆汉谱(1967年修成)记载,五十六代共35人,其中13人录入了民国谱、2009谱,未入谱的22人中有3人迁外地失考,剩余19人传至67代(毓)时均已无后或失考。
注:①希字辈有13人录入了民国谱、2009谱,已标红色,其中标黄色的9人后裔传世至今;②未入谱的22人中,有3人(标蓝色)迁外地失考,剩余19人(标灰色)传至67代(毓)时均已绝嗣。
孔庆汉谱中未入民国谱的22人,有12人在明朝前期无后,有3人在明朝中期无后,有4人在明末清初无后,剩余三人中1人在明朝早期外迁(平顶山鲁山县)、2人在明朝后期外迁(洛阳市宜阳县、嵩县),见下表:
在孔庆汉谱中,入民国谱的13人,有5人后裔没有记录,分别为曹县3人(希祯、希贤、希则)、商丘1人(希鲁)、洛阳宜阳县1人(希庆),希运后裔仅记到62代孔闻和(后裔居洛阳洛宁县),剩余7人有3人(希尧、希昌、希隆)无后,详细记录了4人(希圣、希舜、希英、希宗)后裔,见下表:
详表如下:
七、宁三支自述
1.宁陵派世系
根据民国谱记载,宁陵派传至五十六代共45人,其中29人后裔存世至今,存世率64%。
宁陵派长支(孔贤长子孔蕴后裔)五十六代有25人,其中13人绝后,另有8人迁居河北、1人迁居山东,剩余3人(希贞、希贤、希先)留居河南兰考。
宁陵派二支(孔贤次子孔蒙后裔)五十六代有7人,其中2人绝后,另有3人迁居河北唐山,剩余2人迁居河南周口。
宁陵派三支(孔贤三子孔蓄后裔)五十六代有13人,其中1人(希祯)发配云南失考,另有9人居河南洛阳,2人(希贤、希则)居山东曹县,1人(希鲁)居河南商丘。
根据民国谱记载,宁陵派世系见下表:
详表如下:
八、争议解决
2022年5月,宁三支、河洛派开会讨论与解决争议,各支代表共17 人参会,《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副会长、2009谱修谱主编、专家等6人列席,经过五天讨论、论证,进行了归属投票,投票结果如下:
注:根据09 谱记载,河洛派共27137 人,其中曹县支(希贤、希则后裔)13819 人,占比51%;商柘支(希鲁后裔)6243 人,占比23%;洛阳地区宗亲(希圣、希舜、希庆、希英、希运、希宗)7075 人,占比26%。
在宁三支、河洛派17 位代表中,曹县支(希贤、希则后裔)2 人,占比12%;商柘支(希鲁后裔)4 人,占比24%;洛阳地区宗亲(希圣、希舜、希庆、希英、希运、希宗)11 人,占比65%。在宁三支、河洛17 位代表中,13 位选择归属宁三支,占比76%;4 位选择归属河洛,占比24%。
在宁三支、河洛派传世至今的希字辈9 支中,6 支选择归属宁三支,占比67%;2 支选择归属河洛派,占比22%。即,与见后裔6 支选择回归宁三支,与闻后裔2 支选择留在河洛派,另有与见后裔1 支未联系到,待日后由近支宗亲联系沟通。
根据投票结果,超半数代表选择回归宁三支,经2009谱修谱主编权宜调解,以孔梅(弟枫)、孔与见、孔宣后裔为宁三支,以孔克符(弟克让述睿)、孔与闻、孔著后裔为河洛派,并修正家谱。
划分如下:
1.宁三支
2.河洛派
注:①根据孔庆汉谱世系进行划分,与闻后裔留河洛,与见后裔恢复宁三支;②希字辈有13人录入了民国谱、2009谱,已标红色,其中标黄色的9人后裔传世至今;③未入谱的22人中,有3人(标蓝色)迁外地失考,剩余19人(标灰色)传至67代(毓)时均已无后。